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囫囵吞枣的囫字怎么写的
囫字的写法:
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形声。
囫 hú
【囫囵】 húlún整个的,完整的。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不加咀嚼地把整个枣吞下去,比喻学习时不作分析和选择,笼统地接受。
〖例句〗我读过《水浒传》,但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囫 (形声。从囗,勿声)
囫囵个儿
由于家里穷,他小时候没穿过一件囫囵个儿的衣裳
这么大的丸子他囫囵个儿吃下去了
他累极了,刚往炕上一歪,就囫囵个儿睡着了
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 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在学习上不加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
出 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示 例 茅盾《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2. 《囫囵吞枣》文言文翻译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译文: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
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寓意:
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白王廷(1248-?),字廷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诗文和书法,官至儒学副提举,晚年归老栖霞,自号"栖霞山人"。门前有泉水流过,因此把居室取名为"湛渊",并且以此自号。著有《湛渊静语》、《湛渊集》。《湛渊静语》今存2卷,是一本杂记集。
3. 囫囵吞枣造句,用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 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 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 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 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1]
4. 囫囵吞枣照样子写成语
栩栩如生 [xǔ xǔ rú shē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褒义
出 处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绘声绘色 有声有色 生龙活虎 活灵活现 有板有眼 生气勃勃活龙活现 跃然纸上 维妙维肖
反义词
奄奄一息 死气沉沉
5. 囫囵吞枣的翻译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遂绝倒。 ——《湛渊静语》 白王廷(1248-?),字廷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诗文和书法,官至儒学副提举,晚年归老栖霞,自号"栖霞山人"。
门前有泉水流过,因此把居室取名为"湛渊",并且以此自号。著有《湛渊静语》、《湛渊集》。
《湛渊静语》今存2卷,是一本杂记集。
6. 用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近义词:不求甚解 生吞活剥 走马观花 一目十行
反义词:融会贯通 细嚼慢咽 字斟句酌 一丝不苟 含英咀华
1)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2)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3)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4)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5)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6) 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7. 囫囵吞枣的意思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囫囵吞枣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8. 囫囵吞枣的故事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
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翻译】:如果知道底下有人,就细嚼慢咽的吃,如果不知道底下有人,就把整个枣都囫囵咽下去。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扩展资料: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囫囵吞枣近义词: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囫囵吞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