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卉的繁体字怎么写
卉的繁体字:芔
古同“卉”。
芔 [hū]
(1)(会意。小篆字从三“屮”(chè),草木初生。本义:草的总称)
(2)同本义 [various kinds of grass]
卉,草之总名也。――《说文》
卉木萋萋。――《诗·小雅·出车》
百卉具腓。――《诗·小雅·四月》
鸟夷卉服。――《书·禹贡》
(3)又如:卉木(草木);卉犬(用草扎成的狗);卉物(草木物产)
(4)泛指草木 [plants]
桑末寄失根生兮,卉既凋而已育。――《文选·张衡·思玄赋》
(5)指花 [flower]
奇卉怪草。――王元之《桂阳罗君游太湖洞庭诗序》
(6)粗,粗陋 [coarse]。如:卉布(粗布,土布);卉裘(粗陋的皮衣)
(7)众 [plentiful]
卉,众也。――《广雅·释诂三》
(8)姓氏。
2. 有一个字,我不知道怎么读,也写不出来,帮帮我.
卉
开放分类: 汉字、语言、词汇、字典、汉语
卉
huì ㄏㄨㄟˋ
(1)(会意。小篆字从三“屮”(chè),草木初生。本义:草的总称)
(2)同本义 [various kinds of grass]
卉,草之总名也。――《说文》
卉木萋萋。――《诗·小雅·出车》
百卉具腓。――《诗·小雅·四月》
鸟夷卉服。――《书·禹贡》
(3)又如:卉木(草木);卉犬(用草扎成的狗);卉物(草木物产)
(4)泛指草木 [plants]
桑末寄失根生兮,卉既凋而已育。――《文选·张衡·思玄赋》
(5)指花 [flower]
奇卉怪草。――王元之《桂阳罗君游太湖洞庭诗序》
(6)粗,粗陋 [coarse]。如:卉布(粗布,土布);卉裘(粗陋的皮衣)
(7)众 [plentiful]
卉,众也。――《广雅·释诂三》
(8)姓氏。
3. 篆体的来历
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
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扩展资料: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篆体
4. 什么篆体字,谢谢
篆书汉字古代书体之一。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
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2大篆编辑汉字古代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籀书)[1]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
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籀篆实同'籀文',即'大篆'。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
'据此,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
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为从字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
3古籀编辑'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4萧籀编辑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
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金文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
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
《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
《史记·孝武本纪》:“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
"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
'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
'"《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
'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
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
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古文篆)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
(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小篆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
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
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玉筋篆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
'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铁线篆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
'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夏篆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
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