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赋写诗词的要求是什么
诗词的韵律格式是很严格的,很难掌握。要受其束缚,就不会有那么多诗歌涌现了。只要能抒发情怀,展现生活,朗读上口,压上韵律就可以,这样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只要写,就要学习,就要看,写多了,慢慢就能掌握一二,就会有进步。
现代人写诗词要用现代语言,不要用多数人看不懂的语言去写,不要用复古化的繁体字去写。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个人认为:写诗词,不管是填古代律诗,还是写现代自由奔放的打油诗,有人也起个新的名称为现代梨花体诗词.它要求有一定的韵律,但又不完全按照古诗词谱的格律来填写.不填"八股文",文风自然就自由明快了.可以天马行空,自由的发挥作者的想象力.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意为先,平仄次之".应该是现代人写诗词的基本原则.当然,如果某人能写出一首完全符合古韵古风的诗词,那他更值得我们尊重,应该承认他是诗词界的高人,假如我们真的喜欢钻"牛角尖".作者不是生活在古代社会,他写出来的诗词肯定是比不过古人的. :时代在发展,诗词也需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假如一定要死守古人的诗词格律.那么他填出来的诗词与清朝的"八股文"又有什么重大的区别区别呢?
2. 求问现代赋写诗词的要求是什么
现代人写诗词要用现代语言,不要用多数人看不懂的语言去写,不要用复古化的繁体字去写。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个人认为:写诗词,不管是填古代律诗,还是写现代自由奔放的打油诗,有人也起个新的名称为现代梨花体诗词.它要求有一定的韵律,但又不完全按照古诗词谱的格律来填写.不填"八股文",文风自然就自由明快了.可以天马行空,自由的发挥作者的想象力.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意为先,平仄次之".应该是现代人写诗词的基本原则.当然,如果某人能写出一首完全符合古韵古风的诗词,那他更值得我们尊重,应该承认他是诗词界的高人,假如我们真的喜欢钻"牛角尖".作者不是生活在古代社会,他写出来的诗词肯定是比不过古人的. :时代在发展,诗词也需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假如一定要死守古人的诗词格律.那么他填出来的诗词与清朝的"八股文"又有什么重大的区别区别呢? 追问: 现代诗词于古代诗词根本不能相比,古代诗词太复杂了,不光格式不同语言也不相同…就像**和鲁讯赋写的诗词简单易懂…要求不严好写多了 回答: 恩,诗词其实和音乐一样,古代的音乐和现代的音乐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比照。
3. 谁提供给现代赋 给我参考一下,谢谢
云南赋
中华边陲,祖国南疆,
高原胜地,彩云之乡。
北通中原大地,南邻傣缅诸邦。
天生珍贵林木,地贮稀世宝藏。
金属王国,植物王国,风情款款之国;
春天之乡,鲜花之乡,硕果累累之乡。
四时鸟语不断;长年和风送凉
民族二十六,和睦相处,历史悠久;
人民三千万,勤劳奋斗,渊远流长。
五百里滇池,万倾碧波,浩浩荡荡;
亿万年石林,梦幻奇貌,莽莽苍苍。
燕子洞,阿庐洞,南洞,洞洞桃源仙境;
狮子山,鸡足山,西山,山山人间天堂。
抚仙湖,抚神仙,抚得万人酣畅;
九乡景,酒冽香,唤醒千古情肠。
建水名邦,人文会萃,孔庙壮观,令世界叫绝;
版纳边塞,风光秀丽,民俗独特,让游客奔忙。
红塔山,红河水,山水誉驰四海;
大理城,大研镇,城镇名播重洋。
民风淳厚,养育百代人杰,运筹帷幄,腾蛟起凤;
山河壮丽,引来四海英雄,叱咤风云,倒海翻江。
震惊中外,郑和雄才壮举,七下西洋;把友谊传播五洲四海
轰动朝野,文秀丰功伟业,廿年抗强。为民族树立千秋榜样。
咸阳王筑松花坝,功垂宇宙,受益千秋百代;
沐国公修云南城,名载青史,光昭万里边疆。
蔡鄂振臂高呼,点燃护国烽火,维护共和,力挽狂浪;
聂耳巨笔一挥,写下国歌名曲,举国咏唱,九州名扬。
永历帝殉难华山路,黎民感叹;
闻一多被害先生坡,群情激荡。
处处古迹,步步文明;寸寸珠玑,片片辉煌。
山雄峻,山山荡我心胸;
水浩荡,水水唤我诗肠。
祖国改革开放,边疆万里飘香。
世博园,收尽天下美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美春城,展露华姿丽容,大地和阳光共放光芒。
4. 什么是赋,赋怎么写
文学文体 赋,
《苦笋赋》,黄庭坚书,行楷。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这段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 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5. 赋应该怎么写
1,押韵,必须押韵,可以通韵
2,格式整齐,语句对仗,可以写成散句,不能写成散文
3,意思流畅,文字清新,切忌堆砌辞藻,无病呻吟,歌功颂德,掺杂太多现代白话
4,必须要有一定的内容,不能满篇像花间词不知所云
5,对古文的运用和对词语的锻炼,必须符合规则,不能自己瞎写,乱写,搞得别人根本看不懂
6,少用生僻字,尽量简短,少一点铺排,多一点真实
7,文字和诗意两者不可兼得,舍文字而取诗意也。
内容和思想难以兼顾,舍思想而重内容也
赋是诗的前身,也是诗的一种体裁,不能为了东拼西凑,影响了诗意
赋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学体裁,不能为了故弄玄虚,突出高大正伟光正的鲜明旗帜,影响了赋的内容
6. 赋如何写代表作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这段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7. 现代赋有什么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9.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0.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