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I论文的摘要怎么写
摘要可以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写完,但最后还要回头重新修改,有时还不如放到最后写。
在结构上,摘要由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组成,一般不分段,也不加注释和自我评价。由于是在描述已经完成的工作,所以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如果对写摘要没有信心的话,可以套用八股的写法,写上4句话就可以了。首先一句话高度概括论文内容(This paper is… 或 This study focuses on…);继而以不定式形式(to identify……)提出研究目的;第三句写研究方法(we have employed……);第四句话指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直接摆出结果( This paper shows… 或 The results are…)。最后逐条罗列出结论( This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或The result of the present work implied that…)。
2. 如何写好SCI论文的英文摘要
一般情况下,英文文摘可以由两种途径产生,一种是从SCI论文标题延伸扩而来,另一种可由SCI论文的正文浓缩而成。由于英语水平层次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也十分突出,所以在写文摘时一些必要的技巧一定要知道,语言问题可以通过论文润色去解决,但内容结构还需要前期的不端推敲。
文章作者给自己的SCI论文制作英文文摘,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即筛选内容、文摘叙述和定稿。
(一)筛选内容
一篇研究论文的文摘一般应包括下面这些内容:实验或研究目的,所进行的时间、地点,使用的主要材料和方法,主要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一般来说,研究论文的文摘应包括能回答原文献标题向读者作出许诺的主要结果,以及使读者能正确理解这些结果的基本要素。
实验研究结果是科技论文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文章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也是读者最关心和最需要了解的情报资料,在筛选这部分内容时,必须认真细心地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主要的和最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原文能否正确了解,是决定文摘优劣的最关键的一环。如果结果太多不能全部选入,首先要选择那些信的经过验证的或有长久价值的结果、重要的发现以及和以前的理论相矛盾的结果,或者与实际问题有关的部分。
作者在完成SCI论文后,读通文章,按照上面的原则在原文中筛选用于文摘的内容,并作出适当的标记。
(二)文摘叙述
对上述已筛选的,并在原文中做过标记的内容重新阅读,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压缩,然后叙述出来。
在这个步骤中,最好的方式是作者用英文进行思考,并压缩选定内容。但做到这点很难,要求作者有扎实的英文基础。
一般来说,作者在实验前已阅读了大量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英文文献,在叙述文摘时,可模仿文摘中类似的句子或用词,要做到这一点并非难事。
这里叙述的只是一般原则,对于具体的叙述方法,例如如何写标题,如何写开头句、结论及一些常用的表示方法等,在以后的章节中将详细论述。
(三)定稿
完成上述步骤,即可得到文摘的初稿,再对文摘的初稿进行审核性阅读。这是对文摘初稿的质量检查,有利于对照原文找出文摘中各种错误。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检查文摘的质量:
1.文摘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有整体性。
2.文摘内容是否完整、连贯和简明。
3.是否符合文摘的各项规定,在形式上,长度上是否符合,并对文摘进行全面的编辑加工。
好的英文文摘可以让审稿人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大框,不过这对英语水平及科技论文的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通过论文润色解决也可以不断提高英语的写作能力。
由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收集整理
4. sci论文格式怎么写
其实,从SCI发表的角度看,怎么写显而易见是从期刊杂志的角度看最为客观。
那么从审稿人的角度看,一片文章的命运往往在审稿人打开它的一瞬间就决定了。一个熟练的审稿人会在接到文章后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从而对作者和文章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在这里,审稿人最喜欢两个极端:一是通篇充满了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直接reject的那种,再就是所谓的well written,提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就可以放过的那种。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最节省审稿人的时间,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
当然审稿人不会直接告诉你拒稿的原因是这些小细节,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83464他会告诉你文章创新性不够,研究没有意义,方法老旧,更不要说那些他都懒得一一指出的小错误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躲过审稿人的这头一板斧,我们即使做不到well written,也要尽可能的减少文章里的细小错误,从而给自己的文章增加机会。
另外,有时poor writting,不代表真正的语言有问题。实际上许多文章语言经过润色过了,基本没有问题(当然任何文章挑毛病,总有一两处),但是由于其它一些问题,给编辑一个不好的印象,如cover letter中写得不规范,或图表的标注不确切,编辑一旦印象不好,马上就会给你下一个“poor writting”!所以我们经常见到同一篇文章,一个reviewer对语言表扬,说well written,另一个reviewer则痛骂。
我们总结了十大主要细节,总结如下,让大家在这些文献进行参考:1、一定要有吸引力的题目,思路清晰的摘要,和漂亮的图。这三者是决定文章命运的关键。
实际上大部分reviewer,审稿的方法是快速看一下文章题目,摘要和图,如果这三者不满意,这篇文章基本就Over了。至于意见太容易了,诸如说你文章语言有问题呀,不符合杂志要求呀,或质量低呀。
实际上,这些意见有时审稿人根据没有认真看。如果题目,摘要,和图三者过关了,一般来说,只要是内容质量不是太差,基本都会给出较好的意见的。
我们知道,一定要让reviewer心情愉快!不要挑战他的心情!因为这些reviewer大多是大忙人,没有心情给你慢慢看的。2、标题尽量不要出现novel, new等字眼,也不要太长,简洁明确,有力。
从逻辑的角度讲,写科技文章的目的就是报道新的进展,如果不新的话那也没有发表的必要了。从审稿人的角度讲,他首先不会因为你写了个new就会觉得你的文章非常有新意,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让审稿人觉得你在挑战他的经验以及智商,于是乎千方百计找你文章里不new的地方……。
另外,许多题目喜欢用effect on。这类含糊的话,应该改为XXX促进或抑制XXX,这样更为明确的词语。
中文杂志中经常会出现“初探”“初步研究”,这些都不能在SCI文章中出现。3、Abstract里不要充斥大量数字。
我们知道,人对数字是最不敏感的,abstract需要的是清晰的逻辑思路,引着编辑思路。切记,做实验的一些朋友有时候可能非常得意自己测出的某些最新数据,于是乎恨不得都塞到Abstract中以示强调,殊不知在审稿人眼中这些仅仅是一串串毫无意义的阿拉伯数字而已。
4、图与表的选择,能用图尽量用图表示,包括各种统计图。图更直观一些,表都是数字,很难理解的。
如果一篇文章让reviewer看起来“难受”的话,结果不言而喻了。另外,近年来主张图尽量组合在一起,这样也容易理解一些。
5、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最好用文献管理软件来编辑,不要手工制作,费力且不讨好。软件来做,这样不会出错。
我们医刊汇,对于所有的投稿文章,参考文献全部重新查找,并用软件生成,确保不犯各种小错误。6、节标题的拼写一定要准确,另外小节,不建议用一个单词,而建议用一个短语或句子。
经常看见的错误就是Conclusions,Acknowledgments不带s。这两个标题估计99%的人都要用到,而且孤零零就那么一个词,字号比一般的字还要大那么几倍,写错了话还真是着实扎眼。
如实验结果一段,如western blot,有人在小标题就用western blot,让人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不是方法学一段。在结果中应该是XXX expression by western blot。
这样会更清晰。7、切忌超长段落。
一般一个段落以3到5个句子为宜,千万不要追求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堆在一起,那种动辄一页纸的大段落任谁看了都眼晕。如果要表达的内容确实多,可以适当的使用enumerate和itemize,可以让文章看起来简洁清爽。
8、图表切忌模糊不清。在审稿阶段图表和正文一般是分开的,图和表都是一页一个,图还会被放大到A4纸的大小。
这就要求图的质量要高,如果是矢量图那问题还不大,如果不是的话那分辨率一定要高,最好自己先放大打印出来看看。***在图表制作时,都会做很多处理,包括像素处理,排版等,甚至重新做图。
9、科技写作常识要知道。科技写作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的,不讲规则只能是让审稿人觉得你是个新手或者杂牌军,这样拒起稿来几乎毫无心理负担。
因此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还是要稍微注意一下,比如名词缩写第一次出现注明,阿拉伯数字1到12出现在文中的时候要用text,数字不能做为一个句子的开头,等等。10、文章的格式要符合规则。
一般来讲。
5. sci论文格式怎么写
其实,从SCI发表的角度看,怎么写显而易见是从期刊杂志的角度看最为客观。
那么从审稿人的角度看,一片文章的命运往往在审稿人打开它的一瞬间就决定了。一个熟练的审稿人会在接到文章后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从而对作者和文章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在这里,审稿人最喜欢两个极端:一是通篇充满了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直接reject的那种,再就是所谓的well written,提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就可以放过的那种。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最节省审稿人的时间,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
当然审稿人不会直接告诉你拒稿的原因是这些小细节,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83464他会告诉你文章创新性不够,研究没有意义,方法老旧,更不要说那些他都懒得一一指出的小错误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躲过审稿人的这头一板斧,我们即使做不到well written,也要尽可能的减少文章里的细小错误,从而给自己的文章增加机会。
另外,有时poor writting,不代表真正的语言有问题。实际上许多文章语言经过润色过了,基本没有问题(当然任何文章挑毛病,总有一两处),但是由于其它一些问题,给编辑一个不好的印象,如cover letter中写得不规范,或图表的标注不确切,编辑一旦印象不好,马上就会给你下一个“poor writting”!所以我们经常见到同一篇文章,一个reviewer对语言表扬,说well written,另一个reviewer则痛骂。
我们总结了十大主要细节,总结如下,让大家在这些文献进行参考:1、一定要有吸引力的题目,思路清晰的摘要,和漂亮的图。这三者是决定文章命运的关键。
实际上大部分reviewer,审稿的方法是快速看一下文章题目,摘要和图,如果这三者不满意,这篇文章基本就Over了。至于意见太容易了,诸如说你文章语言有问题呀,不符合杂志要求呀,或质量低呀。
实际上,这些意见有时审稿人根据没有认真看。如果题目,摘要,和图三者过关了,一般来说,只要是内容质量不是太差,基本都会给出较好的意见的。
我们知道,一定要让reviewer心情愉快!不要挑战他的心情!因为这些reviewer大多是大忙人,没有心情给你慢慢看的。2、标题尽量不要出现novel, new等字眼,也不要太长,简洁明确,有力。
从逻辑的角度讲,写科技文章的目的就是报道新的进展,如果不新的话那也没有发表的必要了。从审稿人的角度讲,他首先不会因为你写了个new就会觉得你的文章非常有新意,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让审稿人觉得你在挑战他的经验以及智商,于是乎千方百计找你文章里不new的地方……。
另外,许多题目喜欢用effect on。这类含糊的话,应该改为XXX促进或抑制XXX,这样更为明确的词语。
中文杂志中经常会出现“初探”“初步研究”,这些都不能在SCI文章中出现。3、Abstract里不要充斥大量数字。
我们知道,人对数字是最不敏感的,abstract需要的是清晰的逻辑思路,引着编辑思路。切记,做实验的一些朋友有时候可能非常得意自己测出的某些最新数据,于是乎恨不得都塞到Abstract中以示强调,殊不知在审稿人眼中这些仅仅是一串串毫无意义的阿拉伯数字而已。
4、图与表的选择,能用图尽量用图表示,包括各种统计图。图更直观一些,表都是数字,很难理解的。
如果一篇文章让reviewer看起来“难受”的话,结果不言而喻了。另外,近年来主张图尽量组合在一起,这样也容易理解一些。
5、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最好用文献管理软件来编辑,不要手工制作,费力且不讨好。软件来做,这样不会出错。
我们医刊汇,对于所有的投稿文章,参考文献全部重新查找,并用软件生成,确保不犯各种小错误。6、节标题的拼写一定要准确,另外小节,不建议用一个单词,而建议用一个短语或句子。
经常看见的错误就是Conclusions,Acknowledgments不带s。这两个标题估计99%的人都要用到,而且孤零零就那么一个词,字号比一般的字还要大那么几倍,写错了话还真是着实扎眼。
如实验结果一段,如western blot,有人在小标题就用western blot,让人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不是方法学一段。在结果中应该是XXX expression by western blot。
这样会更清晰。7、切忌超长段落。
一般一个段落以3到5个句子为宜,千万不要追求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堆在一起,那种动辄一页纸的大段落任谁看了都眼晕。如果要表达的内容确实多,可以适当的使用enumerate和itemize,可以让文章看起来简洁清爽。
8、图表切忌模糊不清。在审稿阶段图表和正文一般是分开的,图和表都是一页一个,图还会被放大到A4纸的大小。
这就要求图的质量要高,如果是矢量图那问题还不大,如果不是的话那分辨率一定要高,最好自己先放大打印出来看看。***在图表制作时,都会做很多处理,包括像素处理,排版等,甚至重新做图。
9、科技写作常识要知道。科技写作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的,不讲规则只能是让审稿人觉得你是个新手或者杂牌军,这样拒起稿来几乎毫无心理负担。
因此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还是要稍微注意一下,比如名词缩写第一次出现注明,阿拉伯数字1到12出现在文中的时候要用text,数字不能做为一个句子的开头,等等。10、文章的格式要符合规则。
一般来讲。
6. 写作SCI医学论文如何制作图文摘要
SCI医学论文图文摘要的制作,医荟园一般建议:不言自明、内容精简、确定视觉元素内容和展示方式、展示关键性的文字、根据期刊要求制图、借鉴优秀案例。
一、不言自明
通常情况下,医学科研工作都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作者把图文摘要绘制得十分繁琐,那么必定会流失一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建议图文摘要制作要清晰,直接展示,尽力做到一目了然。如果让读者不需要反复思考太多就能理解呈现的是什么,从而进一步阅读论文,那么该图文摘要的制作就是成功的。
二、内容精简
一般情况下,图文摘要是对研究论文提炼出的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图文摘要和文本摘要之间的区别是,图文摘要应该只着重强调论文的某一个方面,而不是对整体研究的概括总结。比如写作的医学论文,可能有一个独特的创新点和主题,或者包含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数据)和实验方法等,这时只需关注其中一个着重点来构思图文摘要,忽略其它次要的内容。因此在开始制作图片之前,要重新审视论文内容,确定什么是最值得展示给读者的信息。
三、确定视觉元素内容和展示方式
图文摘要制作,首先确定展示的视觉元素(例如细胞,蛋白质,化学结构式,动物,仪器耗材,实验结果图等)以及用来描述它们的文本元素。如果一个概念可以在视觉上呈现,那么显然比用文字描述效果更好。当绘制草图时,要考虑清楚需要用到的元素,由于图文摘要的空间有限,要用尽可能少的元素信息来表达清楚意图,然后再进一步压缩、简化一下已有的要点内容,直到无法删减为止。同时确定一下顺序排列(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组织)。此外,避免有太多的视觉元素分散排列,可以为一些图片或文本添加边框,并且相互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过,尽量不要用太多不同的颜色,也不要使用过于鲜艳的颜色。
四、展示关键性的文字
众所周知,图文摘要中不适宜添加较多的文字,读者一般会通过一些特定的关键词和数据对论文的内容和结论做出预先判断。因此建议可以策略性地将这些可能的关键词插入在图片中,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图中的所有文字应该是同一种字体,并且使用常见的字体。
五、根据期刊要求制图
将纸上绘制的草图移动到平面设计软件之前,要先了解目标期刊的投稿指南,看看该期刊对图文摘要的字体类型和大小、线宽、颜色、图片尺寸信息是否有要求。不同期刊对图文摘要的要求不一定完全相同,包括投稿文件的格式等,事先知晓以免因格式问题被返修。比如,期刊要求的图片是长方形还是方形?这可能会影响整个布局,因此在平面设计软件中需要先把画布大小设为期刊要求的尺寸之后,再动手绘制。
六、借鉴优秀案例
在构思过程中如感到无所适从,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做了。虽然图文摘要是必须要原创且独一无二的,但还是要多阅读并借鉴一下别人论文中的示例,尤其是一些高影响力的期刊论文,以及目标投稿期刊。这有助于了解图文摘要应当如何对内容进行安排和取舍。除此之外,制作完成后给同行评价一下,记录他们从中获得和遗漏的信息与细节,以便做出相应调整。
7. 论文的摘要怎么写
(1)摘要分为中文摘要和外文(一般为英文)摘要。摘要在篇幅方面的限定,不同的学校和机构有不同的要求,通常中文摘要不超过300字,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中英文摘要应一致。
(2)多向指导教师请教,并根据提供的意见及时修改,以期达到更高水平。
(3)摘要是完整的短文,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使用。即使不看全文的内容,仍然可以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新观点和想法、课题所要实现的目的、采取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4)叙述完整,突出逻辑性,短文结构要合理。
(5)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不容赘言,提取重要内容,不含前言、背景等细节部分,去掉旧结论、原始数据,不加评论和注释。采用直接表述的方法,删除不必要的文学修饰。摘要中不应包括作者将来的计划以及与此课题无关的内容,做到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大的信息量。
(6)摘要中不使用特殊字符,也不使用图表和化学结构式,以及由特殊字符组成的数学表达式,不列举例证。
8. 怎么写sci,每句话都是自己写的吗
不一定,但是核心是自己的,不是有查重率么。
常见的写法分享一下作为研究生下面这几个本子是必不可少的 1,实验记录本(包括试验准备本),这当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我就不多说了; 2,Idea记录本,每次看文献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记下,由此产生的idea更不能放过,这可是做研究的本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翻翻会更有想法的; 3,专业概念以及理论进展记录本,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领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门者更是如此,这时候小小一个本子的作用就大了; 4,讲座记录本,这本本子可能有些零杂,记录听到的内容,更要记录瞬间的灵感,以及不懂的地方,不可小视! 这四本是你必不可少的,不过作为我们这些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应该具备的本子就是英语好句记录本。 二、论文写作要点 1、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
2、写作前要读好书、翻阅大量资料、注意学术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特别是一些专业数据库 3、“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的三新原则(老板教导的) 4、“新题新做”和“小题大做 总之,一点之见即成文。 三、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唐朝枢) 论文发表意识: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否急于发表(创新与严谨的关系);发表的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反映科学事实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 论文格式:原著、快报、简报、摘要。
不同于教科书、讲义,更不同于工作总结。 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再次审定实验目的(学术思想,Idea);实验资料完整并再次审核 1.Introduction: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对象;方法;结果。
在… 模型上,观察 … 指标, 以探讨 … (目的) 2. M & M ⑴ 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伦理. ⑵ 程序与指标。操作程序:能序贯,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标方法的排序;引出参照文献简述;改良之处;哪些详或简?⑶ 统计学处理 3. Results ⑴指标归类描述,忌流水帐。
不分析不解释,但要体现思路 ⑵ 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⑶ 避免统计错误:对照,均衡,随即,重复。计量-计数、绝对值-相对值、专一指标—综合指标的转换。
盲判与非盲判。技术资料直接概率法与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与两组资料;等级相关与直线相关;多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配对资料与独立样本资料;非正态分布资料;例数不当;平行管,混合样本;突出差异(绝对值, Δ值,变化%; 联合*、÷比值,分亚组等)有效位数的保留。
统计学结论与专业结论。 4.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开问题的提出;有关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不要离题太远) ⑵ 本实验结果分析:各指标的意义(与文献值比较),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⑶ 进一步对结果机理分析:结合文献 ⑷ 本工作的意义、结语或小结,进一步提出的新问题 其它注意点: ① 引证讨论文献知识太多(不同于学位论文),掩盖了本工作的贡献 ② 分析不合逻辑,结论不当 ③ 讨论太浮浅,文献知识不熟悉 ④ 写成工作总结,缺乏学术高度 ⑤ 要正确使用缩写词,尤其是组别缩写词 5. 参考文献:为什么要引文献 ⑴ 立论依据的文献:新,权威性文献,不用快报或摘要 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连续性 ⑶ 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比较:新,可用快报, 会议及个人咨询资料 ⑷ 方法学:经典文献,注意引文准确,不要转引 6. 摘要: 问题的提出(Background);本工作目的;对象;方法(指标,分组);主要结果(数据,统计);结论与展望 7. 再推敲文章题目:不切题,过大、过小 8.投稿:按杂志稿约修定(留底).引用该杂志文章.忌一稿两投 9.致命伤:目的不明确;重复性工作无创新;方法学问题致结果不可信.临床研究:伦理;病例和对照选择;临床关系充分分析 四、如何写好论文讨论部分:科学论文的讨论需要结构化 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陈述主要发现,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同其它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研究的意义、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
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医学研究不可避免的。
编辑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 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
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 接着应该讨论自己。
9. 浅谈英文SCI论文的Abstract和Summary的区别
方法/步骤摘要 (或文摘),也就是英文的 Abstract顾名思义,是一篇文章摘出来的要点。
其内容讲究的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压缩,强调的是对文字本身的概括,不能夹带图表、参考文献。摘要(Abstract)写好了很不简单,原因是其对文数的限制比较严格。
一般SCI英文论文摘要允许200 - 300字,很少有超过500字的。摘要不论是在书里还是论文中,都是放在文前。
许多SCI期刊对摘要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结构摘要,非结构摘要等。是出于出版形式的考虑,本质和目的不变。
提要(或简介),即英文的 Summary :既然称之为提要,即包含提炼和要点两个方面。在科技文献和教科书中,提要强调对研究课题内容的概括,比如实验内容、目的、研究的展望等方面的简述。
提要对字数的要求比较灵活,可长可短。既可以图文并茂,也可以广征博引。
既可放在文前,也可以置于文后。和摘要 Abstract 相比,提要 Summary 更普及常用,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日常交流中都会经常出现,是个总结就可以称之为 Summary。
对于综述文章,个人以为,摘要(Abstract)和提要(Summary)之间的区别不是小了或是模糊不清了,而是更加明显了。综述文章要大量引用前人的成果和文献,篇幅比一般的论文长很多。
摘要(Abstract)对文字的精炼程度要求更高,一字千金。句式和用词都很讲究,要用简洁的描述,把文章所讲的内容概括给读者。
但如果要写综述文章的提要(Summary),虽然对句式和语法也有要求,但比摘要容易,描述范围也大一些。比如综述文章的背景,构思的来龙去脉,以及采用的方法等等。
篇幅可以比摘要长,形式也可以灵活掌握,比如加些图表甚至公式,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记忆。所以SCI论文要求的摘要(Abstract),不论是结构摘要还是非结构摘要,都不同于提要(Summary)。
一旦弄明白两者间的区别,怎么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至于写得好坏,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经常写文章的学者,在构思阶段,习惯写个提纲,其实就是提要的前身。大多数人先把文章写好,再概括出摘要。
当然,也有些情况下需要先写摘要,比如申请基金或提交意向书等。个人以为,如果审稿人对英文SCI论文的摘要(Abstract)说三道四,也许是鸡蛋里挑骨头;也许是对摘要的写作水准有异议,也许是对作者的英文有微词,又不愿意表述得过于直白。
这三种可能都有也是一种可能,这时就要看作者如何应对了,其方式可能直接会影响到论文的命运。但如何缩小文化理念的差距造成的误解,好像还是个课题。
理解、包容和换位思考很重要。遇事先想想是不是自己过于执著?应对方式是否过于东方化?对方是否有能力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另一方的想法有误差,针锋相对会有帮助吗?如果自己暂时受点委屈,主动妥协,能有什么伤害?在特定环境下,是否有比据理力争更有效的方法?发表英文SCI论文是为了更广泛地交流,这中间的过程是否也是交流的一部分?此外,不光是语言,不同的理念也很容易造成隔阂。
在论文审稿过程中,作者和审稿人之间,尤其当双方来自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时,包容对方的思维理念,避免摩擦,比互相不买账甚至斗气更实惠,结果可能也对双方都有利。对年青的学者而言,在这一来一往中练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功夫,应属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