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萍"字的行书怎么写
一、"萍"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二、释义:
1、浮萍。
2、红萍,水生蕨类植物。即满江红。浮生于水面,叶绿色,秋季转红色。全草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又可作绿肥。
三、萍的部首:艹
四、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从氵、苹声
六、相关组词:
浮萍、绿萍、萍踪、枯萍、萍水、萍浮、云萍
转萍、萍实、漂萍、萍身、萍虀、泛萍、白萍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名词,在水面漂浮生长的水草,叶子扁平,表面浅绿,背面紫红,生有须根,开白花,俗称“浮萍”,亦称“漂子”。
文言版《说文解字》:萍,苹也。水艹也。从水、苹,苹亦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萍,苹草。一种水草。字形采用“水、苹”会义,“苹”也是声旁。
二、词组释义:
1、萍寄[píng jì]
浮萍寄迹水面。比喻行止无定,不能安居。
2、萍身[píng shēn]
谓身若浮萍,行踪不定。
3、萍剑[píng jiàn]
即青萍剑。青萍,古之名剑。后用作宝剑的代称。
4、萍虀[píng jī]
即韮蓱韲。
5、萍流[píng liú]
犹漂流。
2. 辉 行书怎么写
辉字行书写法如下:
辉 huī
释义
1、闪耀的光:光~。余~。
2、照耀:日月交~。
相关组词:光辉 余辉 清辉 生辉 辉映 辉煌 增辉 辉宏 二辉 闪辉 丹辉 纤辉 素辉 初辉
扩展资料
一、辉字笔顺
二、相关词汇解释
1、辉景[huī jǐng]
光彩,色泽。
2、连辉[lián huī]
光辉相连。
3、辉章[huī zhāng]
光辉的印章。喻显耀的官爵。
4、烈辉[liè huī]
光辉,光泽。
5、扬辉[yáng huī]
亦作“扬晖”。发出光辉。
6、银辉[yín huī]
银白色的光辉。
7、垂辉[chuí huī]
比喻流传美名。
8、辉熠[huī yì]
辉煌灿烂。
3. 德字的草书怎么写
“德”字草书写法: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始于汉初。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不拘章法,笔势秀丽流畅,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
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字文》、怀素《自叙帖》等,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草书自狂草起开始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扩展资料:
草书十二条用笔细节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侧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厚处用侧。
4. 甲骨文的龙字怎么写
甲骨文的龙字(如图):一、释义1、本义,名词:用幼童**作活祭的气旋灾难或吃人的大蟒。
例:龙卷风 、恐龙2、用龙纹装饰建筑、生活用具和服装的天子,帝王。例:龙床、龙袍、龙廷、龙椅、龙体、龙颜 3、可飞天、行地、潜渊的所向无敌的祥瑞神兽。
4、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舟。~灯。
~车。~旗。
5、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6、姓。
二、说文解字文言版《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
白话版《说文解字》:龙,鳞甲动物之王。能变暗,能变亮,能变细,能变大,能变短,能变长;春分时刻而登天,秋分时刻而潜渊。
字形采用“肉”作边旁,一副飞腾造型,以有所省略的“童”作声旁。所有与龙相关的字,都采用“龙”作边旁。
三、字形演变(如图)四、造字本义名词,远古先民用幼童**作牺牲品献祭的热带气旋灾难或吃人的大蟒蛇。扩展资料组词:龙虾、蛟龙、合龙、长龙、龙骨、龙宫、接龙、龙胆、尼龙、龙舟、虬龙、小龙、钱龙、鼍龙、龙灯、龙眼、水龙、蟠龙、龙阙、龙润、龙邛、鲛龙、龙巾、龙逄、怀龙、龙鞭、龙瓶、龙榻、龙袱、龙伯、一、龙荒[lóng huāng] 漠北。
龙,指 匈奴 祭天处 龙城;荒,谓荒服。二、龙蟠[lóng pán] 龙蟠里,在现在南京市清凉山下。
三、鲛龙[jiāo lóng] 蛟龙。鲛,通“蛟”。
蛟指古代传说中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四、龙盐[lóng yán] 药名。
传说乃龙**生成。又称吉吊脂、紫稍花。
五、龙髓 [ lóng suǐ ] 1、龙脑香树的树汁。亦指龙脑香。
2、龙身上的精髓之处。
5. 赵孟頫行书赤壁赋字的处理变化
《前后赤壁赋》为行书长卷,书家用笔的娴熟、精湛一览无余。
赵字在笔法上直承右军,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行书点画富于变化,所谓“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一)横画1、长横长横作为字的主画,一般要写得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长横最常见的写法是切锋落纸,稍顿后向右上翻腕行笔,收笔时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后腕外翻带出牵丝,如附图中“音”、“舟”二字。
其次如附图中“箫”、“舞”二字的长横,起笔尖锋入纸,腕迅速内翻并辅以笔管左转再向右上行笔。再如附图中“举”、“慕”二字的长横,起笔与上一画衔接,取逆势,然后再折锋右行。
上述三种长横收笔上只有带不带牵丝的区别,而起笔动作上却大相径庭。从线条效果看,其一爽利清健,其二轻松洒脱,其三则凝练遒劲。
2、短横短横运用频繁,这自然要求其姿态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在起,收笔上做文章。①起笔上的不同。
如附图中“天”、“哉”二字,上横系尖锋入纸、腕内翻而成,呈仰势;“于”、“在”二字的上横,尖锋入纸后笔肚稍顿再上行,呈饱满、蕴藉之态;“江”、“巨”下横锋入纸后腕迅速内转发力,显得浑穆而郁勃;“清”、“吾”二字的下横与上一笔连贯而出,可视为藏锋逆入,显得圆劲婉转。②收笔上的不同。
如附图中“美”字下横收笔迅速上提,与下一笔气息相连;“而”字上横收笔抵锋,透出清挺之气;“泣”字上横翻锋向下顺势带出下一笔,显得协调自然;而另一个“泣”字下横重按轻收,余韵悠长。(二)竖画作竖之法贵在直中求曲,同时向背及长短的变化;在用笔上令锋聚拢,方能显出劲挺之姿。
1、长竖长竖有悬针与垂露之别。右图中“斗”、“章”二字用悬针,起笔腕稍外翻并辅以笔右转而后向下行笔,边走边提,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
它般用于字的末笔,即“势尽则悬针”。“怀”、“非”二字用垂露,收笔时腕稍驻,轻顿后反折向上作收势。
像“茸”字中这样畅意抒怀的长竖,此帖中出现较少,起笔后疾驰而下,凹离弦之箭。长竖曲势的表现是以笔的提按顿挫完成的,切不可刻意安排。
2、短竖短竖形态较多,如右图中“知”字中间的竖上尖下圆,似玉珠悬空;“乌”字的竖厚重方折,似玉箸画灰;“川”字之中竖简静果断,与两侧笔画相映成趣;“断”字末竖婀娜跳动,活脱生姿。竖画有向背,如右图中“夜”字竖画稍曲,与右面部分相背,“有”字之竖稍曲,与右面部分相向。
在同一字中,双竖并施亦须向背,如“相”、“是”二字中便是一向一背。另外短竖在具体应用时也要随机而变,与整个字协调。
如右图中“幽”字中竖细挺,与旁边粗线条映衬,取得平衡;“地”字两竖长短各异,令字态灵动;“光”字之竖起笔微曲,与下方平直的线条产生对比。(三)点看来简单的点其实是书法中较难表现的笔画。
古人云:“点如高山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诚然,作点笔势要重,落笔要快,但其起、行、收的动作不可缺少。
1、斜点常用于字首,轻锋落笔后腕迅速外翻并辅以笔管右转动作,收笔时用腕法轻提将笔毫收拢,使锋由肚腹中出,如右图中“之”、“窈”二字。2、直点笔入纸后迅速发力并向右下行,而后转腕出锋,如右图中“客”、“寥”二字。
3、长曲点此点偶尔用之,潇洒大气,如右图中“寂”字上点,尖锋直下,渐渐翻腕发力,至收笔处锋夕啭后弹起。4、反点一般由捺演变而来,行笔尖锋人纸,而后向右下行笔,边行边发力并辅以笔右转动作,收笔处向右下稍顿即可。
在具体应用中,它又有轻重、长短的变化,如右图中“哀”、“虾”、“巢”、“欢”四字。5、左右点大多呈左低右高之态,书写时应注意呼应及变化。
一般左点重按轻提向右上萦带,右点顺势向右下翻锋完成,具体形态可略有变化,如右图中“麋”、“与”、“尊”、“答”四字。6、上下点根据其处于不同的位置而写法上有所变化。
在左多上仰下提,与右部呼应,如右图中“况”字;在右多上撇下点,连贯中寓收势,如“龙”字;在下多相互连接,一笔而成,如“于”字。7、三点水此卷中的三点水较多,但写法上并不强求多变,大多只是行笔上的细微差异。
如右图中“酒”、“渺”二字三点水采用上断下连写法,这也是最常见的处理,只有“流”、“江”等少数字做了变化。(四)撇撇古人谓“陆断犀象”,最易犯的毛病是轻飘。
其书写的要领是笔入纸后切忌任笔直拖,而应当有腕指的配合。起笔处腕指须快速外转落纸,向左下行笔时腕指亦须缓缓夕啭配合。
1、起笔上的变化撇在起笔上大多采用切入、顿笔下行的写法。这一入笔动作有助于调正笔锋,表现撇的劲健。
右图中“不”、“余”、“徘”三字。而兰叶撇在起笔时尖锋直入,中段饱满,收笔飘逸,轻重变换间有一唱三叹之妙。
如右图中“攀”、“明”二字。2、收笔上的变化右图中“鹿”、“属”二字的撇画为回锋撇,收笔处反折向上,与下一笔呼应;“在”、“少”二字的撇画为出锋撇,收笔时腕指外转并迅疾撇出,显得意韵悠长;“余”、“天”二字的撇画为藏锋撇,收笔时锋稍驻作空收,取温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