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傣文的四种傣文
4种傣文的创制年代尚无定论。
①傣泐文,一般认为始用于13世纪。但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情况和文字形体特征来看,其创制年代可能更早一些,有人认为大约在6~8世纪之间。
此文字最初只有41个字母,与巴利文字母的读音和顺序一致。后根据傣语特点增添到56个字母,其中有48个辅音字母根据所拼声调高低区分为两组,各拼3个声调,只用两个声调符号。
另有8个字母代表7个元音和一个带辅音尾韵母[□□]。元音字母和元音符号写在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声调符号写在字的上方。
②傣纳文,大约创制于14世纪。有19个辅音字母和几十个代表单元音、复合元音和带辅音尾韵母的字母和符号。
这种文字常用同一字母表示不同音位,也用几个字母表示同一音位,没有声调符号。③傣绷文,与缅甸掸邦的掸文相同,在文字体系上与傣哪文较接近,只有18个辅音字母。
④金平傣文,有44个辅音字母(另有几个同音异体字母),也根据所拼声调高低而分为两组。后两种文字元音的表示方法也较复杂。
因缺乏历史资料,其创制年代尚待研究。这4种傣文在书写中都有许多合体字和形体固定的字,在书法上有一定规范。
傣泐文和傣纳文使用范围较广,文献丰富,包括政治历史、法律道德、宗教经典、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占卜问卦、故事唱词以及语文学、军事学等方面的著作,还有一部分译自汉文的历史小说和京剧、滇剧曲本,以及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献都写在当地制作的棉纸上。
西双版纳的傣泐文贝叶经则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叶上的,号称有8万4千卷。德宏等地也有少量傣绷文贝叶经。
过去外国传教士曾在曼谷用傣仂文铅印过基督教福音书,还有加五线谱石印的傣仂文赞美诗,但由于基督教在傣族中传播不广,这些印刷品在中国流传甚少。傣文著作一般不写明作者和写作年代,现在所见标明年代的最早写本是傣历976年(1614)所写的傣泐文著作《论傣族诗歌》,最早的贝叶经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刻写于傣历1162年(1800)的《玛哈瓦戛经》。
2. 版纳傣族人的姓氏有哪些
西双版纳的傣族一般就男的两个姓:岩(ai)和刀。
一般来说刀都是以前的贵族后代,而岩就是一般百姓。而女的不管什么父亲姓什么都叫 玉或者 依居多,应该说不算姓。
傣族占版纳州人口的35%
傣族又分旱(汉)傣、水傣和花傣三个分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腊县:勐腊区并飘乡、尚勇区曼庄乡、磨龙乡、龙门乡、大户乡。
房屋依山傍水而建,房屋为两层,下层为柱(通常用来拴耕牛和养家禽)上层为居室,早期为竹木结构,现为砖混结构,样式仍保持吊角楼的式样。
扩展资料:
傣族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在傣族先民活动的澜沧江、怒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其中的玉水坪文化遗址(位于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经鉴定至少有10000年以上、塘子沟文化遗址(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经鉴定至少有8000年以上。
至少在3000千年以前,傣族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形成一些部落小国,其中以“勐掌”(“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地”或“象之国”,“勐掌”包括澜沧江沿岸的保山盆地、杉阳盆地、漕涧盆地)势力最大。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为“乘象国”。
公元前5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先民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掌”君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勐”(国)百姓称其为“诏隆”(多译写为“九隆”、意为“大王”)、各“勐”(国)君王称其为“哀隆”(多译写为“哀牢”、意为“大哥”),“勐掌”也因此被称作“勐达光”(意为“中央之国”或“中心之国”,“达光”本意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中心”)。《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嘿勐沽勐》等傣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为“勐达光”(音译为“达光国”、意译为“中央国”或“中心国”)。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傣族人
3. 作文西双版纳的花卉怎么写
这里只有点傣族的风俗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075128人。主要从事农业。
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
“傣”为本民族自称。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
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聚居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名为“景龙金殿圆”的勐泐地方政权;元朝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普殖边总办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有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总面积为19220平方公里。
相传有个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领,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眼前现出一泓美丽的金湖,金鹿跃入金湖,刹时湖面莲花盛开,湖边林木苍翠,百鸟啼鸣。帕雅拉吾深深地爱上了这“美好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纳西,这就是今日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田”。“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
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
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
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有趣的傣语地名 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
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为城镇,“洪”为黎明。
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
“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路”是汉语。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
“勐”为地方,“养”为剩余,“囡”为小。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
还有一些与环自然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金湖寨”。
“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据传,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
这便让人联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来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里就是当初金鹿跃入的金湖吧。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旦弗测煌爻号诧铜超扩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
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佛祖经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
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勐仑,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
4. 记西双版纳的大佛寺作文
农历三月初八,我和妈妈一同浏览了彬县最闻名的景点大佛寺。
从县城坐车出发,沿312国道走了约20公里,就看见了这座创建于唐贞观二年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大佛寺。全寺以大佛为主而建,主要由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洞四部分构成,有大小洞窟130多处,大小造像1980多尊。在众多佛像中,我最喜欢的是大佛窟主像——阿弥陀佛。这尊佛像方面垂耳,袒胸披衣,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鼻直口阔,仰观金光灿灿的风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 威严中又现慈祥,虔诚凝观。大佛左臂搭膝,右臂上弯,左指自然朝下,右指微微前曲。大佛身高24米,肩宽13米,手掌宽4.5米,手指高2米,光指甲盖就要高50厘米, 4个壮小伙在大佛的手上打牌还觉得宽敞呢!
大佛寺还有个动人的传说了,相传大佛建成不久,对面的泾河突发大水,庄稼被淹,屋舍塌毁,百姓们没有办法,只好去求佛祖保佑。佛祖见状,大发慈悲,施展法术,他用无名指轻点一下,泾河的水立刻退了下去,但当它的手收回时,河水又猛涨起来,为了使泾河的水不再泛滥,大佛就将这只手指永远的伸了出去。从此,人们非常感恩大佛,便将每年农历的三月八日定为了庙会,十里八乡的人前来祭拜大佛。
位于大佛窟东侧的千佛洞是大佛寺另具特色的佛窟。此窟呈中心柱式结构,窟中主像为弥勒佛像,两边侍立的分别是弟子,除此各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尤其是众多的石雕菩萨造像,袒胸露腹,飘逸飞动显示出优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动人,游人会从中充分领 略大唐时女性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
最后,我们浏览了罗汉洞。罗汉洞位于大佛窟西侧,释迦牟尼佛为主像,释氏的一侍胁为文殊菩萨稳骑雄狮背上,狮颈系铃、狮尾甩动,给人以长啸奔腾的感觉。
出了大佛寺,我随感写了一首小诗,以记这次大佛寺之行:
三八闲游大佛寺,
佛像甚多数不清。
谁知大佛指为曲,
泾河河水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