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灰吟写的是什么
《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骨碎身全不怕)
翻译: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者介绍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 石灰吟这首诗咋写
石灰吟(题画诗)
于谦 (明代著明诗人,字廷益,浙江钱塘人。)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3. 石灰吟怎么扩写
我觉得扩写就是多加些描写,充实文章,原文写山高,扩写就写山怎么高。例如,人生的沿途风光也很美。改写:在人生路上,不止有目标,还有那美丽的沿途风光。在那里,春有柳枝青青,夏有万树葱笼,秋有桂花飘香,冬有白雪皑皑;在那里,可以赏落崖惊风,可以看天清云淡,可以品野旷天低树,可以阅春江花月夜。——只要把沿途风光怎么美写出来,文章立刻丰满很多了,也多了很多字数。
我本一拙石,数年无人视,孤潦山际间,无言对青冥,早欲听天命,终生守峦峰。今幸得贵助,能有所作为,纵是千锤万凿也,又间粉身碎骨矣,但为我心怀,劳我筋骨又何妨?只愿它日成,了我多年愿,做一有用物,留我清白在人间!
【这是我原来自己写的,以石灰石为第一人称写的,可以当作一个例子,虽然写得不是很好,还是希望对你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