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笔要不要写 题目的
要写.
一是要率真,纯真。既然是随意而写,最好不要虚构,不要涂饰。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却因为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自有它的生命力在。譬如徐喆雯的《求医》,写了她挂急诊的经历。看病谁没有经历过,有什么好写?然而作者并不这么想,或许是这段经历已深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因此,虽是随手写来,却把她患病的痛苦、父母的关切和医务人员的冷漠对比着写,通过一系列细节,真实可信地写得丝丝入扣,感动着读者同她一起呼唤“医德”的降临。你可以说她写得太浅,你也可以说她就事论事,未揭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但我觉得,能写得真实可信,令人感动,对于一篇中学生的习作,也就可以了。有了这样的叙事基础,今后的提高是并不难的。反之,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事情还写不清楚就动脑筋虚构、造作,以至于抄袭、拼凑,把成人的“瞒”和“骗”那一套先学过来,那才是可悲又可怕的。我们要从随笔的“真”开始,来抵制和扭转作文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二是要引人向善。随笔要写得真实,是否意味着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是“如实反映”呢?也不是。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目光应对着什么?我们的兴趣应当在哪里?我们当然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就是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是是非非、祛恶扬善,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就拿詹颖珏写的《心底的旋律》来说,面对一批孤儿院里的小朋友,人们大多是同情、怜悯的,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轻视甚至厌恶他们。而我们的作者呢,则是“尝试着去接近他们,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由于她“用人世间最真诚的爱叩开了孩子们紧闭的心”,她也“真正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这篇习作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吧!十分可贵。我们应当同这位小作者一样,与人为善、引人向善,不游戏人生,不圆滑逃避,也不偏颇固执,这样,随笔是能写好的。
三要给人以美。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毕竟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当与美绝缘。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写随笔,若是能从一般的人们不以为意的生活中发现、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并以优美的文笔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既是作品的成功,也是能力的锻炼。在这一点上,清川的《老屋子·新主人》是会给我们启示的。他写了居住多年的老房子,那“很窄很深的弄堂”,那“吱吱嘎嘎的楼梯”,那“没有浴室”“有的只是木制马桶”的“设备”……但我读了却和作者一样,“永远不会嫌马桶臭、弄堂窄、老房子的破落”,因为他还写了住在这里的人,写了那对爷爷奶奶对他关怀无微不至的,写了那几乎整个弄堂的邻里都与他和睦相处……正是这些人间的真情挚爱,使他“感到一种幸福,单纯的幸福,无所奢求的幸福。”写得多美啊,可以称得上意味隽永了。这要比那些随便发泄、无病呻吟的作品有价值得多,也绝非那些矫揉造作、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总之,只要我们真心朝着真善美的目标努力,日积月累,终有一天能写出好的随笔作品的
2. 随笔怎么写
随笔,是某个人自己的手笔.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和记录下这看法的心灵的魅力.由此可知:随笔不必有什么固定的内容,也不必一定是知识性的、哲学性的、宗教性的——对这种种也不必一概排除.随笔的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独自的理解,对其妙味有所感悟,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这也不必遵循什么特定的规则.文学本来不外是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反映,人类某种表达习惯的再现.例如,戏剧演出便是借助视觉和听觉来模拟生活;此外,还有说书人或民间歌手的说唱、歌谣、信札、谈话——人类的一切表达形式、交流形式在文学当中无不可以找出自己的相应类别.随笔其实就是不拘体例,随“意”表达的文章,常以片断的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行所思,其“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夏丐尊语);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可写景,谈天说地,摹绘心情,评点世事,漫话人生,意兴笔随,自然成文.因而,它有很利于提高我们的观察与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灵感和学用语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练写随笔,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第一,要坚持“自由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目前,在部分同学中流行一种不好的文风,那就是矫揉造作,硬性模仿,甚至胡编乱造,做作气严重.这主要是为了“应试”而出现的偏向.有人戏称这是做“套子式”的文章.如何纠偏?最好从练写随笔做起.要写好随笔,不做写作的“套中人”,就一定要“崇真求实”,树立“自由写作”的观念:只要自己觉得有意味的,都可以写下来,不拘形式,不受羁绊,不媚世俗,不人云亦云,让心田辉映着纯真的亮色,让思想感情的清泉潺潺流淌.第二,要勤于采撷,从生活中开掘写作的源泉.有人认为,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阅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绝大多数同学还谈不上有曲折的经历,也不可能广泛地接触社会,这是我们的不足,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缺少写作的源泉,也不能说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来.那么,我们写作的源泉在哪里呢?它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多梦的年华、浪漫的情思、难解的困惑、省悟的欣喜,我们生活中的苦涩与甜美,我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点点滴滴都可以一吐为快,涉笔成趣.只要敏于发现,勤于采撷,我们就会发现,“随笔”的源泉永远鲜活,永不枯竭.第三,要认真读书与思考,凸现自己的“个性色彩”.所谓“个性色彩”,就是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识,乃至独树一帜的文章风格、人文品格和创造精神.要写好随笔,达到得心应手、“进乎技矣”的高妙境界,就必须勤于读书,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对所感知的进行辩证思考,对所积累的进行精心的提炼,来一个“六经注我”,来一番“自言自语”,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均写出独特的见识来,给人、事、物注入“我”的灵气.随笔的写作,说到底还在于“勤”.勤能聚宝,熟能生巧,通过日常勤读、勤问、勤观察、勤写作,锲而不舍,到时候,我们自然可以随心所欲,驾轻就熟.。
3. 随笔化作文的题目怎么写
拿起笔来,轻轻地记录下我的心情。
忙碌了一天,此刻,我正伏在书桌前享受家的宁静。 对我而言,心灵的宁静就是躺在床上,枕着松软的枕头,读一本好书,把全身心都放轻松。
躲离了喧闹声,我坐在床上静静品读文章,有说不出的惬意。此时,一切重归于寂静,只有床头闹钟还在“滴滴答答”的唱着单调乏味的歌曲陪伴着我,此刻,白天充满生机的我感到了疲惫。
而只有家——这个温馨的港湾可以供我休息,让我拥有这种宁静的感觉,让我在外漂泊的心有一个归宿。 有时在读书之余,我会在心中勾画出对于未来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幻想。
其中有些念头,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稍纵即逝;有的却在心中持续了长久。这些有点远离实际的幻想,在我的努力下,正在慢慢实现。
人生总是需要短暂的休息,使之更有精神,我这种宁静的休息,是在陶冶我的情操。在我的小屋里,我总能感觉到有种家的温馨,有股家的味道在其中久久环绕。
这味道并不是用鼻子能够闻出来的,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这味道也不是用笔能够描述的,它总是深深的藏在心里。
这种甜蜜的味道总是爱粘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但又给了我心灵一种温暖的依靠。 在家里,我最喜欢看书了。
那淡淡的墨香,总让人沉迷在其中。作家诗般的语言,充满哲理的语句,让我着迷。
在家中,我可以随着人物的喜而喜,人物的悲而悲,无拘无束。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我感到了心灵的温暖。
这温暖,是依偎在妈妈怀抱的温暖,丝丝缕缕,藏在心头。这时候,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找到了童心,还有那心灵深处的宁静,我虽然该升初中了。
但我内心深处对家的那种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还在,而且可能永远存在。 家,是我休息的地方,是我在孤独时感到温暖的地方,是珍藏着我童心的地方,也是我扬帆起航的地方。
在家里,我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因为家是我的港湾,同时也是我心灵的港湾,我心的依靠。 宁静的家,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只有真正融入这意境,才能感到家的意义。
我爱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