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裴"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义 读音 péi 日语:ハイ(hai) べ (be) バイ(bai) 部首笔画 部首: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 五笔86:DJDE 五笔98:HDHE 仓颉:LYYHV 笔顺编号:21112111413534 四角号码:1173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8F4 基本字义 1. 姓。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衣,非声。
本义:长衣下垂的样子) 2. 同本义 [(of gown) hanging down] 裴,长衣貌。——《说文》 衯衯裶裶。
——司马相如《子虚赋》 〈名〉 姓 隐藏更多释义 字形结构 异体字:裵 汉字首尾分解:非衣 汉字部件分解:非衣 笔顺编号:21112111413534 笔顺读写:竖横横横竖横横横捺横撇折撇捺 释义 【形】形声。从衣,非声。
本义:长衣下垂的样子。 裴,长衣貌。
——《说文》 衯衯裶裶。——司马相如《子虚赋》 【名】 姓 编辑本段裴姓 溯源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
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
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
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郡望堂号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绿野堂":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 "督国堂":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
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都大败。大臣提议罢兵。
裴度力请征讨。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吴元济,因功封督国公。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历史名人 三、历史名人 裴 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 度:唐宪宗时宰相。
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
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 果:北周骠骑大将军。
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
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晋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时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兵部侍郎裴休。
近代有我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我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裴文中。裴超(1915-)辽宁沈阳人,1934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一期,后任国民革命军台湾省军管区司令部少将副司令。
裴 氏 起 源 姓氏: 裴 祖籍: 河东 祖宗: 伯益 郡望: 河东郡 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 姓氏来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pei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pei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
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
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
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姓氏研究 “裴氏家族”探源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
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
2. 镇山劲乾生愿的篆书怎么写
天师印随天师去了台湾,应该在台湾的天师家族里。
茅山玉印原本放在茅山的元符万宁宫,元符宫也因此被叫做印宫。现珍藏于茅山九霄万福宫的四宝展览室。
·茅山八宝:宋徽宗先后赐送镇山八宝:茅山道教九老仙都君玉印一颗、合明天地日敕玉符一道、御赐宗坛玉圭一笏、哈砚一座、宣和御赐玉靶一口、上清大洞秘箓十二卷轴、上清大洞券简词十二卷轴、辽王诗简一卷。 岁月蹉跎,人世沧桑,如今后四宝已经失传,前四宝玉印、玉圭、玉符、哈砚在**期间亦被查抄,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方才迎归茅山道院。
1、玉印:长6。8厘米宽6。
4厘米厚2厘米印把高3。8厘米,上有瑞兽钮,刻篆体阳文“九老仙都君印”六字。
野史记载,此印是用战国和氏璧的一部分刻制而成,有夜食四两朱砂,日盖千张黄表之说。 每逢茅山香期,来茅山进香的香客都要在香袋腰带上盖此玉印,意欲借此消灾延寿遇难呈祥。
2、玉符:又名镇心符,白玉刻制,长9。6厘米宽7。
1厘米厚0。6厘米,上刻篆体阴文“合明天帝日敕”六字。
合明天帝日与古代五行五方之说暗合,此符有驱邪除恶保佑平安的意思。 3、玉圭:茅山是道教上清宗坛,故又称之为宗坛玉圭。
长34厘米宽7。1厘米厚0。
7厘米,通体晶莹剔透,玉圭上部之纹理远看似翩飞的蝙蝠,近观似飞龙在天,中部之纹苍茫若云雾之缭绕,底部之纹则层峦叠嶂岚气袅袅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此圭另一奇特之处是,能随季节的交替而变幻出不同的颜色,圭身表面玉质细腻,且春秋之时常有汗水渗出。
4、哈砚:亦系玉质,呈长方形,长9厘米宽4。4厘米高1厘米,表面有墨堂而无墨池,墨堂长6。
4厘米宽3。2厘米,玉质呈白色,对其哈气,砚内顿渗水珠,舔笔而蘸,自成丹朱之色。
该砚左上角有两道细纹,形若小鱼,形态逼真,每日子午之时,两条小鱼便合于砚池内,人称子午归槽。可惜的是清末曾国藩之子来游时,失手将哈砚掉到地上,将左角跌破,这一奇观从此不复出现。
3. 唐朝书法家及其篆书作品
篆书自汉代之后,几成绝响,至唐代出现了转机。唐出现了一些写篆书的书家,其中最具影响和代表性人物是李阳冰。
李阳冰(生于约唐玄宗开元年间,卒年不详;另说721或722~785或787)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有人说他乃李白族叔,一说为杜甫之甥即李潮。工书,尤喜篆书,师法李斯, 曾退居缙云,穷研篆法,达10年之久。自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得篆籀之宗旨”,以此闻名于世。李阳冰颇为自信,尝有印文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
李阳冰篆书在当时享有盛名,与李斯并称“二李”。 宋人朱长文将他与张旭、颜真卿并列归于神品。李阳冰与颜真卿交好,常为颜真卿所书碑刻篆额。颜书诸碑多由李氏篆额。
李阳冰篆书的艺术成就,在于有唐一代篆书于式微之际的振兴之功,他继承了李斯小篆的笔法,并创造出 “格峻”、“力猛”、“功备”的风格,是唐代篆书杰出的代表人物, 使篆书艺术在汉代以后出现了又一座高峰。他传世的作品像《三坟记》、《般若台铭》等。多是宋人重刻,已经不能完整保存其点划的美感,但是仍然能够窥见他的点划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创造性的努力。
李阳冰作品多有托笔,代表作品有:
《三坟记》原石己佚,宋人重刻,后经洗碑。与秦汉篆书相较,圆弧形笔画明显增多,改上密下疏的传统结体为上下匀停,飘逸流畅,大字愈见豪迈,但高古质朴的气息远逊秦篆。其作品还有《缙云县城隍庙记》、《拪先茔记》、《般若台题名》《崔祜甫墓志盖》、《高力士碑额》等。
李阳冰曾作《说文刊正》三十卷,不传,多有妄篡之弊,为后世所诟。写小篆必须精通说文,已成为写篆书者必须的功课,李阳冰尽管自信,但学识上的短板,不能不说是他的不幸。
唐朝陆柬之书法作品《文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