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
时间表示的方式为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扩展资料:
在古代,光阴表示时间。时间是人根据物质运动来划分的,不是本来就有的,宇宙中的"时"本来是没有间的。物质运动需要耗费"时",
但是如果不把"时"分割成间,我们的思维就无法识别"时",我们之所以能思考,是因为思维能对物质世界命名,物为实,思为虚,思命物以虚名,为思所用。没有进行分割过的"时",无法被命名,无法进行区分,只有分割成"时间"后,才能被思维所用,因为分割后可以命名了。
比如我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一年,地球自转一圈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一日,这样的划分便于思维使用数字符号来计算。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绝对不会以地球的运动过程来分割时。
所以,时间不过是人为了便于思维思考这个宇宙,而对物质运动进行的一种划分,是人定的规则,而并非什么自然规则。间是人为的划分,怎么分都可以。
2.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古代的时间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 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
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刻。
古代漏壶计时,一昼夜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将近15分钟)。 更。
古人将一夜分成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二个小时。 戌:19-21:初更(一更) 亥:21-23:二更 子:23-1:三更(半夜三更指此) 丑:1--3:四更 寅:3--5: 五更 鼓。
古代夜时击鼓报更,有多少更就击多少次鼓。四鼓就是四更。
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
一点合现在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时。古人天干地支记时: 子:23--1,三更 丑:1--3 ,四更 寅:3--5, 五更 卯:5--7 辰:7--9 巳:9-11 午:11-13 未:13-15 申:15-17 酉:17-19 戌:19-21, 初更 亥:21-23, 二更 时间的表示法和在古文中的称呼 以申时(15:00-17:00)为例:“申初”指的是15:00,“申正”指的是16:00,“申末”指的是16:00-17:00之间…… 关于时间的其它称呼 子:(23-1) 夜半 (午夜、子夜、夜分、中夜、夜中、丙更、夜午) 丑:(1-3) 鸡鸣 (荒鸡) 寅:(3-5) 平旦 (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早晨、昧爽) 卯:(5-7) 日出 (点卯、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 辰:(7-9) 食时 (早食、宴食) 巳:(9-11) 隔中 (禺中、日禺、日禺中) “弹指”、“刹那”、“须臾”等等 这些都是形容时间短暂的词,都出自佛经,不算计时单位。
《僧只律》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朔、望、晦 朔:农历每月初一叫作“朔日”。
朔日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因为月光其实反射的是太阳的光线,所以天是看不到月光的。
这种月相就叫作“朔”、“朔月”或是“新月”。又,新月也指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因为天体轨道会有小角度偏移,所以十六日和十七日也是可能的)叫作“望日”。望日地球运行至月球和太阳之间,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恰好东升。
月亮。
3. 在古代是怎么描述时间的
中国古代十二个时辰,现在有二十四小时
古代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4. 古代人如何记录时间、怎么表达时间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扩展资料:
古人对白天与晚上的称谓是不同的。白天说“钟”,晚上说“更”或“鼓”。那时候城镇里都设有钟鼓楼,晨起(辰时,7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傍晚(酉时,19点)鼓报时,所以晚上又说“几鼓天”。
晚上说时间用“更”,是有巡夜人边巡逻边打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说法。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4分钟。其实很多称谓也流传了下来,活跃在今人的口头,但我们往往不知道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再比如,现在我们一个昼夜是24小时,但在古代,一昼夜是12个时辰。12个时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来计算,而是用“子丑寅卯……”来表示,这叫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是古代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将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为甲子日,那么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
据说干支纪日法是从商朝开始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来,其顺序从未间断或错乱过。
中国传统上使用的是干支纪年和王朝纪年,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曾出现数百个年号用于纪元。清朝帝王统治瓦解之后,1912 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开始使用公历纪元法,同时使用中华民国纪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法。不过,民间历书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纪日法。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仍然沿用传统农历推算。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地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人和今人的计时方法不同 不会说今天几月几号
5. 中国古代是怎么看日期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大多数人是农民,所以古代的历法,都是以农民为主的,用来记录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收割,所以我们称以前的历法为,农历,因为这种历法是从商朝开始的,又是以月亮的变化为主的,而商朝又称殷,所以也称阴历或殷历。
在明朝人们也是用这种历法,这种历法,是用甲子来记年记月记天记时的,因此古代有生辰八字的说法。在古代很少有人用纸作的日历,只是在一些大城市里才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黄历,这是一些算卦先生为了赚钱而刻印的。
至于改朝换代,于这种日历无关,所以不会变。改朝换代所变的是,年号而已。
年号是用来记录这个皇帝一生的作为用的,比如明朝的永乐元年,是朱棣作皇帝那一年,这些是不会改变甲子记年法的,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