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清新的拼音怎么写
“小清新”最初指的是一种以清新唯美、随意创作风格见长的音乐类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Indie Pop,即独立流行,之后逐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等各种文化、艺术领域。偏爱清新、唯美的文艺作品,生活方式深受清新风格影响的一批年轻人,也叫“小清新”。无论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还是个人憧憬的美好意境,小清新都是秉承淡雅、自然、朴实、超脱、静谧的特点而存在着的。小清新,似乎已经渐渐成为了青春与活力的代名词。
中文名
小清新
外文名
Small fresh
拼 音
xiǎo qīng xīn
2. “文”字的拼音怎么写
文的拼音和解释
[wén ]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 刺画花纹:~身。
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 温和:~火。~静。~雅。
3. 有趣的故事拼音怎么写
有趣的故事拼音:yǒu qù de gù shì
一、有趣
【词语】: 有趣
【拼音】: yǒuqù
【解释】: (~儿)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的故事|这孩子活泼~。
二、的
[de]
1.定于与后面的名词是修饰关系:美丽~风光|宏伟~建筑。
2.定语与后边的名词是所属关系,旧时也写作“底”:我~书|社会~性质。②用在词或词组后,组成“的”字结构,表示人或事物:吃~|穿~|红~|卖菜~。③用字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跟“是”相应:他是刚从北京来~。
[dì] 箭靶的中心:中~|有~放矢。[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境地:~明确
[dí] 真实,实在:~当|~确。
[dī] (外)“的士”(出租车)的省称:打~|~哥(称男性出租车司机)。
三、故事
【词语】: 故事
【拼音】: gùshì
【解释】: 1(1)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红军长征的~|民间~。(2)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性。
4. 文艺稿怎么写
文艺稿就是刊登在报纸副刊上的文艺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等.
副刊最初出现于1833年由外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这是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个近代报刊.这份报纸发表过一组五言诗《兰墩十咏》(按:“兰墩”即伦敦),注明为“汉士住大英国京都兰墩所写”,这大概是发表在报纸上的最早的汉文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
海遥西北极 有国号英仑
地冷宜亲火 楼高可摘星
意诚尊礼拜 心好尚持经
独恨佛啷嘶 干戈不暂停
1861年,字林洋行在上海出版《上海新报》,这是上海第一家汉文报纸,其后期有时也登些诗歌之类的文艺作品,如1870年曾登过一些惩恶劝善的歌词,如《劝戒鸦片歌》以及竹枝词之类,但不多。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这是我国最早的商业化报纸,公开宣称以谋利为目的。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该报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刊登诗词等文学作品,以联系当时社会上有影响的“文人韵士”。《申报》第一号所刊《申报馆条例》第一条为报纸定价,第二条即是“如有骚人韵士有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记事之类,概不取值”。原来以前要在报上发表文艺作品,不但没有稿费,还要像登广告一样,作者要付一定的钱,《申报》申明不收费,这对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自然是个很大的鼓舞,所以征文启事一出,诗词稿件源源而来,报纸登不下,申报馆便增出《瀛寰琐记》、《四溟锁记》等刊(月出一册,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报纸销数也因此增加不少。上引《申报》条例,可说是目前所见汉文报刊上最早的征求文艺性稿件的启事。
《申报》先例既开,各报纷纷仿效,于是,文艺作品渐渐成为报纸一项必备的内容。但这时尚无固定地盘,一般都和新闻稿夹杂在一起。渐渐地,除了诗词之外,有的报纸还发表一些小说,如由容闳发起于1874年在上海创办的《汇报》就有小说连载。这表明报纸的文艺稿开始由单纯的诗词作品向综合性方面发展了。
1883年创办的《字林沪报》对推动副刊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字林沪报》创办时,《申报》已有十年历史,它实力雄厚,业务经验丰富,《字林沪报》在新闻和广告方面很难与之竞争,这就促使它在刊登文艺稿方面寻找出路。他们一方面继续发表诗词,保持和一批旧式文人的联络,并在体例上突破《申报》以竹枝词为主的做法,品种比较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致力于争取中下层读者,采用为一般群众所爱看的文艺体裁,创刊初期发表的小说《野叟曝言》(清夏敬渠作,一百五十四回,叙述主人公文素臣由充军到拜相的曲折经历)是一重要尝试,可说是开汉文报纸连载小说之先河(英文报《香港纪录报》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曾译载《三国演义》),所引起的广泛兴趣,尤为他报所不及。1897年5月2日,《字林沪报》开始连载王韬的《老饕赘言》,王韬自己介绍:“凡景物之新奇,鬼狐之变幻,篇章之清丽,儿女之情怀,以及可惊可乐可歌可泣之事,亦无不详载其中。”这篇连载属于随笔体裁,凝练隽永,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确是适于副刊登载的好材料。以前报纸发表诗词都没有固定地位,《字林沪报》刊登《野叟曝言》和《老饕赘言》时却固定放在最后一版,这就是所谓“报屁股”的由来。这时虽然还没有脱开报纸正张,但已是与正张明显不同的独立单页,这说明副刊的诞生已经临近。六个多月之后,1897年11月24日,被认为我国第一个报纸副刊的《消闲报》终于出世了。该报有两版,内容有诗词、掌故、笔记、传记、谐文等,并杂载一些新闻材料,是一个综合性副刊,由高太痴主编,随《字林沪报》分送,不取分文。当时尚无“副刊”这个名称,称作“附章”,后来又称“附张”,但并非今天所说的“副刊”的意思,因为当时凡独立于正张之外的单页,不管什么内容,都叫“附张”。1900年,《字林沪报》卖给了日本的东亚同文会,报名改为《同文沪报》,副刊《消闲报》也随之改名为《同文消闲报》,1901年复改原名,1903年再改名为《消闲录》。
5. 思想的拼音怎么写
是:思想 [ sī xiǎng ]
释义:
1、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2、念头;想法。
引证: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九歌》:“思想你,好凄凉!”
思想的近义词:思维 [ sī wéi ]
也作思惟。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以语言为物质外壳,只有借助于语言工具才能进行。基本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扩展资料
思想的反义词:
一、行动 [ xíng dòng ]
行走;走动。
引证: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引言》:“言语被观众听到,行动被观众看见。”
二、口头[ kǒu tóu ]
用说话方式表达出来的(区别于“书面”)。
引证:赵树理 《写作前后》:“人民大众所享受的传统文艺作品,大部分是通过戏剧和曲艺艺人口头的传播才领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