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语怎么写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5个地区。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四个国家,也有人说藏语。
藏语主要分为三大方言:卫藏方言(即拉萨话)、康方言(德格话、昌多话)、安多方言。藏语是我国藏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现代藏语有以下特点:1、浊辅音趋于清化,局部地区所保留的浊辅音都是来源于古复辅音中的浊基本辅音;2、复辅音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局部地区保留带前置辅音的二合复辅音;3、单元音增多,特别是鼻化元音;4、元音有长短区别,并与声调有互补关系;5、有鼻化和非鼻化两类真性复元音;6、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9663265引起带辅音韵尾元音的简化;7、有较完整而稳定的声调系统,而且数量有增多的趋势;8、谓语是后置表达系统(即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部分表示);9、构语和构形的语素之间有丰富的减缩变化;10、动词只保留简化的屈析变化,而且它已失去独立表达语法意义的功能;11、动词有丰富的体的范畴;12、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有两种表示不同人称的词汇形式;13、动词无人称和方位范畴;14、单一部分表示否定(即在所否定的词的前或后加否定成分表示);15、有丰富的助词,而且常常有减缩和独立两种形式;16、形容词和部分派生名词有构词后缀;17、有敬语和非敬语的区别。声调:藏文本是记录了7世纪的藏语语音,当时没有声调;当代藏语以拉萨方言为标准语,产生了四个声调:调值为55的高平调(标为´或˥˥)、调值为53的降调(标为^或˥˧)、调值为12的低平调(标为`或˩˨)、调值为14的升调(标为ˇ或˩˦)。
每个音节的声调和该音节在7世纪的声母和韵尾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以浊辅音字母为基字的音节在当代藏语里读做低平调,以清辅音字母为基字的音节在当代藏语里读做高平调,以-ག、-གས、-བ,-བས,-ད,-ས,-ངས和-མས为后加字的音节,原本高平调要变为降调,原本低平调要变为升调。辅音:藏文有30个基本单辅音字母,每个字母在7世纪的发音是辅音加元音a。
在当代拉萨音的发音出现了有规律的变化,基字声母为浊塞音、浊擦音和浊塞擦音的字母读成相对应的送气清辅音。藏语的7世纪复声母向现代拉萨音单声母的演变如下: 7世纪藏语发音的国际音标当代拉萨话发音的国际音标spa, dpa, lpa->párba, sba, dba, sbra->pàlba, ɦba->mpàɦpʰa->pʰárma, sma, dma, smra->mámra->màdba->wárta, lta, sta, twa, gta, bta, brta, blta, bsta, blda->tárda, sda, gda, bda, brda, bsda->tàzla, bzla, lda, mda, ɦda->ntàmtʰa, ɦtʰa->tʰádwa->tʰàrna, sna, gna, brna, bsna, mna->nákla, gla, bla, rla, sla, brla, bsla->lálwa->làrtsa, stsa, tswa, gtsa, btsa, brtsa, bstsa->tsárdza, gdza, brdza->tsàmdza, ɦdza->ntsàtsʰwa, mtsʰa, ɦtsʰa->tsʰásra, swa, gsa, bsa, bsra->sázwa, gza, bza->sàkra, tra, pra, skra, dkra, dpra, bkra, bskra, bsra->ʈʂádgra, dbra, bgra, bsgra, sgra, sbra->ʈʂàmgra, ɦgra, ɦdra, ɦbra->ɳʈʂàkʰra, tʰra, pʰra, mkʰra, ɦkʰra, ɦpʰra->ʈʂʰágra, dra, bra, grwa->ʈʂʰàhra->ʂárwa->ʐàkja, rkja, skja, dkja, bkja, brkja, bskja->cárgja, sgja, dgja, bgja, brgja, bsgja->càmgja, ɦgja->ɲcàkʰja, mkʰja, ɦkʰja->cʰágja->cʰàgtɕa, btɕa, ltɕa, pja, dpja->tɕárdʑa, brdʑa, dbja->tɕàldʑa, mdʑa, ɦdʑa, ɦbja->ɲtɕàmtɕʰa, ɦtɕʰa, pʰja, ɦpʰja->tɕʰábja->tɕʰàɕwa, gɕa, bɕa->ɕáʑwa, gʑa, bʑa->ɕàrɲa, sɲa, gɲa, brɲa, bsɲa, mɲa->ɲáɲwa, mja->ɲàg.ja->járka, lka, ska, kwa, dka, bka, brka, bska->kárga, sga, dga, bga, brga, bsga->kàlga, mga, ɦga->ŋkàkʰwa, mkʰa, ɦkʰa->kʰágwa->kʰàrŋa, lŋa, sŋa, dŋa, brŋa, bsŋa, mŋa->ŋádba->ʔáhwa->há元音藏文有/a/、/i/、/u/、/e/、/o/五个基本元音,每个无附标的藏文字母表示元音为a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i/的音节,在字母下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u/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e/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o/的音节。
在拉萨话中,如果一个音节以ས/s/、ད/d/、ན/n/、ལ/l/为第一后加字,元音要发生音变,/a/读成/ɛ/,ོ/o/读成/ø/,ུ/u/读成/y/,并且ས/s/、ད/d/两个后加字不发音,后加字ན/n/和前面的元音合成鼻化元音。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系统: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系统是指将藏文字母转换成拉丁字母,从而使藏文罗马化的一套文字转写系统。
现在通用的是威利(Wylie)转写方案。1959年,威利(TurrellWylie)精炼了原有的转写方案,只使用基本的26个拉丁字母,而不需添加字母和添加符号。
在此之后,这套方案成为藏学界尤其是美国藏学界的标准转写方案,并以威利的姓氏来命名。在以拼音文字为文字形式的语言中,藏语有其特殊的地方:文字系统与语音系统不一致。
现行藏文字母纪录的是11世纪的藏语语音,这与现代藏语的语音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
2. 藏语你好怎么写
你好 ཁྱོད་བདེ་མོ།
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
有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雍仲本教则认为藏文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
扩展资料:
第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这是最广为熟知的一句藏语,汉语是幸福、安康的意思。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这句祝福语被各级领导和各族群众密集表达。到西藏,用这句话向当地人表达祝福,非常地道。
第二句:贡卡姆桑(你好)
初到西藏便会发现,本地人在问好时会双手合十,低头行礼。一般来说,初次见面时,都会用“贡卡姆桑”问候,相当于英语的“Nice to meet you”。
第三句:托切那(谢谢)
尽管高寒缺氧,但藏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常常用献哈达、敬酒茶等方式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时回应一句“托切那”,藏族百姓会觉得客人十分有修养呢!
第四句:呷布哒(干杯)
喝青稞酒是藏家儿女的重要待客之道。尤其是有“三口一杯”的习俗:当客人喝一口后,主人会添满酒杯让你再喝一口,然后再添满请客人喝第三口,最后再满杯喝干。当客人说着“呷布哒”,一饮而尽杯中酒,藏族百姓会认为客人是一个豪爽的硬汉子或“女汉子”。
参考资料:新华网-到西藏你必须学会的十句藏语
3. 藏语李婉怎么写
离开西藏的那天,李婉又忍不住哭了。
第9次的告别怎么还要这样?李婉开始安慰自己:没事,我一定很快又会回来! 身在浮华广州的李婉,忙着和西藏完全不同的生活。 李婉静坐在角落,偶尔喝一口冰水。
借着微弱的灯光,她小心翼翼地,一次次摊开又卷起那张西藏地图。地图已经褪色,剥落,还粘了胶纸。
在奢靡和放纵的酒吧气氛中,她的表情显得过分拘谨和较真,有些格格不入。 7年去西藏9次,有时,一年中有7个月的停留。
她越来越清晰地感到,那就是自己的去向。 回到西藏 1997年,她在中山大学外语系毕业时,并不知道曾有大批知青在西藏度过他们的青春岁月,也不知道西藏已经开始成为一些激进的年轻人逃避城市、逃避现实的去处。
只隐约知道,那是个和自由相联系的地方。 过分严厉的家教让自己极度渴望自由。
父母离异的李婉从小跟随母亲,“母亲是个很封建的人,管得严,总要求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天黑就不准外出。” 像任何一个自卑而孤独的孩子一样,她一直渴望离开。
中学就开始逃课,大学毕业仅仅在外企工作了一个月就辞职。 寻找自由,是李婉第一次去西藏的全部理由。
“如果有前世,我想我的前生应该在西藏。我本来就属于那里。
第一次接近她的时候,我就觉得乡愁般的情怀,这好比一个失散多年的孩童,再次投入母亲的怀抱。” 李婉不懂藏语,这并不妨碍她和藏民的沟通,也不妨碍她对他们的欣赏。
“心灵那么自由、真实、简单、快乐。人类就应该这样生活,在劳动中唱歌,在生活中跳舞。”
“这些日子是我生命中获益最多的岁月。遗憾的是来晚了,我怎么现在才回到我的故乡?” 穿越藏北无人区 2002年10月,气温零下20多度。
李婉坐着拉萨地质队的采样车进入藏北无人区,同行的有几十个地质队成员。近40万平方公里的空白无人区就是他们即将挑战的生命禁区。
没有路,没有方向,到处都是河谷和沼泽,冰面上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入冰窟窿。汽车艰难前行。
“冷,冷得心疼,冷得互相喊对方的名字。10多天里竟然无法睡着觉。”
所谓睡,就是“躺在堆满石头的采样车里,有时要和地质队的队员5个人挤两人用的帐篷,连起来穿衣服都是一种体力的消耗。” 白菜炖罐头是咸碱水煮的,吃下去又苦又涩想呕吐。
路上饿了就嚼干粮和冰碴牛肉,实在渴了便喝咸湖里的咸碱水。 “远处的雪山,透露着荒芜和寂灭。
说真心话,假如到无人区腹地碱水湖,仅仅是为了欣赏风景,这是极不现实的举措,代价太大了。在无人区域里行驶,这些永远望不到人烟的荒寂根本就不是什么‘胜地’,它很乏味。”
一次,乘邮车从双湖到和平乡,汽车的后轴断裂,喇嘛司机安排她留在车里看着邮件,自己徒步走去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找救援。 空旷的无人区,李婉一个人体味茫然无助的等待,几只鹰在头顶往复盘旋,寻找它们认为可能出现的猎物,挡风玻璃上的太阳逐渐西斜,慢慢落入苍茫的地面。
逐渐渗透的恐惧感使她想逃脱天黑,离开车子去寻求救援。她超负荷跋涉两小时,越过一座山坡又一座山坡,快速行走所带来的是窒息的冷风堵在喉咙,无际的荒野上除了死一般的寂静中掠过风声,什么也没有。
离车子越来越远,几乎看不到车影。李婉到了崩溃的边缘:继续寻找目标,还是回到汽车,她开始激烈的心理斗争——“这是我今生多么绝望又多么矛盾的选择啊,我的神经差点错乱”。
她给自己拍下一张照片——万一出现意外,这可以留给活在世上的人最后记忆和判断。 然后,用仅存的一点力气往回走,走多远算多远。
十几个小时之后,喇嘛率领着大卡车从天边呼啸而至。 “那么多的人突然从车上跳下来,带着前所未有的淳朴的笑容。
还有,那么多的食物和淡水在面前堆成小山。从此之后,我不得不重新理解幸福的含义。”
举步维艰的藏北无人区,她去了三次。她说,每一次季节不同,心情不同。
那里,每次都在修改李婉的灵魂。 真爱的藏人 2002年夏天,在藏北无人区边缘穿行了2个多月,快到尼玛县的时候,李婉病倒了,高烧,昏迷。
迷糊中看见牛粪灯下一个慈祥的老奶奶,告诉李婉这是在当地招待所。之后的一个多星期,招待所隔壁的医生夫妇每天按时把羊奶煮鸡蛋送到她的床前。
再遇到这对夫妇,是她随地质队路过,那时他们相识仅1个半月。“重逢的那天晚上,月亮像大脸盆,星星像烟花。
知道我要经过,两夫妇做了很多馒头和花卷,准备了许多蔬菜、肉、补给燃料给我们。一看到他们为我和照顾我的车队所准备的东西,我心里明白,他们把我及同行的人都当成朋友,就放声哭了起来。”
从早上9时,到傍晚6时,李婉的眼泪没有停止过。 另一次遏制不住眼泪是在茶马古道“走马帮”的时候。
“从丙中洛走到左贡,马帮几乎是惟一的选择。田壮壮拍摄电影《茶马古道》也是跟随马帮,但他仅仅走到察瓦龙,15天就可以往返,而我的行程是2个多月。”
每天支付50元酬劳,马帮就会带着她出发,一路上她不停被马帮“卖猪仔”。马倌并不让骑马,怕马累着,李婉只好拉着马尾行进,崎岖的路面硌得脚板完全麻木。
最后,“马帮让一个16岁的女孩送我到左贡,月光下,吱呀推开她家的木门,一家三口全是女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