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入门
当阅读有趣的文章时,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笑出来?我不敢说一篇让你发笑的文章是一篇好文章,但它必须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将文字写的有趣就很棒了;如果你能写出让人们大笑的文章,那就了不得了.今天小学5年级作文辅导带你了解如何写作文.
(提高水平)
一、给文章一个明亮的话题
画龙点睛常常指的是作文的题目,作文中写的是什么?一些问题直接告诉你,如《我的"厨师"老爸》《我在跳蚤市场当老板》等;有些只能在文章中找到,如《请不要忘记我》,文章的内容无法从题目看出;有些话题充满个性,比如《亮瞎我眼的排练》,当然也有热门话题:《运动会》
嘿,上面有这么多问题,你想要哪一个?老师建议您为文章制作个性化主题,并在第一时间引起读者的注意.
二、首尾出招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三种常用的开始和结束方法.
(1)响应型
一开始:我父亲会做很多菜.所以,我称他为"厨师"爸爸.
结束:爸爸真的是我心中的"厨师"爸爸!
中间的内容不需要猜测,我知道我正在写我父亲的厨师的身份.
(2)叙事
一开始:今天,黄河邮报晚报记者团在美丽的青峰湖公园举办了"跳蚤市场"活动.一大早,我拿着好多的"货物",参加了活动,设立了一个摊位并学会了成为"老板".
结局:虽然这个活动是短暂的,但它具有非凡的意义,这使我受益匪浅,并从中受益匪浅.在"跳蚤市场"作为"老板",我感到疲惫和快乐!
--《我在跳蚤市场当老板》
(3)拟人化
一开始:我是门,是人类最常见的物品之一.我对自己的身份并不十分满意,因为在主人的房子或贵重物品被盗后,店主总是说我不善于盗窃.实际上,我不想,小偷仍然摔断了我的嘴.
结束:无论如何,我相信我可以让我的主人安心、舒适、温暖的生活.所以请不要忘记我-门!
--《请不要忘记我》
小作者写了解释性文本,拟人化的修辞,第一个人的写作方法让读者感到神清气爽.通常,我们将这种风格称为"文学解释性文本".
(阅读广泛)
除了以上这些个例子外,我们还要学会让人物被读起来时候栩栩如生,作文时我们掌握了如何选择写作的方法,会使文字更加的活灵活现,这就是小学5年级作文辅导的最基本要求,分数在这里也会得到提高.
2. 怎样教学生写入门作文
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却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留心生活、不善于观察、不会构思、不善表达所致。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直到逐个弄清问题为止。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会下笔自有言,写出来的文章就自然言之有物了。这就是教学的第一步观察。
构思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习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观察得来的资料,还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还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但是,这对小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因为这不仅是个“言之有序”的问题,而且还是个“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古今中外,虽“文有规循”却“文无定法”。不过,若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征,借用写人、写事和写物的典型文章,将抽象难懂的作文知识化难为易,还是有办法把学生引上构思之“路”的。比如,在训练写景时,可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为范文,这篇文章结构总分总,先总写小兴安岭,再分别叙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文章结构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若训练写人,则引《爱迪生》一文先简介典型事例塑造人,外表内心是性格,最后赞美品质点中心。
有了上述典型文章引路,待学生入门后,再适当进行灵活布局的巧妙构思训练。这一步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先规矩而后巧妙”,具体步骤是写提纲或打腹稿。经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把握构思的一般规律,从而完成作文的构思。
同时,还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具体地说,教师可在低年级学生中以创造型的现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来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中年级学生以观察作文为主。教师可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借此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从高年级开始,要以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培养重点。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名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师可根据社会、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还要重视口头和文字表达的训练。它也是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把话说明白,意思表达清楚,就要鼓励学生,话该怎么说就怎么写;要指导学生把话说通,把意思写清楚。训练的步骤是:先说再写,写后就读,边读边改。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定能把话说通,把意思表达清楚,把对象写准。总之,在表达训练中,将说写结合,读改结合,采用“说、写、读、改”的模式,训练学生表达由通顺明白到准确形象到生动,在反复的锤炼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能使学生初步达到“言之有文”。至此,通过作文教学的观察、构思和表达的训练,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序”、有“物”、有“理”、有“文”了。
3. 入门作文怎么教
如何写好作文?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
10、接近大自然还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系本人原创
4. 写作入门三年级学生如何写作文
以下是我对你的建议.
1,订一些好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那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很容易吸引人,也不会太乏味.但是前提是必须基于你对她有兴趣.没有兴趣就算订了也毫无作用.
建议订购:>其实有几年高考的作文题可以从上面看到影子.而且这本杂志本身是很值得读的.>这是我初2时无意间发现的一本杂志,我自己很喜欢.它里面都是先讲一个小故事,然后总结出人生道理,对素材积累很有帮助的.
2可以买基本高考满分作文.我自己没买,不过觉得应该会有作文.看看他们是怎样写的,为什么会打满分.特别是老师的评语一定要看,这样才能知道他们真正的闪光点在哪里.
3有了一定的素材并不意味可以写出好文章哦~‘所以积累很重要.就算你看了很多好文章,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很容易遗忘,我们老师建议我们要有个摘抄本,可能你们老师也说过了吧,但是很少同学会做,这是很重要的哦.把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写的好的抄下来,没事的时候看看,开始可能觉得没什么用,但如果你坚持的话 ,就会看到效果的.
4还有哦,写作文时不要敷衍.这真的很重要.本来写作文的次数就不多.敷衍一次就错过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因为老师会指出你的错误和需要更正的地方,建议找老师当面修改,这样会更全面.
最后祝你文章越写越有感觉哦,呵呵.
对了,还有你问的积累.就是上面说的好的句子,自己喜欢的.至于背?只要自己没事的时候多看看,就会有影象,没有必要背吧.
因为你写作文时它只是给你一个思路.但是那些很经典的句子,写的很有文采的可以背背.
如果你没有好的文采
写作文若没有那么好的文采,就只有写那些最为熟悉、感触最深的事物,那些最熟悉的事物最容易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更不会犯一些知识性的错误。
用我举个例子,我很喜欢京剧,几乎每次作文都与京剧有关,偶尔也会插点昆曲。我在京剧中寻找材料,更为容易,也更能把握,比如写景时,可以引用其中华丽的词句;写一种精神时,可以找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如盖叫天,表现了献身艺术事业的坚强毅力等等。
不同体裁的文章,也可以用同一种熟悉的事物。如写说明文,就可以介绍京剧艺术;写记叙文,可以写欣赏京剧的过程;写议论文,则可以畅谈京剧流派产生较慢的原因,思考许多年轻人不喜欢京剧的原因等。〔张路〕
首先抓住人的眼球
题目、开头、结尾一定要创新出彩,首先抓住人的眼球,可以运用设悬、比喻、排比等修辞。结尾乃点睛之笔,尽量写得意味深远、耐人寻味。〔吴梦皎〕
关于标题
在素材较散时,可采用分小标题的形式写作,标题要能代表语段内容。在立作文总标题时,新颖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有时题目能表达中心却不新颖,这时就可以用精彩的语言写一段题记,来补充说明题目。〔杨蒙〕
语言的雕饰方法
对于应试作文来说,详实可感的事例,匠心独运的构思,新颖别致的标题,优美华丽的语言等,这些都是高分的致胜法宝。而我认为,一篇优秀的作文应当是以玲珑的语言作为基础的。而对于语言的雕饰方法真可谓千姿百态。例如:可在文首以气势恢弘的排比句引入自己的文题,还可以在个别抽象性事物的描写上加以生动美丽的比喻句。不光如此,比拟句的着重应用更能凸显文中的主人公或主要事物,把它们写得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更加吸引老师的眼球,让人倍感亲切。当然,像相关诗句或名言警句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写议论文时,用诗句或名言引出自己所要陈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不仅能使文章深度、广度大大地升了一个台阶,而且对整篇文章的语言程度也有一定地飞跃,一举两得。
5. 以《入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我的名字叫王悦童,我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有点往上翘,眼睛忽闪忽闪,像会说话的小窗户。
我个子不高,脸上总挂着天真的笑容,像个快乐的小精灵。我的胆子很小,见到生人脸就红,低着头都不敢说话。
但是一遇到重要的事情,我的胆子也会变“大”哦。周一上音乐课时,老师开始选拔合唱团的新生,几个同学被选上了,可惜老师没注意到我。
我沮丧地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鼓励我说:“你自己去争取呀!”我一缩头,小声地说:“我可不敢。”过了一会儿,我想了想,还是央求妈妈说:“你给我写张条吧!”第二次上音乐课时,我悄悄地从书包里拿出妈妈写的条,在手心里一直攥着,手心都出汗了。
“叮铃铃”,下课了,老师收拾东西都准备走了,我鼓足勇气站起身,颤抖地把纸条交给了老师。我的手一直在抖,心“怦怦”乱跳,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老师看了我的纸条,微笑地说:“你唱一首歌我听听!”我很激动也很害怕,因为我从来没有在这么多人面前唱过歌呀!为了进合唱团,我还是放开嗓子唱了起来:“原谅我以往一点错……”,我感觉嗓子在冒烟,声音都是颤抖的,心想:这下完了,合唱团是没戏了。
没想到老师听后赞许地说:“行,唱得还不错,你可以进合唱团了!”我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我终于进入梦寐以求的合唱团了!我现在胆子还是很小,遇到生人仍然不敢说话,但是,为了我喜爱的事,我也可以变成一个勇敢的人!这样的我,大家喜欢吗?教师点评:这是一篇选材新颖真实的文章,具体写出自己由胆小变胆大的一次经历。动作、心理描写细腻,人物刻画生动细致,希望你不管什么时候,胆子都要这么大哦。
6. 作文入门
你应该知道所有的作文都可以划分成为几大类,这样在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可以相互借鉴,通俗点儿就是摘抄的拼合版。文学里有句经典话语:“天下作文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我们所说的“抄”并不是单纯的抄袭,而是将其转换为自己的文字再写出来,就像翻译古文一样。把原来的文字换成自己想的词语,再推敲意思是否一样。
整合也不是单纯的拼凑到一起,而是要考虑时间、空间的逻辑顺序进行调整。必要时还需要我们自己加一两句过渡句或过渡段进行衔接。
例如,要写一篇赞美母亲的文章,我们就先把见过的写母亲的文章找出来,看看哪些有点儿联系标记下来备用,选好以后,看其逻辑顺序的先后进行组合,也就是简单的排版。组合完毕后,通读全篇,看是否需要删减增补或改动原文。
这样作文就完成了。
考场上的作文是靠平时素材积累来的,一般来说,读的文章越多,记得越多,素材就越多,考场作文就越好写。所以平日里要多读些书啊,呵呵~~
好 了,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么多了,祝你好运!
7. 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入门
两大小学生入门写作主要有困难:一是“写什么”?(选取写作材料)二是“怎么写”?(写作方法与技巧)。作为入门应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才能讲究写作技巧,因为前者是基础,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没有源头,哪来涓涓细流,乃至滔滔长河?三年级是小学生作文的“入门”阶段。由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组词、造句还讲得过去,但作文中的取材仅限于转抄和编造。这样发展下去是不妥的。其一,学不会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其二,一旦养成习惯,会使思维懒惰,思路狭窄,材源枯竭,影响其思品、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作入门解决材源问题呢?
我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要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
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缺少“抓”和“写”的意识,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点拨、揭示加指导。如我看到的一则小故事:某小学清明节去扫墓,布置同学们佩带小白花,可老师没教过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长教会了他的女儿做白花,当这位小学生戴着白花上学时,同学们求她帮助,她帮同学们做白花。事后,有的同学表示送它小“礼物”。虽然它喜欢小“礼物”,但是没要。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指导她把这件事写成作文《我帮同学做白花》。由于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她写成的作文,其内容较充实,还挺有思想的。
二、给孩子创造积累写作材料的条件。
平时,学生只能天天重复着“家中——路上——学校——路上——家中”的过程,生活的范围有限,所以学校和家长应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领孩子去公园、野外等见世面,领略和感受积极的、丰富多采的社会和自然生活。但要有益于教育孩子,其中一项便是为写作文积累材料。例如,在今年暑假中,某家长带他的女儿去野外捉蝈蝈,临行前布置了写作要求,让她注意观察和记忆。回来后,她写了作文《捉蝈蝈》,较生动地写下了捉蝈蝈的过程和动作,很有情趣。
三、给学生讲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
受生活的地点、环境等条件所限,有许多素材是学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却是可写的。这类材料需老师及家长的讲述,指导课外阅读等进行积累。我们班一位学生的家长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来时,给他的孩子带回来许多“礼物”,如:各种贝壳、小(海)石头、小纪念品等。女儿最喜欢那串珍珠项链,她认为很贵。其实仅几元钱,使她很惊奇。这位家长抓住时机,向她讲了珍珠的人工养殖以及我国海上育珠事业的过去和现在,鼓励她以此为材写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礼物》,既训练了写作,又进行了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四、要让学生学会剪辑原有的写作材料。
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学生入门写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缚他们的自我发挥和想象,而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将已有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辑,必要的取舍。如:有一位学生游过大明湖后,在写《我爱大明湖的美丽风光》草稿中提到“在草丛中检到一只死去的蜻蜓”,这是真实的,但对文中的“美丽风光”起了削弱作用。老师对此进行了指导,经过修改,学生的作文是:“我走上‘赏荷桥’向西南望去,湖面上是一片荷花和荷叶,交映相辉。叶面上的水珠儿在阳光照射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忽然一只红蜻蜓飞来,落在一支卷着的荷叶上,我想起了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小小的剪辑,使作文增加了艺术性。
总之,老师及家长应相互配合,共同创造条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生活,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入门写作时,感到“材”有源头滚滚来。
8. 刚开始怎样学写入门作文
看图说话学过了吧?有了这个基础,就会好一些。
我这里给你一些建议吧:北方有句俗话: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意思是要创新求异,要别具一格,要独树一帜。
落俗套、一般化的作文必然是不动脑筋草草写出来的,而优秀的作文则必定是下了很多功夫才写出来的,这里说的“下工夫”,指的就是不断地思考,反复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酝酿与琢磨。 比如说,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家乡变了》。
落俗套、一般化的写法是:过去,家乡如何如何的落后,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后点明题旨——家乡变了。 一位同学屏弃了这种写法,他独辟蹊径: 1、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全家在院子里纳凉,闲谈中谈到了母亲河——黄浦江。
2、爷爷感慨地说,他小时侯过黄浦江得乘坐小舢板,既费时又不安全。 3、爸爸接过话茬:我小时侯过黄浦江则乘坐轮渡船过江,安全多了,可是逢到迷雾天,则过不了江了。
4、我高兴地说,如今我过黄浦江全然不愁这些了,去,过隧道;回,奔大桥。 5、奶奶作了总结:世道变了,家乡也变了。
另一位同学的构思更是独具匠心: 1、爷爷是个“老上海”,自诩能闭着眼睛摸到外滩。 2、爷爷退休以后,去乡下小住三年。
3、这三年,正是上海“三年大变样”的时候。 4、今年岁末,爷爷从乡下回到上海,却迷了路,最后还是“打的”回到了家。
5、爷爷一跨进家门,一个劲地说:我这个“老上海”迷了路,真是“上海变了,上海变了”。 这两篇作文的口子很小,然而开掘却很深,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的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们常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来说明作文必须要有好的材料。 那么,有了好的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我看也未必。
因为,好的材料还要作一番巧妙的安排。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次,老师出了《咱班好事多》的题目让同学练习作文。
一位同学选择了以下三个材料来表达“咱班好事多”: 1、一清早,同学们来到教室主动打扫教室。 2、同学们纷纷制作教鞭赠送给老师。
3、一位同学因病脱了课,同学们争着为他补课。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选得都不错,也切合题意。
然而,他在记叙的时候平铺直叙,好像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样,因此,作文写得很一般,落俗套,既不生动,也不形象。别人读了,不可能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
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他换了一个角度,对材料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取得的效果则完全不一样了。他是这样构思的: 1、学校里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以后,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我也不甘落后,也想做一件好事。
2、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想悄悄地打扫教室,谁知,当我来到教室,发现班上的几个“皮大王”早已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他们还讥笑我“来晚了”。 3、我为教师做了一根漂亮的教鞭,想赠送给教师。
没想到,老师捧出一束大小长短不一的教鞭笑着告诉大家:这些棒儿用到退休也用不完呀!我又“晚了一步”。 4、当我想为因病脱课的同学补课时,哪里想到,其他同学早已捷足先登了,我又“晚了一步”。
5、看来,要想做一件好事还真不容易呀,因为“咱班好事太多了”。 这位小作者没有做成一件好事,却把全班同学学习雷锋的热闹场面全写出来了,而且写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举一可以反三。我们看到作文题以后,不要急于动笔,必须认真思考,反复琢磨,选哪些材料,从哪个角度去写,对这些材料该作怎样的安排。
否则,草率从事,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平淡乏味,一般化,落俗套。 第五讲 “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
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
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
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
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 “***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点”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龙”飞不起来,还会使这条“龙”更加难看。
说了“点睛”,再讲讲“添足”的事儿。 楚国有个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