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声调怎么写
一:拼音声调包含四个:
一声平(—)
二声扬(/)
三声拐弯(∨)
四声降(\)
二、标省调规则:
1、按a、o、e、i、u、ü出现的先后顺序,声调标在先出现的声母上,如:ao,声调标在a上;ei 声调标在e上,ie声调也标在e上.
2、声调标在i上时,应将i的点去掉在标声调.
3、ü字母在见到j q x y时应去掉两点再标声调.
4、在i u放一起时,如ui、iu声调永远标在后,如liu(刘)声调标在u上,kui (魁)声调标在i上.
扩展资料
拼音声调,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2. 正有拼音,怎么写
“正有”的拼音是:zhèng yǒu
正
读音:[zhèng][zhēng]
部首:止
五笔:GHD
释义:[zhèng]:1.不偏斜,与“歪”相对。 2.合于法则的。3.合于道理的。4.恰好。5.表示动作在进行中。6.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7.纯,不杂。8.改去偏差或错误。9.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10.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11.大于零的,与“负”相对。12.姓。[ zhēng ]〔~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
有
读音:[yǒu][yòu]
部首:月
五笔:DEF
释义:[yǒu]:1.存在。 2.表示所属。 3.表示发生、出现。4.表示估量或比较。5.表示大、多。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7.无定指,与“某”相近。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 yòu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3. 需要拼音怎么写
需要拼音:xūyào
英文:demand
词性:动词,名词
褒贬:中性词
解释:应该有;必须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
扩展资料:
甲骨文的“需”本没有雨字头,字形是人身上往下滴水。这个人身上湿漉漉的,可能是淋了雨,也有可能是刚沐浴完回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即今所用濡沥字。”马叙伦、李镜池等学者都认为需是“濡”的本字,意为濡湿。
徐中舒指出,“儒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甲骨文中作需字,即原始的儒字”“整个字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认为这是古代儒士主持礼仪前浴身斋戒,体现出儒者的神职特征。其实儒字从需是取由本义“沾湿”而引申出来的“柔软”义,故需字不是“儒之初文”。儒字从人从需,表示柔顺软弱之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需要
百度百科-需
4. 是什么意思,的拼音怎么写,怎么读
是shì
1.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2. 表示存在:满身~汗。
3.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
4.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
5.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
6.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
7.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
8.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
9.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
10.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
11.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
12.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
13. 姓。
的
dí
真实,实在:~确。~当(dàng )。~情。~真。~证。
dì
箭靶的中心:中(zhòng )~。有~放矢。众矢之~。目~(要达到的目标、境地)。
de
1. 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37626165:美丽~。
2. 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唱歌~。
3. 表示所属的关系的词:他~衣服。
4.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这句话是很对~。
5. 副词尾,同“地2”。
5. 物质的拼音怎么写
物质的拼音:wù zhì
物wù,声母是w,韵母是ù,声调是四声。
质zhì,声母是zh,韵母是ì,声调是四声。
释义:
1、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特指金钱、生活资料。
引证: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假如为了贪图物质享受,我早就去做姨太太少奶奶,也就不这样颠沛流离了。可是,那叫什么生活!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笔顺:
扩展资料
近义词:物资
物资[ wù zī ]
释义:
1、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物资交流;物资丰富;战略物资。
2、物的形体。
引证:
1、秦牧 《长河浪花集·湘阴热浪记》:“清晨六点钟,县城商店就开门营业了,市场繁荣,物资充裕。”
2、柳青 《铜墙铁壁》第九章:“从扫射和轰炸的响声判断,向黄河边转移的人群和物资,变成了他们新的肆虐目标。”
6. 中国拼音怎么来的 是古时就存在的还是近代才有的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
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
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
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 缓,胡管切。
(《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语言包括三个部分:音、形、义,三者不可分。就中国而言,训诂学开始早,语音研究较晚。
但是,对语言学习来说,音是迫切的需要。汉字当中形声字比例很高,这也提出了对音的研究的要求。
自然,后来读音发生了变化,所以会出现仅据声符读音的“秀才认半边字”的现象。 中国古代标音方式的演变 《说文》的标音方式是:譬况、直音和读若。
其实质是声音类似,用同音的语词或同音字来注明音读。同时辅以一些其它办法,如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等来描摹一个字的读音。
南北朝开始出现的对汉字读音的研究,跟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梵文是拼音文字,因此一些学者从梵文与汉文的比较中受到启发,创造出了反切这种注音方式,来标注汉字。
反切,就是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切出需注音的那个字的读音,被切字与反切上字同声,与下字同韵和调。在不同类型文字的比较中,发现了汉字自身语音的特点,即汉字读音同时具有声、韵、调三个要素,所谓“音、韵分出”,而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字音、母音混。
陆法言的《切韵》第一个从语音角度对汉字进行了研究,但该书失传了。相对于《切韵》,宋代陈彭年等作的《广韵》是以国家名义颁行的韵书。
它保留了《切韵》的大部分材料,从本质上讲,它也是属于《切韵》系统。也正因此,也就出现了问题,即《广韵》过于尊信《切韵》,而全然不顾已经发展了的语音,因此同实际脱了节。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当时诗人作诗用错韵的情况,这就是他们株守韵书的结果。直到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才真正董理当代的语音情况,它以当代的北方话为准,反应了入派三声后的汉语语音面貌,是现代普通话语音的源头。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带来了拼音文字。同南北朝时期一样,文化交流给中国的语音学带来了新内容。
利马窦第一个用拉丁语拼写汉字。至清代,从顾炎武到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学者返而推求上古音系,成绩巨大,但是学术研究基本上与实际生活关系不大。
段玉裁虽然提出了之、脂、支三分的创见,但无法说明上古时这三个韵部的音值具体有哪些差异。瑞典人高本汉所以被誉为著名的汉学家,就在于他在清代学者研究基础上,采用了国际音标来研究汉语语音。
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建立与此关系很大。 近代以来汉字标音方式的出现 1605年利马窦出版了《西字奇迹》,第一次用拉丁语拼写汉字。
此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有多种汉语拼音方案。 威妥玛。
早在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英国外交官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在华任职期间就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这种标音方式称为威妥玛式,但影响不大。威氏在华期间曾编写了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归国后成为剑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
注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是中国第一套公定为汉字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用的拼音字母。
字母共计39个,后增为40个。有浊音声母、入声调类,分尖团,后以北京音位标准,**广浊声母,方言注音用。
1930年国民党政府改其名为注音符号。1958年后在大陆为《汉语拼音方案》代替,台湾地区仍然使用。
这套方案用类似汉字的符号进行标音,章太炎对此起了很大作用。 国语罗马字。
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发表了《国语罗马字拼音发式》,这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重要方案之一,1928年由国民党政府大学院公布。该方案特点是用字母变化表示声调。
如:iou(幽),you(由),yow(右)。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 解放后,国家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非常重视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
1955年8月,文政会收到655个方案,包括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罗马字母以及汉字等多种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