1. 用文字描述卡农
每个人听卡农,都能听出许多不同的感受。因为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太多。悲伤,欢喜,愉悦,关于生和死轮回的不可捉摸。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听卡农。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吧。乔治温斯顿的卡农,应该是比较接近原版的一个了。以轻柔的和弦起音,慢慢加重,回忆和往事会这样随着音乐慢慢的涌上心头。前一部分,是从容而温柔的低语,仿佛在询问自己,还记得那些时光么,还记得那些或者美好,或者忧伤的故事么?或者是和爱情有关,或者是和成长有关,而那些都已经成为了回忆。
而听到我们最为熟悉的那段往复的旋律时,我常常会沉浸在温暖和忧伤里。3分38秒有一段小音阶。每次听到这里,或者弹到这里的时候,心中总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过。音阶像是再也不可找回的过去,不可找回的爱情,不可找回的时光,惘然而惆怅。
卡农并非只和爱情有关。循环往复的是时间,不可回来的也是时间。在时间的洪流里,宇宙的洪荒里,有些事,虽然已深深沉淀,但却有一道伤痕,不会磨灭。只是在细细回忆时,恐怕已是风烛残年。
参考资料:原创
2. 卡农是谁写的
卡农简介: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哈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侬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象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
有个同样热爱卡农的国外朋友,在他专门为这首音乐制作的网站上写道:“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千遍,尽管我有近40个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会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
我曾经说,我将遇见我的死,为200年前的音乐泪流满面,因为聆听卡农;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在帕赫贝尔的卡农诞生后约三百年,好莱坞将其改编成电影《凡夫俗子》的配乐,首次进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视野,至今魅力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作品,却也因此被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在其名作《恶俗》中列为恶俗音乐。尽管如此,人们丝毫不减对卡农的热爱,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此般安宁的追求,地老天荒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
第一次聆听《卡农》,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重回工厂,伴随着柔美的旋律,重温帕海贝尔、乔治·温斯顿、我的野蛮女友……
3. 卡农是谁写的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哈的老师。
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
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说起卡农,真的可以称为是世上最好听的音乐之一。先不说那回旋的曲式,单是那起伏的节奏,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
更是被后世无数的音乐家所采用和改编。比如我喜欢的《Canon Groove》和丸子的《爱你卡农》等等。
从古典到现在,我相信只有真正的天籁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以下一段转自香港某音乐网站,作为对这篇小资料的补充吧: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 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Gigue是吉格舞曲,不知道它跳起来是啥样子,我印象里有人说它是一种Circular Dance。
帕海贝尔擅长演奏风琴,是当时最伟大的风琴作曲家。巴哈的兄长就曾是他的门下学生。
帕海贝尔穷毕生精力所写的教会音乐,在今天已少有人听。人们谈到巴洛克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时,他很少被排上名。
跟他所写的那些教会音乐堂皇钜作比较,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后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
卡农旋律简单朴实,但具有精密完美的乐曲结构,充份展现对位法的魅力。乐曲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其低音部为只有八个音符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从头到尾重覆了28次。
我曾经以为:吹(或拉)低音部的乐器手最爽了,不但免背谱,打著瞌睡都可混完这首曲子。其实在铜管四重奏曲子里,对低音伸缩喇叭手而言,那八个音符不仅是对臂力的考验,更须有强壮的肺活量才能吹完全曲。
帕海贝尔的卡农约作於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卡农钢琴曲,最早是在野蛮女友里听到的:当男主角送一枝红玫瑰到女主角的课堂上,并在众目睽睽之下亲手交给她以庆贺生日时,女主角弹奏的就是这段优美的曲子。
卡农钢琴曲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于是那耳边的音乐又有了新的含义——象征着永恒的爱情。
听着卡农曲,仿佛眼前就会出现一对跳舞的恋人,他们在舞池里旋转、欢笑,眼中只有彼此的存在。他们跳了一曲又一曲,仿佛要跳到地老天荒,跳到永恒中去,而他们之间的爱情也随着他们的舞步无限延续。
??介绍一下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全智贤弹奏的那段钢琴卡农曲目,同时也出现在《如果爱有天意》片中。这首名叫canon(卡农)的歌曲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作者是一位德国人。
?? ??pachelbel johann(1653 - 1706)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师。 ?? ??帕海贝尔,约翰(1653年8月生於德国纽伦堡;1706年3月7日卒於德国纽伦堡)。
德国作曲家及风琴家。一六七四年开始与当时在维也纳颇负盛名的克尔(j,kas-par kerl)学习风琴与作曲。
同时是维也纳皇家教堂的副风琴师。一六七七年任职埃森纳赫(eisenach)宫廷风琴师。
次年五月赴埃福(erfurt)任普雷第格教堂(pred-gerkirche)风琴师。一六九0年至一六九二年任职斯图加(stuttgart)宫廷风琴师。
一六九二年至九五年任职哥塔(gotha)。一六九五年之后,任职纽伦堡圣塞巴都教堂(st.sebaldus church),一直到逝世为止。
4. 卡农是谁写的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哈的老师。
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
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说起卡农,真的可以称为是世上最好听的音乐之一。先不说那回旋的曲式,单是那起伏的节奏,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
更是被后世无数的音乐家所采用和改编。比如我喜欢的《Canon Groove》和丸子的《爱你卡农》等等。
从古典到现在,我相信只有真正的天籁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以下一段转自香港某音乐网站,作为对这篇小资料的补充吧: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 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Gigue是吉格舞曲,不知道它跳起来是啥样子,我印象里有人说它是一种Circular Dance。
帕海贝尔擅长演奏风琴,是当时最伟大的风琴作曲家。巴哈的兄长就曾是他的门下学生。
帕海贝尔穷毕生精力所写的教会音乐,在今天已少有人听。人们谈到巴洛克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时,他很少被排上名。
跟他所写的那些教会音乐堂皇钜作比较,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后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
卡农旋律简单朴实,但具有精密完美的乐曲结构,充份展现对位法的魅力。乐曲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其低音部为只有八个音符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从头到尾重覆了28次。
我曾经以为:吹(或拉)低音部的乐器手最爽了,不但免背谱,打著瞌睡都可混完这首曲子。其实在铜管四重奏曲子里,对低音伸缩喇叭手而言,那八个音符不仅是对臂力的考验,更须有强壮的肺活量才能吹完全曲。
帕海贝尔的卡农约作於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卡农钢琴曲,最早是在野蛮女友里听到的:当男主角送一枝红玫瑰到女主角的课堂上,并在众目睽睽之下亲手交给她以庆贺生日时,女主角弹奏的就是这段优美的曲子。
卡农钢琴曲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于是那耳边的音乐又有了新的含义——象征着永恒的爱情。
听着卡农曲,仿佛眼前就会出现一对跳舞的恋人,他们在舞池里旋转、欢笑,眼中只有彼此的存在。他们跳了一曲又一曲,仿佛要跳到地老天荒,跳到永恒中去,而他们之间的爱情也随着他们的舞步无限延续。
??介绍一下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全智贤弹奏的那段钢琴卡农曲目,同时也出现在《如果爱有天意》片中。这首名叫canon(卡农)的歌曲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作者是一位德国人。
?? ??pachelbel johann(1653 - 1706)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师。 ?? ??帕海贝尔,约翰(1653年8月生於德国纽伦堡;1706年3月7日卒於德国纽伦堡)。
德国作曲家及风琴家。一六七四年开始与当时在维也纳颇负盛名的克尔(j,kas-par kerl)学习风琴与作曲。
同时是维也纳皇家教堂的副风琴师。一六七七年任职埃森纳赫(eisenach)宫廷风琴师。
次年五月赴埃福(erfurt)任普雷第格教堂(pred-gerkirche)风琴师。一六九0年至一六九二年任职斯图加(stuttgart)宫廷风琴师。
一六九二年至九五年任职哥塔(gotha)。一六九五年之后,任职纽伦堡圣塞巴都教堂(st.sebaldus church),一直到逝世为止。
5. 卡农是谁写的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哈的老师。
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
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说起卡农,真的可以称为是世上最好听的音乐之一。先不说那回旋的曲式,单是那起伏的节奏,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
更是被后世无数的音乐家所采用和改编。比如我喜欢的《Canon Groove》和丸子的《爱你卡农》等等。
从古典到现在,我相信只有真正的天籁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以下一段转自香港某音乐网站,作为对这篇小资料的补充吧: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 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Gigue是吉格舞曲,不知道它跳起来是啥样子,我印象里有人说它是一种Circular Dance。
帕海贝尔擅长演奏风琴,是当时最伟大的风琴作曲家。巴哈的兄长就曾是他的门下学生。
帕海贝尔穷毕生精力所写的教会音乐,在今天已少有人听。人们谈到巴洛克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时,他很少被排上名。
跟他所写的那些教会音乐堂皇钜作比较,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后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
卡农旋律简单朴实,但具有精密完美的乐曲结构,充份展现对位法的魅力。乐曲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其低音部为只有八个音符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从头到尾重覆了28次。
我曾经以为:吹(或拉)低音部的乐器手最爽了,不但免背谱,打著瞌睡都可混完这首曲子。其实在铜管四重奏曲子里,对低音伸缩喇叭手而言,那八个音符不仅是对臂力的考验,更须有强壮的肺活量才能吹完全曲。
帕海贝尔的卡农约作於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卡农钢琴曲,最早是在野蛮女友里听到的:当男主角送一枝红玫瑰到女主角的课堂上,并在众目睽睽之下亲手交给她以庆贺生日时,女主角弹奏的就是这段优美的曲子。
卡农钢琴曲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于是那耳边的音乐又有了新的含义——象征着永恒的爱情。
听着卡农曲,仿佛眼前就会出现一对跳舞的恋人,他们在舞池里旋转、欢笑,眼中只有彼此的存在。他们跳了一曲又一曲,仿佛要跳到地老天荒,跳到永恒中去,而他们之间的爱情也随着他们的舞步无限延续。
介绍一下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全智贤弹奏的那段钢琴卡农曲目,同时也出现在《如果爱有天意》片中。这首名叫canon(卡农)的歌曲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作者是一位德国人。
pachelbel johann(1653 - 1706)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师。 帕海贝尔,约翰(1653年8月生於德国纽伦堡;1706年3月7日卒於德国纽伦堡)。
德国作曲家及风琴家。一六七四年开始与当时在维也纳颇负盛名的克尔(j,kas-par kerl)学习风琴与作曲。
同时是维也纳皇家教堂的副风琴师。一六七七年任职埃森纳赫(eisenach)宫廷风琴师。
次年五月赴埃福(erfurt)任普雷第格教堂(pred-gerkirche)风琴师。一六九0年至一六九二年任职斯图加(stuttgart)宫廷风琴师。
一六九二年至九五年任职哥塔(gotha)。一六九五年之后,任职纽伦堡圣塞巴都教堂(st.sebaldus church),一直到逝世为止。
6. 卡农表达了什么心情
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象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
有个同样热爱卡农的国外朋友,在他专门为这首音乐制作的网站上写道:“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千遍,尽管我有近40个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会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为200年前的音乐泪流满面,因为聆听卡农;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
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在帕赫贝尔的卡农诞生后约三百年,好莱坞将其改编成电影《凡夫俗子》的配乐,首次进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视野,至今魅力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作品,却也因此被美国作家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