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原本指的是桑树和榆树,《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所以因为文学形象,后来这个词多代指“日暮"或者“晚年”。有的诗词里也比喻事情的最后阶段,比如:《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喻指隐居田园。
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再因为家里的桑树、梓树大多是父母种植的,所以这里面还有一层关于父母的含义。比如:《诗·小雅·小弁》记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了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远公说说文中的“桑榆”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桑梓”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