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着拼音怎么写
带着,拼音是:dài zhe。
带的基本释义
(1)带子或像带子的长条物,例如:皮带。
(2)轮胎,例如:车带。
(3)地带;区域,例如:温带。
(4)随身拿着;携带,例如:带行李。
(5)呈现;显出,例如:面带笑容。
(6)含有,例如:说话带刺儿。
(7)引导;领,例如:带队。
(8)带动,例如:以点带面。
相关组词:
带鱼、飘带、海带、领带、带头、皮带、热带、带领、彩带、韧带。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携带
读音:xié dài。
解释:随身带着;照顾,帮助。
引证: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二章:“为了省钱,两个人没有进饭铺,吃了点携带的干粮,喝了点凉水。”
例句:乘火车允许携带不超过圆园公斤的行李。
2、捎带
读音:shāo dài。
解释:携带;顺便;附带。
引证:《元典章·兵部三·使臣》:“今后出使人员除随身衣服铺盖雨衣外,别不得捎带其馀物件。”
例句:妈妈下班回家,还捎带买点菜。
2. 乘的拼音是什么
乘拼音:chéng,shèng
基本信息:
部首:丿、四角码:20901、仓颉:hdlp
86五笔:tuxv、98五笔:tuxv、郑码:MFTR
统一码:4E58、总笔画数:10
基本解释:
1、骑,坐:乘马。乘车。乘客。乘警。
2、趁着,就着:乘便。乘机(趁着机会)。乘势。乘兴(xìng)。因利乘便。
3、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乘法。乘幂(mì)。乘数。
4、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小乘。上乘。下乘。
5、姓。
扩展资料:
常见组词:
1、乘客[chéng kè]
搭乘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人。
2、乘法[chéng fǎ]
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最简单的是数的乘法,即几个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如2+2+2+2+2,5个2相加,就是2乘以5,或者说是5乘2。
3、乘风[chéng fēng]
顺风;凭借风力。
4、乘便[chéng biàn]
顺便(不是特地):请你乘便把那本书带给我。
5、出乘[chū chéng]
(乘务员)随车、船等出发工作。
3. 坐车的坐拼音怎么写
乘车拼音:
[chéng chē]
[释义] 1.安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 杜预 注:“乘车,安车。”2.古代行丧葬礼所用的魂车。《仪礼·既夕礼》:“陈明器於乘车之西。”《仪礼·既夕礼》:“荐车直东荣北輈。” 郑玄 注:“荐,进也。进车者,象生时将行陈驾也。今谓之魂车。” 胡培翚 正义:“案车即下记乘车、道车、稾车也。以生时将行陈驾,故进此车於庭而陈之,象生时也。此车平日所乘,灵魂凭之,故谓之魂车。”
4. 乘字有几种读音
乘字有几种读音
乘拼音:
[chéng,shèng]
[释义]
[chéng]:1.骑,坐:~马。~车。~客。~警。 2.趁着,就着:~便。~机(趁着机会)。~势。~兴(xìng)。因利~便。 3.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法。~幂(mì)。~数。 4.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小~。上~。下~。 5.姓。
[shèng]:1.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舆。千~之国。 2.古代称四为乘:~矢。~壶。“以~韦先牛十二犒师”。 3.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史~。野~。
5. 乘的多音字组词和拼音
乘,读音:[chéng]释义:1.骑,坐:~马。
~车。~客。
~警。2.趁着,就着:~便。
~机(趁着机会)。~势。
~兴(xìng)。因利~便。
3.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法。~幂(mì)。
~数。4.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
小~。上~。
下~。5.姓。
组词:乘客 [chéngkè]、乘法 [chéngfǎ]、乘风 [chéngfēng]、乘坐 [chéngzuò]、乘车 [chéngchē]乘,读音:[shèng]释义:1.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舆。千~之国。
2.古代称四为乘:~矢。~壶。
“以~韦先牛十二犒师”。3.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
6. 乘客的“乘”字该怎么读
乘客的“乘”拼音:chéng
【中文名】:乘客
【英语】:passenger
【拼音】:chéng kè
【解释】:指出门到达目的地搭载交通工具的人。交通工具通常有非机动车、摩托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组成。
【出处】:丁玲《奔》:“车上的乘客都骚动起来了。”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满船乘客全部脱险。”
【造句】:
1、小船沉没了,淹死了所有乘客。
2、我们看到独木舟倾覆了,把上面的乘客掀入水中。
3、船长将剩余的水分发给遇难船只中的乘客。
7. 拼音的拼音怎么写
拼音的拼音是:[pīn yī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