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双耳的部首】
“阝”是汉字中常见的部首.为了区别“卩”偏旁,教学中我们把它称作“双耳旁”或“双耳刀”.“阝”在合体字中又分作左右偏旁,于是,我们又进一步细分为“左耳旁(刀)”和“右耳旁(刀)”. 这些称呼至少已有几十年了,国人已习以为常.但是,我们从汉字科学和科学识字的角度看,不能不说这些称呼是不科学的,并且还严重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大家都知道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根据汉字的这个性质,我们看到,所谓的“双耳旁”、“左耳旁”、“右耳旁”仅说明了“阝”之“形”像“耳朵”,并没有教给我们其形、音和义是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追问:“阝”为什么写成此形?音读作什么、义又是什么?它作部首在构字中起什么作用? 汉字学告诉我们,“阝”跟“耳朵”的形、音、义毫无关系. 先说左“阝”.它的音、义是“阜”(fù),形是“阜”形的变体写法. “阜”的本义是土山,引申泛指山,如“阜积”(堆积如山),“阜陵”,“山阜”.作左偏旁时,小篆写作“阜”形,隶书有的写作了“阝”,楷书都写作“阝”. 左“阝”(阜)是山,故在构字中多表示山义,如“阳”是山南面,“阴”是山北面;“防、阻、限、隔、障”皆因有山;“险、陡”均指山形;“陶”表示制陶是取山土为料;“隧、陷阱”是对山的改造利用;“陪”本指重叠的土堆,引申为伴随、陪伴;“阿”(ē)是大山,引申指大山弯曲处,山的“弯曲”又被用来比喻人的屈从迎合,如“阿谀奉承”、“刚直不阿”;“陈”本是古地名,即宛丘,故从“阝”,地处今河南淮阳县,周朝封有陈国,后也用作姓氏.左“阝”与有“山”义的字关系如此紧密,难怪元代有人称其为“侧山旁”.人在上下山时常在山坡边挖脚窝作台阶,所以左“阝”在有些字中表示上山下山、台阶等义.如“陟、降”是步行上山和下山;“陵”本指登山,引申为大土山,如“山陵”;“阶、除、陛”都指台阶;“陆”是高平地;“隆”本是高地,引申为凸起、隆起;“坠、陨”都指从高处落下(左“阝”由高山引申为高). 再说右“阝”.它的音、义是“邑”(yì),形是“邑”的变体写法. “邑”的本义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引申泛指一般的城镇,进而特指古代的封地、国都.作右偏旁时,金文、小篆都写作“邑”形,隶楷书时,作意符多写作“阝”,如“邦、邻、郡、都、郭、邯郸、鄙”,作声符则写作“邑”,如“悒、挹、浥”. 右“阝”(邑)作意符时,所从字与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诸侯封国等义有关,如“邢、邓、郑”本是古代诸侯封国名,“邱”是古地名,后都用作了姓氏;“那”本是西夷国名,音nuó,后假借作指示代词,音nà,多为远指,与“这”相对;“邦”本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引申泛指国家,如“邻邦”,“友邦”,“邦联”.“邯郸”是城市名;“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都”的本义是大城市,如“都市”;“郊”本指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引申泛指城外,野外,如“郊区”;“郎”本是春秋时鲁国某地名,故址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后来通“廊”,指古代帝王廊殿下的近侍之臣,有侍郎、中郎、郎中等,通称为“郎”,汉魏以后又成为对青年男子的称呼;“部”本是汉代的地名,地域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等一带,引申指古代划分出的地方行政区,进而引申泛指分出的一部分、部门,如“部落”,“部队”,“局部”,“财政部”,“门市部”.“邮”原指古代供传递文书的人食宿、更换车马的驿站,引申指递送函件的人,又引申作动词:递送,如“邮递”,“邮寄”;“邻”本是周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引申指住处接近的人家,如“邻居”,“邻里”,又引申指邻近的,接近的,如“邻国”,“邻县”,“邻座”. “鄙”的本义是郊野收藏谷物的地方,后来引申为边远的地方,即边邑,如“边鄙”,“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边远地区大多闭塞落后,故引申为见识少,如“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即《曹刿论战》).“鄙人”原指边鄙之人,引申为鄙陋之人,见识短浅者,进而引申为谦词,如“鄙人”,“鄙见”.“鄙陋”者易被人轻视,看不起,又引申为轻蔑,如“鄙视”,“鄙夷”. 上面解析,说明部首“阝”实是“左阜右邑”,跟“耳朵”实在是没有一点关系.我们称它为“双耳朵”、“左耳朵(刀)”、“右耳朵(刀)”也实在有些多事.如此称呼,据说是为了小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这可真是好心办错了事.从汉字教学的效果说,学生掌握了“双耳朵”的写法,能算是“理解和掌握”了“阝”部首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最多只能算是会写“阝”的“形”了,距离“理解和掌握”(其音义)则还差得远呢.特别是,部首具有将汉字形义归类而集中识记的极大功效.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阜(左阝)部中的字有36个,邑(右阝)部中的字有14个.如果师生们掌握了“阝”部首的形音义,再理解和掌握这两个部首中的50个字,就容易多了,识字效率也就高了.可是,现在师生们把“阝”理解为“双耳朵”,这样,学习50个部。
2. 双耳刀的笔画应该如何写
阝
笔画数:2
画笔画顺序:
笔画名称: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1、阝是一个汉字偏旁,读音为fǔ。称"双耳旁"、"双二刀"。
在左为"左耳刀",在右为"右耳刀";同"阜"。
"阜"的本义是土山,原始山坡的象形。
2、阝是汉语里的偏旁,是字的一部分。
左耳刀由"阜"(fù)字变形而来。"阜"字本义为土山,故从左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如"陵"、"陡"、"险"、"陆"、"阴"、"阳"等。
右耳刀由"邑"(yì)字变形而来,"邑"字与城市有关,故从右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都"、"郊"、"邦"、"郡"、"郭"、"郑"等。
3. 双耳旁的笔顺怎么读
答:双耳旁du(阝)的笔顺读写是:横撇弯钩、竖。
拓展资料:
一、双耳zhi旁
阝是一个汉字偏旁,读音为fǔ。dao称“双耳旁”、“双耳刀”、“软耳刀”。版在左为“左耳刀”,在右为“右权耳刀”;同"阜"。“阜”的本义是土山,原始山坡的象形。
二、相关笔画、名称
阝(双耳刀)书写笔顺:横撇弯钩、竖,两画。
三、阝的写法:
4. 雷发的拼音怎么写
(雷发)拼音如下:
【汉语拼音】雷(léi) 发(fā)
【无声调版】 lei fɑ (这一种供拼音输入)
其中,“发”是多音字。
[fà]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fā]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放,射:~射。
Ps:在拼写拼音时,常常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可混淆。如in和ing,en和eng等。
2)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可混淆。如zi和chi,si和shi等。
3)声调符号切不可标错位置。如把会(hui)的第四声错标在字母u上,实则标在字母i上。
4)处理“一不七八”等变调的字标注按原调,读的时候要变调。比如,一定,“一”原本是一声,但是要读成第二声。
参考资料[变调]:/link?url=fV0NQvU_q7t8M-rd3brZ1JqpqdPWFQBOmnnoDviTQs35Yfr3uaTosRyPY0JVn_fX3CpsX4Wg99HBgSI3Z9iSLK
5. 越来越发的拼音怎么写
越来越发的拼音是:yuè lái yuè fā;发是多音字具体如下:
一、越拼音:yuè
释义:
1、度过,超出:越过。越冬。越级。越轨。越权。越境。越位。越狱。越俎代庖。
2、声音、情感扬起,昂扬:激越。声音清越。
3、表示程度加深:越发(更加)。越加。越快越好。
二、来拼音:lái
释义:
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3、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4、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5、做某个动作:胡来。
三、发拼音:fā 、fà
释义:
发fā(ㄈㄚ)
1、交付,送出: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2、放,射: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3、表达,阐述: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发fà(ㄈㄚˋ)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扩展资料
越汉字笔画:
越相关组词:
1、激越[jī yuè]
(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
2、越轨[yuè guǐ]
(行为)超出公共道德或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
3、越权[yuè quán]
(行为)超出了自己的权限。
4、越界[yuè jiè]
超越界限或边界。
5、清越[qīng yuè]
(声音)清脆悠扬。
6、越剧[yuè jù]
戏曲剧种。
6. 沙发的拼音怎么说
“沙发”的拼音是:shā fā
沙发
[拼音] shā fā
[释义] 装有弹簧或厚垫的靠背椅
字义详解:
沙
读音:[shā][shà]
部首:氵
五笔:IITT
释义:[shā]:1.非常细碎的石粒。 2.像沙的东西。3.声音不清脆不响亮。4.姓。[ shà ]经过摇动把某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发
读音:[fā][fà]
部首:又
五笔:NTCY
释义:[fā]:1.交付,送出。 2.放,射。 3.表达,阐述。4.散开,分散。5.开展,张大,扩大。6.打开,揭露。7.产生,出现。8.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9.显现,显出。10.开始动作。11.引起,开启。12.公布,宣布。13.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fà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7. 头发拼音怎么写声调
tóu fà。
头声母是t,韵母是复韵母ou,声调是第二声。
发声母是f,韵母是a,声调是第四声。
头发,指生长在头部的毛发。头发并不是器官,所以不含神经和血管,但含有细胞,头发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主要用于保护头部。
扩展资料
近义词:秀发
秀发,汉语词汇。
拼音:xiù fà
释义:
1、指植物生长茂盛。
2、指人的神采、仪表。
3、指女子秀色可人的头发。
如:她的秀发飘飘。
描述头发的诗句
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唐·李商隐《无题》
【释义】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释义】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