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念的篆书怎么写
1)【念】字篆书的几种写法
【念】字方正小篆体的写法
【念】字汉鼎繁印篆的写法
【念】字金文大篆体的写法
【念】字迷你繁方篆的写法
【念】字经典繁角篆的写法
【念】字中国龙金石篆的写法
2)篆书特点
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2. 甲骨文的“且怎么写
甲骨文由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字记载的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 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
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为与“汉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义。(与《说文》不同,本网站把字形成渊源分为象形、象声、象事。
这*分类要素的进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见;静态]、象声[目不可见;耳闻]、象事[可见;动态]、象意[不可见;思考]。
是后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等词类的渊源)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除极少数属於纪事外,大部分是属於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於是合称为「甲骨文」,也称为「卜辞」或「贞卜文字」。 。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十五万片以上。
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一部份是完整的。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 约有四千五百个左右。
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约有九百 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 此外,不能确认的 约三千五百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名字。
甲骨文的内容是什麽呢?甲骨文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相对地定型。并且书写得熟练,很成熟的文字了。
它的文辞的内容除了关於占卜某时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杀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猎和年成的丰欠以外,还有占卜天气风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里被发现的,当时,无意中让它们重见天日的农夫们,把这些为数不少的骨头当作药材,卖给药铺。
清末时,一些骨片传到刘鹗手中,刘鹗立刻发现到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年代更早。后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学者也开始著手研究这些文字,并进一步确定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於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 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於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
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风格衍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
3. 什么是生僻字
生僻字又称冷僻字,指不常见的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
自从有汉字以来,汉字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约为3500至4500字,因为其中有些符号,现在也不能确定是不是文字,或者那个时代的生僻字,给今天甲骨文字数的统计制造了大麻烦。
历史自从有汉字以来,汉字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约为3500至4500字,因为其中有些符号,现在也不能确定是不是文字,或者那个时代的生僻字,给今天甲骨文字数的统计制造了大麻烦。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生僻字,有 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
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 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35字了。
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 49964个。
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
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不过此书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2用途起名生僻字现在有很多人为“名”所累、受“名”所困。
不是因为他们很有名,只是因为他们的生僻字名字很多人不认识,不知道怎么念、不知道怎么写,如果用电脑,更不知道怎么输入。这都是生僻字捣的乱。
名字用生僻字,实在不能拿重名作借口,这跟你的个性也没关系。名字用生僻字,身份证领不到、存款存不了、各种手续不好办。
所以确实应该限制用生僻字起名。以后起名,只能用最新版《新华字典》里找得到的字,否则不给上户口。
用生僻字起名,和保护汉字、保护传统文化,基本上没什么关系。限制用生僻字起名,也不是你限制起名的自由,剥夺你起一个想起的名字的权力。
这完全是为了你自己方便,也为了别人方便。你不想到那里都成为一个“麻烦”吧。
生僻字没有一个标准,不能拿《新华字典》框定。因为字典里也有很多大学中文专业毕业也不认识的字,也有不少电脑里拼不出来的“麻烦”。
因为汉字数量太大。跟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一样,字典里的字词,绝大部分都是不常用的。
以目前公认的《汉语大字典》为样本,它共收单字五万多。但是,实际通用的汉字并不很多。
据统计,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 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
《**选集》四卷,总字数为660273个,使用不同的单字只有2981 个。人名用字也符合这个规律。
1988年国家语委语用所汉字室与二炮二所合作,对14省市的人口普查资料抽样选取了57万条姓名,统计结果表明:57 万条姓名的人名用字仅为4141字。而其中的1505字就覆盖了57万条姓名的99%,剩下的2600多字仅为1%的人所使用;而在2600字中超出《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6763字)的仅有500多字,使用人口不足0.1%。
因此,用生僻字起名只是极少数人。为极少数人使用生僻字的需要去无限增大字库,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绝大多数人才是不公平。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