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别董大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1、诗意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2、原文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译文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4、注释 (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曛:日光昏暗。 (4)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
(5)谁人:哪个人。 (6)君:你,这里指董大。
(7)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翮(hé):鸟的羽毛。
飘飖(yáo):飘动。 (8)京洛:本意京城洛阳,后泛指京师。
2. 别董大这首诗怎样改写
给你两篇参考:
1、
唐朝的一天,在皇宫受到冷落的古琴高手董庭兰落寞地出了长安城,向远郊的一片山林走去。西风吹起,一群大雁孤独地发出几声嘶鸣,天上黄云翻滚,大雪纷纷而下。 “好一派悲凉的气氛啊!”董庭兰不由发出一声长叹。 “董兄慢走!”这时,从董庭兰的背后传来一声呼喊,他转身一看,原来是他的好友高适。高适上前拉住了董庭兰的手,把他拉进了旁边的一家“福来客栈”。 “小二,上酒!”高适大声喊来了店小二,“给我们来一壶上等的女儿红,我们要痛饮一番!”高适拉着董庭兰的手,笑着说:“董兄啊,你看今天的天气真不好,外面黄云蔽空,大雪纷飞,我看你还是明天再走吧!” “是啊!北风吹着大雁,大雪纷纷扬扬,其实,我也不想走啊!但是,我不走却不行啊!“ “为什么呢?” “因为我弹的古琴已经没有知音了,现在大家都爱听胡乐,我留在这里还有什么用处呢?”董庭兰再次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原来你就是闻名遐迩的古琴师董庭兰啊!我可爱听你的古琴了,你弹的古琴可比那些胡乐好听多了,上次你在皇城根儿给我们大家弹奏的古琴,我们真是大饱耳福啊!”这时,店小二送来一壶女儿红,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就又惊又喜地说道。 “对啊,董兄,小二说得对,你曾经是闻名遐迩的古琴师,你就不要忧愁前方的道路没有你的知心朋友,你要知道,天下的人可都赏识你啊!其实,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喜欢胡乐,可并不代表他们心里不喜欢古琴啊!”高适接过小二的话头,继续劝道。 董庭兰听了高适和小二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谢谢你们的一番话,我想通了!对了,高兄,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啊?” 高适举起手中的酒杯:“来,董兄,我们连饮三杯再说!” 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董庭兰告诉高适,他打算回老家过平平淡淡的生活。高适则说他想四处漂泊,看尽天下名山,顺便写写诗做做画。 眼看天色不早,两人出了“福来客栈”,看着董庭兰已经上了高头大马,高适不禁心头一紧,他拉住董庭兰的衣襟,伤心地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送你一首诗吧!祝君多保重!”说完,他高声吟咏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庭兰听后,不由鼻子一酸,一股热泪流了下来,他赶紧挥起马鞭,向高适说了声:“珍重!”就骑着马飞奔而去了。 天上黄云密布,伴随着马蹄声的只有地上的那一片朦胧的清辉
2、
黄云千里弥漫,白日里显得暗淡无光,北风吹来,大雁向南飞,雪花纷纷滚落在地上.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
董大要走了,高适过来送别董大.
董大说:“高兄,我要走了,这里我能遇上你这样的朋友是我的运气。在我的路上不知道会不会遇到你这样的知心朋友。”
高适说:“你不要发愁以后的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谁不认识你呢?”其时我做你的知心朋友是我的荣誉。”
董大说:“其实我和你当知心朋友是我的荣誉。能跟你这么伟大的诗人在一起也还是我的荣誉高兄我走了之后,你不要在熬夜做诗,人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董大说完拿出琴为高适弹出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董大弹完乐曲骑着马走开了。高适擦干腮边的泪水,写出了和董大送别的一首诗: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看到这首诗后写了一封信给了高适。内容是:
谢谢你,高兄。谢谢为我送别是写的这一首诗。 i
3. 别董大这首诗怎样改写
给你两篇参考:1、唐朝的一天,在皇宫受到冷落的古琴高手董庭兰落寞地出了长安城,向远郊的一片山林走去。
西风吹起,一群大雁孤独地发出几声嘶鸣,天上黄云翻滚,大雪纷纷而下。 “好一派悲凉的气氛啊!”董庭兰不由发出一声长叹。
“董兄慢走!”这时,从董庭兰的背后传来一声呼喊,他转身一看,原来是他的好友高适。高适上前拉住了董庭兰的手,把他拉进了旁边的一家“福来客栈”。
“小二,上酒!”高适大声喊来了店小二,“给我们来一壶上等的女儿红,我们要痛饮一番!”高适拉着董庭兰的手,笑着说:“董兄啊,你看今天的天气真不好,外面黄云蔽空,大雪纷飞,我看你还是明天再走吧!” “是啊!北风吹着大雁,大雪纷纷扬扬,其实,我也不想走啊!但是,我不走却不行啊!“ “为什么呢?” “因为我弹的古琴已经没有知音了,现在大家都爱听胡乐,我留在这里还有什么用处呢?”董庭兰再次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原来你就是闻名遐迩的古琴师董庭兰啊!我可爱听你的古琴了,你弹的古琴可比那些胡乐好听多了,上次你在皇城根儿给我们大家弹奏的古琴,我们真是大饱耳福啊!”这时,店小二送来一壶女儿红,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就又惊又喜地说道。
“对啊,董兄,小二说得对,你曾经是闻名遐迩的古琴师,你就不要忧愁前方的道路没有你的知心朋友,你要知道,天下的人可都赏识你啊!其实,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喜欢胡乐,可并不代表他们心里不喜欢古琴啊!”高适接过小二的话头,继续劝道。 董庭兰听了高适和小二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谢谢你们的一番话,我想通了!对了,高兄,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啊?” 高适举起手中的酒杯:“来,董兄,我们连饮三杯再说!” 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董庭兰告诉高适,他打算回老家过平平淡淡的生活。
高适则说他想四处漂泊,看尽天下名山,顺便写写诗做做画。 眼看天色不早,两人出了“福来客栈”,看着董庭兰已经上了高头大马,高适不禁心头一紧,他拉住董庭兰的衣襟,伤心地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送你一首诗吧!祝君多保重!”说完,他高声吟咏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庭兰听后,不由鼻子一酸,一股热泪流了下来,他赶紧挥起马鞭,向高适说了声:“珍重!”就骑着马飞奔而去了。
天上黄云密布,伴随着马蹄声的只有地上的那一片朦胧的清辉 2、黄云千里弥漫,白日里显得暗淡无光,北风吹来,大雁向南飞,雪花纷纷滚落在地上.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 董大要走了,高适过来送别董大. 董大说:“高兄,我要走了,这里我能遇上你这样的朋友是我的运气。在我的路上不知道会不会遇到你这样的知心朋友。”
高适说:“你不要发愁以后的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谁不认识你呢?”其时我做你的知心朋友是我的荣誉。” 董大说:“其实我和你当知心朋友是我的荣誉。
能跟你这么伟大的诗人在一起也还是我的荣誉高兄我走了之后,你不要在熬夜做诗,人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董大说完拿出琴为高适弹出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董大弹完乐曲骑着马走开了。高适擦干腮边的泪水,写出了和董大送别的一首诗: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看到这首诗后写了一封信给了高适。内容是: 谢谢你,高兄。
谢谢为我送别是写的这一首诗。 i。
4. 别董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首诗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表达了作者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原诗:
《别董大》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释义: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作者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扩展资料:
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作者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别董大二首
5. 别董大这首诗,高适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别董大》有两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原文为: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 其一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其二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扩展资料 思想感情: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有文集二十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别董大二首。
6. 别董大 这首诗怎摸背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编辑本段]【原文】 作者:(唐) 高适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高适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tiān xià shui rén bù shi jūn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别董大二首(其二) (唐)高适 liù hé piāo yáo sī zì lián 六 翮 飘 飖 私 自 怜, yì lí jīng luò shi yu nián 一离 京 洛 十 余 年。 zhang fu pin jiàn yīng wèi zú 丈 夫 贫 贱 应 未 足, jīn rì xiāng féng wú jiǔ qián 今 日 相 逢 无 酒 钱。
[编辑本段]【作者】 高适(公元702年-公元765年),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
有《高常侍集》。性格落拓,不拘小节。
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董庭兰(约695-765):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董庭兰早年曾从凤州(今陕西境内)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并把其擅长的《胡笳》整理为琴谱,董庭兰后来的声望已超过了沈祝两家,百年后,元稹在诗中仍赞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两曲,相传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谱中》收有他作的《颐真》一曲,据说此曲是他隐居山林,过着“寡欲养心,静息养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如高适的《别董大》就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诗中对他的出色琴技进行的详尽生动的描述。
董庭兰编写的谱集,当时的善赞大夫李翱为之作序。董庭兰一生清贫,高适曾在诗中说他:“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薛易简也说:“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在他六十岁以前,几乎都是在其家乡陇西山村中渡过的。天宝末年,应宰相房琯之请,在其门下当过清客,为此曾遭到世人的诽议。
董庭兰的学生中,郑宥听觉敏锐,调弦“至切”,尤善沈声、祝声。另一弟子杜山人也被戎昱称为“沈家祝家皆绝倒。”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 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而像《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