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从“被”现象说开去的作文上
“被”是一个常见词,也是一个日趋热闹的词。
放在“被”字后面的行为或状态,有的是人们情愿的,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被爱”、“被关心”;有的是人们不情愿的,比如法定休息日不得不上班上学,人们无奈地说这叫“被全勤”;有的属于无中生有,比如从统计理论上和对外宣传上大家的工资都在看涨,但实际上很多人的工资还是原地不动,人们将其戏称为“被增长”;有时候,未来美好的意愿让“被”改变了,比如很多人都希望找个好工作,但如果需要交很多不该交的钱才能换取资格,人们又会将其怒称为“被就业”或“被捐款”--细想想,连“被爱”“被关心”有时候也会变得很辛苦…… “被**”,昨天有,今天有,明天一定还会有。一个“被”字让生活变得复杂了。
在“被”的作用下,我们常常不由自主,扮演着各种角色,感受着生活的甜蜜、酸楚、痛苦,当然还有激动、振奋、希望…… 怎么样,让我们说说这个耐人寻味的“被”吧。请围绕上面所说的“被”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题材不限。书写规范,工整清晰,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不计。
【导写】其实,“被”现象由来已久,不久前辞世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一再请辞“被”强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三项“桂冠”。80年代初,在一次研讨会上,季先生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北大教员,我叫季羡林。”
再举一个例子。在文学界,从三十年前兴起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到现在出版界赖以求销量的所谓“80后”、“90后”青春文学,作家们往往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归类”其中。
从中可见,当事人并不同意的“桂冠”、“美名”未经允许便“被冠以”、“被归类”,在中国社会早已司空见惯。如此看来,最近的“被”字现象,仅是网络时代话语权的又一次充分发酵。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论:一、“被”字新说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现实困境,以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态恶质化的担忧。“被**”凸显公众对个体权利无奈诉求被代表、被捐款、被失踪、被自愿、被就业、被自杀、被开心、被小康……此种语法看似荒谬,却也恰恰以此嘲弄了“被”时代的荒谬。
说“被”时代确乎有些夸张,但“被**”确实成了一种现象,透着弱者的委屈与无奈。从被自杀、被就业起,“被**”的词语结构在2009年风靡网络,并进入现实语言体系,被涨薪、被幸福、被捐款等说法大量涌入视线。
这一矛盾的结构搭配,戏谑表达着人们对一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嘲讽。一些本来不是你自发产生的行为、结果和情绪,被握有权力的人或机构认定为你的一种主动状态,目的无非是推卸责任,粉饰太平。
例如群体事件发生,“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快就被宣布为“情绪稳定”。“被”字结构的流行,体现的是普通民众的被压抑、被剥压、被不尊重感,你本来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决定自己的行为,拥有属于你的权利,但在你还没有得到这些的时候,有人宣告你已经如此。
这说明弄虚作假的风气还是相当普遍的一种习气,也说明“替民做主”的惯性思维远远没有被“由民做主”的意识所取代,还说明书面所承认的公民权利与权利被尊重与保障的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之远。与权利的羸弱相对的,是权力的过于强势。
这不单是指具体权力行使者面对权利拥有者时的蛮横与霸道,更重要的是公权力掌握太多资源、涉入过多社会事务而又缺乏必要有效的全面监督。虽然“大社会、小政府”、服务型政府等提法出现已有时日,政府向此的转向依然步履缓慢且阻力重重。
政府要办太多事,又要办出效果,在监督缺失的情况下,为追求成绩而无视民意商讨过程,主要对上负责的考核也很容易导致一些官员漠视民意虚造民意。二、“被”时代的出现是公民具体权利多方面觉醒的表现;同时,也应该是公权力及时自我矫正的过程。
如果网络舆情在进入“被”时代之后,公权力仍停留在在“躲猫猫时代”,就实在是一种盲目自恋的悲哀。公权应该主动结束“被”时代,那就是让权力内敛,让权利伸张。
社会上所有被动的“弱者”在网络这个匿名化、自由化的虚拟世界中,终于可以集体自嘲和宣泄一番。这不是坏事,这是民众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这是“为民做主”到“人民做主”的诉求。
因为意识到“被时代”,明多数人的民权意识已被激活,不满足于被安排的命运中而浑然不知,者泰然处之,“被”字作为一个年度标签被提出,正是普遍的民权意识觉醒的标志。我们回头看一看,中国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什么时候摆脱过“被”的状态,而进入“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权利我主张”的“我”时代?在传统中国,中国人几乎就是在“被时代”中度过一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像如此是天经地义。
一个人出生后,就被捆绑在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三纲五常即是“被时代”的宪法性纲领。
不但未成年时,一个人的命运会被长辈安排,即使成年了,你的婚姻、你的财产甚至你的人生安全,都要被父亲等长辈安排,这一点我们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金的《家》,就深有体会。中国人很熟悉。
2. 以“从什么说开去”的作文
由七夕说开去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每年的节日变得越来越多,而泊来品占据了大多数: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甚至愚人节、复活节等等,都载入了中国人的日历中。而传统的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从近几年开始,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程。
如果说2月14日是情人节,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3月8日是妇女节,8月3人是男人节这两个说法有些可笑的话,那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农历七月初七,却是理应被大家所重视的,如同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样,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积淀。
在这样一个节日里,翻翻报章媒体,也纷纷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所谓“相亲”“恋爱”活动,期待着单身男女能够在这一天得到缘份的降临。
正所谓:七夕时节忆往昔,眷属难成甚可惜。牛郎织女会此时,我却独饮空叹息。
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某种理由,而把一段即将走向成功的爱情过程扼杀。有些看起来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人,最后却能够迎来完满的结局。前几天,电视里刚播完了《转角遇到爱》。虽然我一直对这类所谓青春偶像剧不抱什么好感,但是看了这个故事,还是让我颇多感触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我要说的是:转角,真能遇到爱吗?
男主角秦朗和女主角俞心蕾,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一对,更别说产生爱情了。但是,就是在一件接一件的事件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稳定发展与升华。或许,这样的故事是编剧虚构出来的,其中所描述的那么多巧合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地让人惊叹。不过,秦朗的一句话还是让我记住了:人生中有许多弯角,有的时候看上去是死路,转一下,又充满了期待。
看多了国产剧的胡编乱造和港剧的悬念迭起,换种口味,也能让人感到回味无穷。我会随着秦朗和心蕾的分离而难过,也真心地为他们的最终牵手而感到高兴。我,一个平凡的人,能有这样的缘份降临吗?听人说,在七夕许愿是很灵验的。于是,又想起了秦朗给心蕾画的一幅画,在灯神前许的愿望,居然都能够实现。
看看自己的右手,曾经的那枚右手戒指已被我默默取下。没有不快,没有争吵,没有难过,只是,觉得它,已经不适合我了;她,也离我越来越远。学会放手,也是一种进步。当我能够看淡一切的时候,我想自己又成长了一分。
七月七日。晴。
3. 以“从什么说开去”的作文
由七夕说开去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每年的节日变得越来越多,而泊来品占据了大多数: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甚至愚人节、复活节等等,都载入了中国人的日历中。
而传统的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从近几年开始,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程。如果说2月14日是情人节,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3月8日是妇女节,8月3人是男人节这两个说法有些可笑的话,那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农历七月初七,却是理应被大家所重视的,如同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样,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积淀。
在这样一个节日里,翻翻报章媒体,也纷纷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所谓“相亲”“恋爱”活动,期待着单身男女能够在这一天得到缘份的降临。正所谓:七夕时节忆往昔,眷属难成甚可惜。
牛郎织女会此时,我却独饮空叹息。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有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某种理由,而把一段即将走向成功的爱情过程扼杀。有些看起来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人,最后却能够迎来完满的结局。
前几天,电视里刚播完了《转角遇到爱》。虽然我一直对这类所谓青春偶像剧不抱什么好感,但是看了这个故事,还是让我颇多感触的。
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我要说的是:转角,真能遇到爱吗?男主角秦朗和女主角俞心蕾,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一对,更别说产生爱情了。
但是,就是在一件接一件的事件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稳定发展与升华。或许,这样的故事是编剧虚构出来的,其中所描述的那么多巧合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地让人惊叹。
不过,秦朗的一句话还是让我记住了:人生中有许多弯角,有的时候看上去是死路,转一下,又充满了期待。看多了国产剧的胡编乱造和港剧的悬念迭起,换种口味,也能让人感到回味无穷。
我会随着秦朗和心蕾的分离而难过,也真心地为他们的最终牵手而感到高兴。我,一个平凡的人,能有这样的缘份降临吗?听人说,在七夕许愿是很灵验的。
于是,又想起了秦朗给心蕾画的一幅画,在灯神前许的愿望,居然都能够实现。看看自己的右手,曾经的那枚右手戒指已被我默默取下。
没有不快,没有争吵,没有难过,只是,觉得它,已经不适合我了;她,也离我越来越远。学会放手,也是一种进步。
当我能够看淡一切的时候,我想自己又成长了一分。七月七日。
晴。
4. 求《由期中考试说开去》作文一篇(500字)
例一:我想在每个老师知道要期中考试时,心中总是想得很多。
考试考到什么地方为止,试卷的内容会不会超出通知的范围,试卷的题量会不会过大,学生来得及做吗?试卷的难易程度怎样,试卷题型平时是否练过等等。对于一、二年级的老师来说担心的问题更多,远远不止这些。
从这次一、二年级的期中语文试卷说开去: 新课程在农村这片土壤里能否茁壮成长,语文新课程的识字理念是多认少写,写分离,教育局规定学生的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老师如何让学生在学校那“一天的四分之一”时间里,让学生对学过的字多次见面,反复见面呢?仅仅在学校体现多认的意识吗?我想肯定不是的。但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是很难办到的,根据我对我班学生的调查,我们班一共有四十个学生,除了七岁上幼儿园的那几本书,农村孩子的家长几乎没有给孩子卖过适合他们看的书。
城市里上小班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书。在生活中识字,农村也很难办到。
留守在家的都是爷爷奶奶,大字不识几个,就是学生想问也没有可问之处。农村不像城市,走出家门随处都是字,我们走出家门可见的是山、田、树,没有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认字,让生字多和学生见面。
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房改是要把你的腰包掏空。教改是要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为你送终。”
教改不仅仅把家长逼疯了,而且把老师和学生也逼急了。不过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智力好的学生来说,绝对是好事,而且更能发挥他自身的优势。
但是,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对好的学生,更多的是平凡的,普通的,甚至是基础相当差的学生。从学生这次的试卷内容来看是不难,但是,从我们平时的练习来看,真是五花八门,真像用一个不起眼的萝卜雕出各种各样,引人注目的艺术品。
涂一涂,填一填,数一数,连一连,画一画,写一写,猜一猜,读一读,说一说,分一分,做一做,摆一摆。一种知识可以用这些形式来帮助学习,也可以用这些形式做巩固练习,如果没有多次的练习,没有老师的指导,一年级的学生能自己解题,自己领会题目的意思吗?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单一的知识是比较死的。
老师在做练习时,就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老师这个是什么字?”“老师这个题目我不会读的。”“老师这个题目什么意思?”“老师这样做对不对的?”“老师我做不来。”
“老师我这个字不会写。”你一句,我一言。
老师听了,头都要炸了。我的天哪,怎么回事,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题目,在他们的眼里怎么就那么难呢?学生做练习时,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吗?这样不把老师和学生逼急才怪呢? 农村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一年级试卷上连一连的题目:海马图,我们班只有2、3个学生说出在动画片里看到过。
龙虾也不知道,只知道是虾公。还有shànbèi是什么东西在他们的脑海里什么痕迹也没有。
我自己查了资料以后才知道“扇贝”是这样写的,平时说的名称和用普通话说的名称不一样。想想自己也太孤陋寡闻了,怎么可以责怪学生呢?教育光光靠老师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相互支持帮助的。
从不同的渠道丰富农村学生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各个方面的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就像一阵春风,春回大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一部分教育者活跃在这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群策群力共谱新课程的新篇章。
学生那幼稚的脸蛋上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小嘴中吐露出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稚嫩的小手描绘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例二:时间飞逝,很快期中考试已经过去近一星期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只有两中结果,一是成功,二便是失败。成功的人不能过度喜悦,而失败的人也不必过分悲伤。
这次期中考试和以往一样,做拉分的还是数学和科学,主要是平时强化训练还不够,以后要多注意强化训练。这次数学本应考148分,由于题目理解过于复杂,白扣了9分。
我想应该是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平时积累得不够,用的时候才嫌少。
还有历史和政治,在假期没有好好看书,到考试那天才看就会嫌看得少,课外知识不丰富,临时抱佛脚。上课不认真听课,知识点没有记录下来。
下课没能很好得梳理,巩固。老师布置的作业没能认真完成:书翻得不够娴熟,导致考试时间不够。
英语本应可以拿A等,由于选择题的错误。这次主要是环行填空和单项选择。
是因为平时的词汇量不够大,要点与知识点没记牢,不懂得上下文联系,所以以后应多增加词汇量,多做课外的。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但是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5. 以"从
小议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情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人的生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世界上很少有永恒。
世上除了傻子,大概不存在没有梦想的人。
秦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名叫陈胜,字涉.陈涉青年时代,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有一次,他在田埂上休息,对另一个雇农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不能忘掉别人."一同当雇农的人都笑话他:"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西汉高祖刘邦卑微时,别人都取笑他的努力。他也有过这样的慨叹!
是的,鸟儿只求在草地上找到虫儿,只求在屋檐下的巢不受风雨袭击,怎么会有在高空逍遥游弋,俯瞰大地,志在四方的境界?
有"鸿鹄之志"的人还有英雄项羽,项羽初见秦始皇时,就指着耀武扬威的第一皇帝说:"彼可取而代之!"果然,经过连年征战,杀人无数,屠城若干,他做了霸主,坐镇老家,诸侯朝拜,着实荣耀了一番。
"鸿鹄之志"的故事自陈涉而来,有无数英雄豪杰皆引其为激励自己的典故。陈涉,刘邦,项羽三人,仅刘邦与梦想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及至做了皇帝后,不忘衣锦还乡,而且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荣耀之情溢于言表。陈涉则被车夫所杀,项羽抹颈于乌江,止步于梦想一步之遥,悲且悲哉,然其"鸿鹄之志"却令后人敬佩不已-------项羽被天下人称为英雄,陈涉则开创了农民起义之先河,仅仅这些,就足够那些燕雀之辈高山仰止了
6. “从 说开去”或“小议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近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只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现在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过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后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 "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 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7. 作文由“不知”说开去
人世间有许多滥竽充数之人,常以不知道为妙,其实是无知之举。也许有些是逼不得已,世事如潮,难道每个人都迫不能已,没有如此这般恰好或巧合之事。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训意极深,可他有他的意思,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就如我写作常以“不须放屁”之词,家人与老师各言其意。所以孔子这话应该没错,不知道也被影响,成为拥有它的人的最大毛病。
一般人在知识上总爱显示自己知道,至少不愿教人家小看。
某些人真是强词夺理,他总盘问人家,直到别人承让不知道为止。在知识上,肯坦白的承认自己无知的,是位了不得的人,即不是对人,也该是君子。死要面子不承认自己不知道,而人家一问他,却一问三不知,极为可怜,就像人们常骂人“脸皮厚”那般,难道他脸不会红吗?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并且让人家知道自己的不知道,这是诚实、是勇敢。
孔子说:“是知也。”这个不知道其实是真知道——至少真知道自己不知道,所谓自知之明。但世间也有以不知道为妙的人。
成心以知为不知的人,这是世故或策略。他兴许事事怕惹是非,担责任,所以老是给你“一个不知道”就像人说的:“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你说错了话反而会当你是傻瓜。”所谓“不说话”但是“不知道”,所谓“说话”即是“知道”。他不知道,他没有说什么,闹出了小错大错是别人的,牵不到他身上去。这个可以说是“明哲保身”的不知道。
这种种的变形,有些虽然面目全非,细细吟味,却都从那一个不知道脱胎换骨而来,还过很巧妙就是了。发言人随机应变,尽可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不知道也算是神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