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繁体字:琪,吴,子,与,凝怎么写
琪、吴、子、与、凝。这五字只有“与”是简化字。另四字未简化,无繁体。
资料来源 :《汉语大字典2》八部11画
提示:繁体字名称的出现,是在汉字简化之后,在此之前无繁体一说。汉字的简化,只是把使用频率高的、常用字里笔画过多的、书写繁琐的汉字做了简化,并非对全部汉字都做了简化。
2. 封尘凝心的繁体字怎么写
封尘凝心的繁体字 延伸: 1、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
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国共内战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字。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汉字文化圈诸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2013年6月5日中国**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表为准。
2、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在前代已有的俗字、古字、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整理改进的,而且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至另一字,具体有三类情况: 一是用已经存在的简单的字代替复杂的字,如「后」(皇后、皇天后土)代替「后」(后面)、「斗」(dǒu,斗笠、斗篷、北斗七星)代替「鬦」(dòu,鬦争)、「里」(如:故里、公里、里程碑)代替「里」(如:里面)。 二是用一个新的简化字代替两个或多个字,如「暦」(日暦)和「歴」(歴史)合并为「历」。
三是部分合并,即将某字部分意义加载到另一个笔画简单的字上,该字其他意义仍然保留的,如: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狼藉等的藉仍用“藉”;瞭读liǎo(瞭解)时,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乾坤、乾隆的“乾”读qián(前),不简化为“干”;宫商角徵羽的“徵”读zhǐ(止),不简化为“征”。 这4种方法有时将字源和意义不相关、甚至读音也不同、历史上从未或很少通用的字进行合并,这样一来就容易误读,例如:唐德宗李适的「适」(kuò)就很可能被误读为shì,中药白术的「术」(zhú)就很可能被误读为shù,「叶韵」的「叶」(xié)就很可能被误读为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