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自传文
传记文的一种。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质;王充的《论衡·自纪篇》、江淹的《自序论》,均为自传。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
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人物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应用。
2. 小传怎么写
小传,传记文的一种,是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要写好小传,首先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除占有书面材料外,还必须作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要严格的选择材料。选材原则是: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
什么是小传
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小传的分类
小传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小传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它只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写小传也要遵循传记的特点,要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
写前,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如书面材料,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等。写时,要严格选材,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如写牛顿一类科学家,应重点选择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上作贡献的材料。如写自己同班同学的,应选择他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思想认识方面的材料。
动笔时,还要恰当的组织材料,一般以时间为线索,用顺叙手法写。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有时也可以适当的插入议论。
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小传因篇幅所限,一般不能详尽的写出人物的一生,但也要大致介绍他(她)的生平经历
比较全面的展示他(她)的主要思想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写作之前要
做充分的调查了解,尽可能全面的搜集有关的资料。
2. 要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主要的思想性格特征,不能像履历表式的简单罗列。
可以适当穿插一点抒情和议论。
3. 人物小传基本上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切忌作者主观色彩过强的大段评论。但同时,在
记述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要显示出作者对人物思想品格、是非功过的态度和评价,因此,要努力
保持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
3. 撰的繁体字怎么写
撰字的繁体与简体写法相同,繁简对照图片如下:
撰的拼音: zhuàn
撰的注释:
1.才能:“异乎三子者之~”。
2.写作,著书:~著。~述。~写。~文。~稿。~次(编辑、排列)。~序(撰写叙述)。~录。~集。杜~(臆造,没有根据地编造)。
3.持,拿着:“~余辔兮高驼翔”。
4.指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撰的笔顺:
4. 形容刻苦著书的名言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青石岭大樟树人。
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
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
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
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在民国学人中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被黄兴称之为“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刘师培,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作“黄疯子”的黄侃。
其中黄侃的脾气之大、性格之怪更是学界闻名,几与他的学问成正比。 ☆ 幼承家学而聪颖过人。
七岁时即作诗曰:“父为盐茶令,家存淡泊风”,(其父曾任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等职,为官清正廉明,有“黄青天”之誉),可谓语出惊人。 ☆ 早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0年,在湖北革命党人邀请下,黄侃回到老家蕲春组织孝义会,发表演说,鼓动革命,响应者达万人。因系名门之后,又善演讲,大家推他为首,称他为黄十公子,俨然一名年轻的革命活动家。
1912年, 弃政从文,埋头国学。 ☆ 黄侃是有名的孝子。
不管他母亲是从北京回老家蕲春,还是由蕲春来到北京,他都要陪伴同行。而他母亲又离不开一具寿材,他也就千里迢迢带着寿材旅行了。
☆ 黄侃脾气坏,自视高,自然得罪不少人,但惟独对恩师章太炎执礼甚恭,汪辟疆说他“二十余年间执弟子礼始终甚谨。” ☆ 1935年,黄侃过50岁生日时,章太炎亲赠他一副对联云: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
对联内无意中藏了“绝命书”3字,黄侃愕然。当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
章太炎因联句竟成谶语,悔痛不已。 这就是一代国学大师、时人称为“黄疯子”的黄侃!☆☆黄侃的为人与治学☆☆黄侃手书历太鸿诗轴 章门“天王” 黄侃素有章门第一高足之称。
关于黄侃与章太炎的相识,有不同的版本,有种说法很有戏剧性——据说一天晚上,章太炎正在民报寓所写作,忽闻窗外响起哗哗之声,接着从窗外飘进一股难闻的尿骚味,章太炎遂对着楼上破口大骂:哪个王八蛋,这么没教养,往楼下撒尿?骂声未止,楼上冲出一青年与他对骂,两人各不相让,吵成一团。骂了不久,两人竟然停下来互相攀谈起来,此时楼上的青年才知道对方竟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两人由此相识。
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一次黄侃随众人往章处拜谒,看到章在墙上用大字写着东汉戴良的四句话:“我若仲尼出东鲁,大禹长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黄觉得章为人太狂,恐难接近,萌生退意。后章在报上看到黄的文章,惊为奇才,投书约见,二人遂得以相识。
后黄侃叩拜章太炎为师,执弟子礼,受业于章氏,学业精进。 章氏门人无数,但最得意的弟子也仅几人。
据章门弟子吴承仕回忆,章晚年在苏州时,一日闲话,说道:“余门下当赐四王”,即“天王”黄侃、“东王”汪东、“北王”吴承仕、“翼王”钱玄同。半年后又封朱希祖为“西王”,合称五大天王。
其中黄侃最得章氏青睐,章称其“清通之学、安雅之词,举世罕与其匹……” 罗常培上世纪40年代就把黄侃与章太炎并称,认为“周秦古音之研究导源于宋,昌明于清,至章炳麟、黄侃乃总集前人之大成”。〔详细〕魏晋风骨 尤重气节 季刚先生虽不再过问政治,但刚正不阿,尤重气节,坚守革命立场,始终不渝。
他在学问上除尊重章太炎外,还非常钦佩刘师培,曾以师礼事之。刘师培为人有才无行,早年曾参加同盟会,不久就叛变革命堕落成为两江总督端方的密探,后来又投靠袁世凯,成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1915年刘师培在北京召集学术界知名人士开会,动员大家拥戴袁世凯称帝。到会的人慑于袁世凯的淫威,又碍于刘师培的侍面,彼此面面相觑,默不出声。
只有季刚先生怒斥刘师培:“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说罢拂袖面去,众人亦随之退场。
刘师培原认为季刚先生对自已极为尊重,届时一定会带头捧场,没想到季刚先生坚决反对,弄得他十分狼狈。章太炎知道此事非常称赞,曾有“是时微季刚众几不可得脱”之语。
如此高风亮节实属民族英杰矣。 〔详细〕严谨治学 刻苦求研 黄侃先生作为国学大师,他的严谨治学、刻苦求研精神也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他常对人说:“学问须从困苦中来,徒恃智慧无益也。”他以为“治学如临战阵、迎敌奋攻,岂有休时!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
每读,必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白天不管如何劳累,晚上照常坚持鸡鸣始就寝,从不因人事、贫困或疾病而改变。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纵谈至深夜,客人走后,他仍要坐在灯下校读,读毕才就寝。
民国二年(1913年),他旅居上海时,穷困特甚。除夕之夜,街里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