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顿笔字怎么写
顿笔一般在转折处或一个字的开始用,在折处轻轻按一下(不要故意按),在回锋,使那个笔画更圆润. 而笔锋就是笔的顶尖端. 顿笔是将笔锋下按并稍作停笔,这样笔锋接触纸重,注墨多,顿处的笔画则显得粗壮。
笔锋就是笔毫最有弹性的地方,约在笔毫的尖部三分之一处。 所谓“顿”就是笔锋著纸后轻轻地上下拦动几下,其目的就是将外露於线条之外的笔锋调整到线条这中,使之“藏锋”。
书法笔画线条起笔时要求“欲右先左”,即如果笔画是从左往右写的话,起笔时要求笔画先从右往左写,然后再回过来从左往右,这样做的上的也就是让笔锋藏於线条之中。顿笔时可以调整笔锋运行的轨迹方向,还可以产生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才能产生韵律,只有有节奏和韵律的线条才有生命力。
2. 小学生写字怎么叫顿笔
解析“顿笔”与“回锋”
硬笔书法发展至今,基本上还是沿用了毛笔书法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评价一幅硬书作品或者学生的写字作业,也更多地是以毛笔书法的标准来衡量的。在毛笔技法中,有几个较重要的概念:提按、转折和回锋,硬笔书法中也不可避免地延续了这种概念和书写技法。只有真正理解了提按、转折和回锋的原理,才能在硬笔字的书写中更加合理地表现出“顿笔”与“回锋” !
提按:顾名思义,就是“提”和“按”。提是把笔尖提起,按是把笔尖压向纸面即“顿”。用毛笔写字时,提可使笔画变细,按可使笔画变粗。而硬笔在“提按”时笔画的粗细变化就显得相当细微。
转折:汉字有很多笔画是复合笔画,如折、钩等笔画在书写时需要转换书写方向,也就出现了“转折”。转折也分两种情况,即转(圆)和折(方)。古代书论中:“方圆与转折对应”即指此。
“回锋”:很多时候紧跟在“顿笔”后的延续动作,一般出现在“折”和某些笔画(如横)的收笔处。它主要起到调整笔画方向和连接下一笔的作用。毛笔软,所以在转折处必须调整好方向才能继续书写,但在硬笔书法里,为了不影响书写的流畅,“回锋”这个动作已经变得很轻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在硬笔字中如何体现“顿笔”和“回锋”呢?
一、硬笔字中“顿笔”的写法
顿笔是“提按”技法中的“按”,而且是重按。用硬笔写到纸上,就是很小的一个点。这个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的笔画和字来定的,如横的顿笔稍平,竖的顿笔稍竖。一般来说,正确的顿笔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不破坏笔画的原貌,如“ ”不能写成“”该平的还是平的。
2、顿笔是笔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在原有笔画上的装饰。如“”不能写成“”。
3、顿笔是一次写成的“点”而不是机械的“点回”,更不是反复地涂描。
顿笔的正确写法:从左上向右下按,方向基本是在45度角,以横为例:顿笔――向右行笔――顿笔(回锋)。前一个顿笔是凌空向右下按(凌空是笔尖在触纸前已经在空中开始运行了),后一个顿笔是在收笔时直接向右下按。虽然写顿笔时有一个停顿及下按的动作,但整个笔画的书写过程应该的连贯的,看似有三步,实则是一气呵成写出来的,熟练后只需一个节拍。同时收笔处的回锋应该根据下一个笔画来选择合适的角度,有时可以忽略不写。
小学生由于手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往往在书写时较难体现笔画中这种精细和连续的变化,所以一定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写好。如上面的平横,可以先分成三拍(顿-横-顿)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后自然把三拍快速地连成一拍来写,即可使顿笔和笔画本身做到浑然一体。
二、硬笔字中 “回锋” 的写法
在毛笔技法中,“回锋”是重要的内容,但在硬笔字书写过程中,由于笔尖细,笔画粗细变化小,因此“回锋”就显得不像顿笔那么重要,有时候甚至可以忽略。此外,“回锋”也并非固定不变,有时候需要回,有时不需要回,同样是“回锋”,回的方向和方法还不尽相同。著名书法家、书法特级教师钱沛云先生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将这种不同的回锋(笔势)归纳为五种情况。
“书写是连续完整的运动,在一个字的所有笔画之间,笔锋(即笔尖)仍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运行。有时可凭借‘游丝’而透露出笔锋的运行轨迹,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些笔画之间的运动都消失在空中……合理的空中运行路线,保证了点画准确书写时的方便、快捷。”
3. 楷书横的写法
楷书技法 横的写法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
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 一、圆笔横的写法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
它的书写方法如下: ① 向右上逆锋起笔;② 提笔圆转;③ 中锋向右行笔;④ 提笔圆转;⑤ 回锋收笔。 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写横画中锋运笔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
不完美、不含蓄。 圆头横如果没有①后两步,就难成其为“圆头”。
然而,仅有①、②和行笔③就将毛笔直接提起离开纸面,就会出现有些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没有墨的“折木”的现象。
“折木”是横画的病笔。④、⑤收笔的目的是为了将“折木”部分填满写实,而不是为了收笔而收笔。
初学者在写圆笔横画时,即使按上述步骤写,还是难写出像字帖上那样的横画来,往往在横画的两头出现如哑铃一般的大墨团。造成这一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对元书纸的吸水性能掌握不够,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一下笔,墨就涨出来了,形成大墨团。
(2) 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 (3) 有的家长、老师要求孩子练字起笔时将笔在纸上顿几下,到收笔时再将笔顿几下。
只知道起收笔的动作,不知道起收笔的目的,顿出了两个大疙瘩来。 (4) 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甚至将笔肚子也当作笔锋逆进去了,这样在起笔、收笔时将笔转一大圈子,当然会在笔画的两头大出许多来。
其实,所谓逆锋、回锋的“锋”,是笔尖上的那么一丁点的地方。逆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笔画外有尖锋的外露,因此,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
(5) 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提笔”,被忽略了,特别在最后的④⑤要提笔、圆转、收笔。如果没有提笔,笔仍处于下按下的状态就回转、收笔,必然会出现大墨团。
二、方笔横的写法 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
书写的方法如下: ① 切笔直下;② 提笔;③ 折锋后中锋行笔;④ 向右上提笔;⑤ 顿笔;⑥ 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
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②,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
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使其自堰”,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
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
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初学提笔折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笔挺起来的程度恰到好处。提不到位,笔锋仍处于偏锋状态;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钉头”的病笔;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是古人称之为“喙”(hui如鸟的嘴巴)的病笔。
古代书法家要求写毛笔字横画要“左去喙,右去吻”,说的就是要藏锋起笔,去除如鸟嘴一样的“喙”;收笔提笔藏锋,去掉如嘴巴一样的或“折木”等缺陷的“吻”。 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直下而是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
其书写方法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这里不另赘述。 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
康有为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
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我们将楷书根画的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
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 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
三、横的主次及态势 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三”字和“五”字的底横均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
我们将这两个字的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
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 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
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一)横的斜势 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
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
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
4. 毛笔字的起笔,顿笔如何写好
根据字的间架结构安排笔画,左右结构的字有左右对称的,也有左右不等的,意在笔先安排好疏密,字体的上部要比下部紧凑,还要自己不断体会。
如果是初学者,应该:
1.先练楷书,打好基础.
2.找好字帖,仔细观察其中字的笔画结构特征.
3.先练小字,然后在报纸上写,最后才是宣纸.
4.建议一开始最好双钩练习,也就是把纸放在字帖上,用铅笔勾画出形状,再填充;然后是单构,也就是只用线条把字勾出来,最后才脱帖写.
5.切忌浮躁,写时可以放放音乐.
6.勤练多想,光写不看是没有用的.
7.用好的墨汁,建议使用一得阁,用好的毛笔.
8.可以多参加比赛,锻炼自己,增强信心
练字的一般步骤:
在练习黑体字,掌握字的结构,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可以选定自己喜欢的字体进行练习。选定字体的过程叫选帖,在选帖的基础上,还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读黑体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横的长度是竖的长度的二倍,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硬笔书法笔画的变化并不明显,也不易为中学生所掌握,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蓝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
第三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在作业纸上,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作业纸上的方法。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步创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
5. 小学生写字怎么叫顿笔
顿笔顾名思义就是笔锋停顿,顿笔是书法用笔法之一,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笔的动作。
“顿笔”向下的力度比“按笔”、“蹲锋”要重。“力透纸背者为顿。”
能在纸的反面看到正面的笔迹。 所谓“顿”就是笔锋著纸后轻轻地上下拦动几下,其目的就是将外露於线条之外的笔锋调整到线条中。
顿笔是不可缺少的练字方法,顿笔你就当做是把笔画压下来再往回带一点, 刚开始可能会显得很生硬,但是写的多了就会自然流畅了。扩展资料:小学生硬笔书法练字技巧1、常规性指导。
常规性指导包括坐姿要领、执笔姿势、运笔技巧以及汉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2、执笔姿势和汉字结构的指导尤为重要,坐姿,只要强调孩子上身直立,眼睛和纸面的距离。
3、关键笔画是我们总说的主笔,比如一个字中有长横的笔画,一般的时候这个长横就是主笔,再比如“我”字或者“成”字的斜勾,就是主笔。4、在练习钢笔字时,不应该以摹为主,而是应该以临为主。
描摹只是附透明纸在字帖上书写,他注重的是笔画的书写而容易忘记了字的整体结构,临写是指在分析完字帖上的结构后自己写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顿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