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紫气东来大篆写法
紫气东来的大篆写法如图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
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56634》:“《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
《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扩展资料: 汉字的发展: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 →行书(商) (周) (秦) (汉) (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其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下面简要介绍以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
相形程度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金文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3、大篆 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的小篆。
4、小篆 这是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相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隶书 隶书产生与战国晚期,西周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
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
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是难于辨认。 7、行书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
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
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篆。
2. 甲骨文的气字怎么写
气 甲骨文:
气 大篆(金文):
气 小篆:
3. 气:"气"字一共有几种写法
5种写法,如下图:
气拼音:qì
释义:
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的气体。
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
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 )。忍气吞声。
7、欺压:受气。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手气[shǒu qì]
指赌博或抓彩时的运气,又特指赢钱或得彩的运气。
2、恶气[è qì]
难闻的气味;臭气。
3、气性[qì xing]
脾气;性格。
4、义气[yì qi]
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5、土气[tǔ qì]
不时髦的风格、式样等。
6、煞气[shā qì]
〈动〉同“杀气”。发泄心里不愉快的情绪;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