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鸟在古文中代表哪些意义
鸟1 〔niǎo ㄋㄧㄠˇ〕
〔《广韵》都了切,上筱,端。〕
1.古指尾羽长的飞禽。今为脊椎动物的一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会飞,也有的两翼退化,不能飞行。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流有跳鱼,岸有集鸟。” 杨朔 《渔笛》:“春天听见鸟啸,秋天促织唱。”参见“ 鸟兽 ”。2.能飞的昆虫。《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羞白鸟。丹鸟者,谓丹良也;白鸟者,谓闽蚋也。其谓之鸟何也?重其养者也。有翼者为鸟。”3.古指南方朱鸟七宿。《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孔传:“鸟,南方朱鸟七宿。”
鸟2 〔diǎo ㄉㄧㄠˇ〕
〔《广韵》都了切,上筱,端。〕
人、畜的雄性**。多用为詈词。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容悦·洗鸟》:“大学士 万安 老而阴瘻, 徽人倪进贤 以药剂汤洗之,得为庶吉士,授御史。时人目为洗鸟御史。” 鲁迅《故事新编·起死》:“就是你真有这本领,又值什么鸟?”
鸟3 〔dǎo ㄉㄠˇ〕
〔《集韵》覩老切,上晧,端。〕
同“ 岛1 ”。“ 鸟3 ”的繁体字。
《汉书·扬雄传下》:“譬若 江 湖 之雀, 勃解 之鸟,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颜师古注:“鸟字或作岛。岛,海中山也,其义两通。”参见“ 鸟3夷 ”。
鸟4 〔què ㄑㄩㄝˋ〕
2. 各种诗词古文中提到的鸟所代表的意思
1、鹧鸪:相思之愁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它的叫声民间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例:鹧鸪
唐代: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译文:
温暖时节鹧鸪在平野嬉戏彩翼同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黄昏时烟雨中从青草湖边迅疾飞过,落花时节躲在凄冷的黄陵庙里哭啼。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禁不住泪湿衣袖,佳人刚一唱起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就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53864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相互相应,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2、孤雁: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例:孤雁 / 后飞雁
唐代: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进食又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
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3、鸿雁:居无定处的悲苦
鸿雁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
例:鸿雁
先秦:佚名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译文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4、鸥鹭:对自由的向往
鸥鹭可以北去南来,任意翻飞,表达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例: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宋代: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译文: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5、流莺: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例:流莺
唐代: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译文: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3. 文言文鸟不畏人的翻译
鸟不怕人。畏:畏惧 害怕。
这句话出自东坡杂记《爱鸟》,作者苏轼。原文为:
吾惜少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翻译为: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65663433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
这是一篇杰出的寓言散文,首段记作者母亲因吃斋行善,故“ 恶杀生”,禁捕雀鸟,任其生长繁息,使众鸟不畏人 捕而与人亲近,实际上起到保护鸟类的作用。次段是以“有野老言”,道出他希望表达的愿望:鸟类因有人类保护而免于猛禽的伤害,隐喻朝廷官府应保护平民,防止坏人侵害。并借此暗讽朝政腐败、官吏残害百姓的现实,如文末引“苛政猛于虎”一语,使全文主题突出,寓意深刻。行文流畅,平易自然,轻描淡写,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庭院鸟语花香的美景。然而,在平淡自然中显出“ 猛于虎也”的雄奇,使文章显得不同凡响。
4. 高分提问:请问古文有关鸟的字
鸢(鸢)yuānㄩㄢˉ◎ 鸟,鹰科,头顶及喉部白色,嘴带蓝色,体上部褐色,微带紫,两翼黑褐色,腹部淡赤,尾尖分叉,四趾都有钩爪,捕食蛇、鼠、蜥蜴、鱼等(俗称“老鹰”):~色(茶褐色)。
纸~(风筝)。鸥(鸥)ōuㄡˉ◎ 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
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鱼、螺等:海~。~盟(与鸥鸟为友,借指退隐)。
鸨(鸨)bǎoㄅㄠˇ◎ 鸟类的一属,比雁略大,背上有黄褐色和黑色斑纹,不善于飞,而善于走,能涉水。“大鸨”即是这一属。
鸩(鸩)zhènㄓㄣˋ◎ 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
鸦)鸦yāㄧㄚˉ◎ 鸟类的一属,全身多为黑色,嘴大翼长,叫声“丫丫”:鸫(鸫)dōngㄉㄨㄥˉ◎ 鸟类的一科,嘴细长而侧扁,翅膀长,善于飞翔,叫得很好听。/zd/jtbs/ZdicE9ZdicB8Zdic9F.htm上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