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语你好怎么写
你好 ཁྱོད་བདེ་མོ།
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
有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雍仲本教则认为藏文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
扩展资料:
第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这是最广为熟知的一句藏语,汉语是幸福、安康的意思。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这句祝福语被各级领导和各族群众密集表达。到西藏,用这句话向当地人表达祝福,非常地道。
第二句:贡卡姆桑(你好)
初到西藏便会发现,本地人在问好时会双手合十,低头行礼。一般来说,初次见面时,都会用“贡卡姆桑”问候,相当于英语的“Nice to meet you”。
第三句:托切那(谢谢)
尽管高寒缺氧,但藏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常常用献哈达、敬酒茶等方式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时回应一句“托切那”,藏族百姓会觉得客人十分有修养呢!
第四句:呷布哒(干杯)
喝青稞酒是藏家儿女的重要待客之道。尤其是有“三口一杯”的习俗:当客人喝一口后,主人会添满酒杯让你再喝一口,然后再添满请客人喝第三口,最后再满杯喝干。当客人说着“呷布哒”,一饮而尽杯中酒,藏族百姓会认为客人是一个豪爽的硬汉子或“女汉子”。
参考资料:新华网-到西藏你必须学会的十句藏语
2. 藏文网名怎么写
网名
翻译成藏文是:डोमेन नाम
标记发音:domen naam
中文发音:杜米娜
藏文(བོད་ཡིག),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 关于藏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雍仲本教则认为藏文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
据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 ”。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认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认为这种改造关系就是“能一一转写”的原因;而认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则认为这种能力是藏人为了能不有损地诵读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过,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藏文虽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倚靠翻译。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
3. 藏语李婉怎么写
离开西藏的那天,李婉又忍不住哭了。
第9次的告别怎么还要这样?李婉开始安慰自己:没事,我一定很快又会回来! 身在浮华广州的李婉,忙着和西藏完全不同的生活。 李婉静坐在角落,偶尔喝一口冰水。
借着微弱的灯光,她小心翼翼地,一次次摊开又卷起那张西藏地图。地图已经褪色,剥落,还粘了胶纸。
在奢靡和放纵的酒吧气氛中,她的表情显得过分拘谨和较真,有些格格不入。 7年去西藏9次,有时,一年中有7个月的停留。
她越来越清晰地感到,那就是自己的去向。 回到西藏 1997年,她在中山大学外语系毕业时,并不知道曾有大批知青在西藏度过他们的青春岁月,也不知道西藏已经开始成为一些激进的年轻人逃避城市、逃避现实的去处。
只隐约知道,那是个和自由相联系的地方。 过分严厉的家教让自己极度渴望自由。
父母离异的李婉从小跟随母亲,“母亲是个很封建的人,管得严,总要求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天黑就不准外出。” 像任何一个自卑而孤独的孩子一样,她一直渴望离开。
中学就开始逃课,大学毕业仅仅在外企工作了一个月就辞职。 寻找自由,是李婉第一次去西藏的全部理由。
“如果有前世,我想我的前生应该在西藏。我本来就属于那里。
第一次接近她的时候,我就觉得乡愁般的情怀,这好比一个失散多年的孩童,再次投入母亲的怀抱。” 李婉不懂藏语,这并不妨碍她和藏民的沟通,也不妨碍她对他们的欣赏。
“心灵那么自由、真实、简单、快乐。人类就应该这样生活,在劳动中唱歌,在生活中跳舞。”
“这些日子是我生命中获益最多的岁月。遗憾的是来晚了,我怎么现在才回到我的故乡?” 穿越藏北无人区 2002年10月,气温零下20多度。
李婉坐着拉萨地质队的采样车进入藏北无人区,同行的有几十个地质队成员。近40万平方公里的空白无人区就是他们即将挑战的生命禁区。
没有路,没有方向,到处都是河谷和沼泽,冰面上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入冰窟窿。汽车艰难前行。
“冷,冷得心疼,冷得互相喊对方的名字。10多天里竟然无法睡着觉。”
所谓睡,就是“躺在堆满石头的采样车里,有时要和地质队的队员5个人挤两人用的帐篷,连起来穿衣服都是一种体力的消耗。” 白菜炖罐头是咸碱水煮的,吃下去又苦又涩想呕吐。
路上饿了就嚼干粮和冰碴牛肉,实在渴了便喝咸湖里的咸碱水。 “远处的雪山,透露着荒芜和寂灭。
说真心话,假如到无人区腹地碱水湖,仅仅是为了欣赏风景,这是极不现实的举措,代价太大了。在无人区域里行驶,这些永远望不到人烟的荒寂根本就不是什么‘胜地’,它很乏味。”
一次,乘邮车从双湖到和平乡,汽车的后轴断裂,喇嘛司机安排她留在车里看着邮件,自己徒步走去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找救援。 空旷的无人区,李婉一个人体味茫然无助的等待,几只鹰在头顶往复盘旋,寻找它们认为可能出现的猎物,挡风玻璃上的太阳逐渐西斜,慢慢落入苍茫的地面。
逐渐渗透的恐惧感使她想逃脱天黑,离开车子去寻求救援。她超负荷跋涉两小时,越过一座山坡又一座山坡,快速行走所带来的是窒息的冷风堵在喉咙,无际的荒野上除了死一般的寂静中掠过风声,什么也没有。
离车子越来越远,几乎看不到车影。李婉到了崩溃的边缘:继续寻找目标,还是回到汽车,她开始激烈的心理斗争——“这是我今生多么绝望又多么矛盾的选择啊,我的神经差点错乱”。
她给自己拍下一张照片——万一出现意外,这可以留给活在世上的人最后记忆和判断。 然后,用仅存的一点力气往回走,走多远算多远。
十几个小时之后,喇嘛率领着大卡车从天边呼啸而至。 “那么多的人突然从车上跳下来,带着前所未有的淳朴的笑容。
还有,那么多的食物和淡水在面前堆成小山。从此之后,我不得不重新理解幸福的含义。”
举步维艰的藏北无人区,她去了三次。她说,每一次季节不同,心情不同。
那里,每次都在修改李婉的灵魂。 真爱的藏人 2002年夏天,在藏北无人区边缘穿行了2个多月,快到尼玛县的时候,李婉病倒了,高烧,昏迷。
迷糊中看见牛粪灯下一个慈祥的老奶奶,告诉李婉这是在当地招待所。之后的一个多星期,招待所隔壁的医生夫妇每天按时把羊奶煮鸡蛋送到她的床前。
再遇到这对夫妇,是她随地质队路过,那时他们相识仅1个半月。“重逢的那天晚上,月亮像大脸盆,星星像烟花。
知道我要经过,两夫妇做了很多馒头和花卷,准备了许多蔬菜、肉、补给燃料给我们。一看到他们为我和照顾我的车队所准备的东西,我心里明白,他们把我及同行的人都当成朋友,就放声哭了起来。”
从早上9时,到傍晚6时,李婉的眼泪没有停止过。 另一次遏制不住眼泪是在茶马古道“走马帮”的时候。
“从丙中洛走到左贡,马帮几乎是惟一的选择。田壮壮拍摄电影《茶马古道》也是跟随马帮,但他仅仅走到察瓦龙,15天就可以往返,而我的行程是2个多月。”
每天支付50元酬劳,马帮就会带着她出发,一路上她不停被马帮“卖猪仔”。马倌并不让骑马,怕马累着,李婉只好拉着马尾行进,崎岖的路面硌得脚板完全麻木。
最后,“马帮让一个16岁的女孩送我到左贡,月光下,吱呀推开她家的木门,一家三口全是女人。老。
4. 藏语中的勒索藏文怎么写
藏语(拉萨话)有30声母,4个单元音韵母,5个反写字母(专门用以拼梵文卷舌音 a, ha, a, a, a)。
安多方言没有声调。藏语语音的一大特点是有大量复辅音声母和韵尾。
语法上藏语主要利用词序和虚词来表达句子成分的各种关系。藏语动词有式和时体的语法范畴,以曲折形式来表示。
藏语的虚词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关系、时体和语气等意义的助词,另一类是单独或与时体和疑问助词一起表示动词的时体和语气的辅助动词。句子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如果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又在直接宾语前。
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之后。人称代词、名词作修饰语时需加领属助词,在中心词前。
动词和形容词的修饰语在中心词前。构词方式主要是复合法。
复合词多由两个词根组成,并且有几种词素音位变化,也有些复合词由三个词根组成,但凑成四个音节。卫藏地区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有敬称和非敬称的区别。
藏文字形的结构藏文每个音节有一个基字,确定该音节的中心辅音,基字上方或下方可以加元音符号表示不同的元音。基字上方有时有一个上加字,下方有时有一到两个下加字,前边有时有一个前加字,表示该音节的声母是复辅音。
复辅音的连接顺序依次为前加字、上加字、基字、下加字。基字后边有时有一到两个后加字,表示该音节有一到两个辅音韵尾。
藏文有/a/、/i/、/u/、/e/、/o/五个基本元音,每个无符号的藏文字母表示元音为a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符号表示元音为/i/的音节,在字母下方加符号表示元音为/u/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符号表示元音为/e/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符号表示元音为/o/的音节。在拉萨话中,如果一个音节以/s/、/d/、/n/、/l/ 为第一后加字,元音要发生音变,/a/读成//,/o/读成/oe/,/u/读成/y/,并且/s/、/d/两个后加字不发音,后加字/n/和前面的元音合成鼻化元音。
藏文语法相当丰富,动词分四个时态,而且时态的系统呈现很多例外,请参考:(藏文用中国公认的拉丁文转写系统) 藏语日常用语吃 现在时 za 过去时 zos 未来时 bzav 命令时 zos 读 现在时 klog 过去时 bklags 未来时 bklag 命令时 klogs。
5. 中文在线翻译藏文
“坚强”的藏文翻译:मज़बूत “ 大吉大利”的藏文翻译:सौभाग्य
藏文(བོད་ཡིག),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1] 关于藏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佛教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但雍仲本教学者则认为藏文完全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
据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2] ”。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认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认为这种改造关系就是“能一一转写”的原因;而认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则认为这种能力是藏人为了能不有损地诵读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过,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藏文虽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倚靠翻译。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
6. 普达措的藏语怎么写
香格里拉普达措
香格里拉如何诠释?是藏民心目中“香巴拉王国”的宁静和安谧,还是英国人James Hilton在《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描述的适度与和谐?
在我看来,如果香格里拉是一个梦境,那么她应该同时拥有环境生态的宁静和安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适度。先说说前者吧。
在香格里拉停留的最后一天,我和朋友去了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不知道为什么,香格里拉我并不是第一次造访,但是普达措这个名字,却是第一次真正往心里去,原因是有朋友从那里回来,不断向我惊嘘不已,叹为天上人间。
于是,在这样一个春雨如绵的清新早上,藏族司机洛桑带我们来到这个离香格里拉县城大约只有20公里的旷野,经过藏族村寨“霞给村”,眼前呈现出一片云雾缭绕、薄暮依稀、如梦似幻的“无极”美景。
据称,普达措是我国大陆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1313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出来供游人观赏的面积只有300多平方公里,主要由碧塔海和属都湖两个高山明珠湖泊构成,海拔最高处大约4000米,一般在3000米上下。
在我看来,普达措的景色丝毫不亚于九寨与黄龙,只不过,普达措的名气似乎远不及九寨和黄龙,自然,游人也远比后两者要少。但是,普达措的美,至少在这样的春天里、春雨中,我认为是那极目天舒、由表及里、深不可测的绿。
透过身旁一丝丝、一缕缕飘渺的水雾,可见眼前绿油油的青草泛着露珠、顶着依稀的黄花,一路延伸到如皱春水的宁静湖泊,再蔓延到深绿色直达天际的远山;此时,正有几头黑色的犏牛,低了头闲散地踱了方步,慢慢地品尝着湿漉漉的青草,脖子上的牛铃叮当叮当不紧不慢地逗弄着一匹枣红小马驹顽皮地来回奔忙;供游人行走的木质栈道两旁,是密密不可透风的绿色丛林,林间啾啾鸣唱的小鸟,惊扰了在栈道上觅食松果的小松鼠不时抬起灵巧的双眼四处转动;而不时跌落湖面依然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的老树,大方地接纳着水鸟的栖息和各色鱼儿的嬉戏,恣意伸展的枝丫藤蔓悬挂了如絮如丝的浅绿色藻类植物,在晨风里飘飘摇摇,让人不禁联想到原始的神秘与幽远;一阵清风徐来,山野的沁香和着湖水冥冥中的水汽升腾,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普达措,我为什么原来竟不认识你?
与香格里拉境内其他的景区不同(当然,我去到过的景区也许不到一半),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措施非常完善,除了园内提供的供游人代步的“环保大客车”,还有供徒步漫行的全程栈道,游人因此不会甚至不忍因不小心而践踏了青青的小草;每一处景点及换乘休息站,都修建了环保型洗手间而且整洁卫生;也没有喧闹的音乐或是叫卖的商家,只有很少的几处木屋,有藏族姑娘、小伙在那里制作藏式小吃或提供藏式服装供游人拍照。一天的行程下来,我深感自豪,香格里拉果然有如此不染纤尘的仙境灵渊,而我们每一个人缴纳的190元门票费用,能为这样的国家公园贡献一份力量,善莫大焉。
于是我希望向以后有机会去香格里拉旅行的朋友推荐两处不可不去的地方:梅里雪山以及普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