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篆书的书字怎么写
如下图: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扩展资料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篆书
2. 小篆的书字怎么写
小篆“书”的写法是
小篆简介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代表书家
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宋代:徐铉、释梦英;元代:赵孟頫、吾丘衍;明代:吴叡、李东阳、赵宧光;清代:王澍、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
代表作品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峰山时刻立的第一块石刻。《泰山刻石》,是在此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刻立。
《琅琊刻石》(山东胶南)、《芝罘刻石》,是秦始皇二十九年于芝罘山(山东烟台市西北)刻立。
《碣石颂》,是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西北)所立。
《会稽刻石》,是始皇三十六年(前210年)第五次巡行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所刻。这些刻石都是标准的小篆书体,相传为丞相李斯所写。
3. 青篆书怎么写
“青”篆书写法:基本释义:1.黑色:~布。
~线。2.绿色(多用于植物)或蓝色(用于天空):~草。
~天。3.青草或没成熟的庄稼:踏~。
看~。4.青年:老中~。
5.青海的简称。相关组词青蛙 青年 青菜 踏青 青草 丹青 青山 沥青扩展资料相关组词的解释及造句一、青瓷 造句:青瓷青绿莹润的釉色,如同薄雾缠绕的青峰、宁静清澈的湖水一样,给人以满目青翠的润透清新之感,体现了人们对美丽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解释:不绘画而涂上淡青色釉的瓷器。 二、天青 造句:基于在一定温度和硫酸介质中,痕量甲醛对溴酸钾氧化天青A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建立了测定痕量甲醛的新的催化光度法。
解释:深黑而微红的颜色。 三、知青 造句:“寻根”过后,知青作家作出了新的选择,调整了自己的叙事策略,知青写作很快由分化而汇入多元化文学发展潮流之中。
解释:知识青年。 四、返青 造句:叶面积比率的生物学特征最为明显,冬小麦返青到拔节期间的叶面积比率最大,拔节之后,叶面积比率逐渐下降,在冬小麦乳熟期前后达到最小。
解释:指某些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转为绿色并恢复生长。 五、踏青 造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解释: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叫踏青(青:青草)。
4. 萧瑀靓篆书怎么写
这次是从篆书开始,陶老边说边用手指点,这点该长那点该短,说到兴处,陶老拽过画毯,铺开宣纸,拿起毛笔,饱蘸浓墨,边讲讲演示。陶老说:学书法,首先得把字的结体弄明白,吃透其意境。汉字的笔划有多有少,在组成汉字横、竖、撇、捺、折、钩、提中寻找其各自的位置,合理安排,使人想看、耐看,看起来舒服,经得住推敲。比如这个“无”字,左右对称,上下均衡,笔画不多不少既好写又好看,但汉字并不都是这样,笔画多的就要照顾左右,合理等分,均匀布局。二、寻找最美点
汉字只所以美,只所以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说话,就在于它一是美在形二是美在意,每个字每一点画都有它最美的位置,就像打仗一样,要反复的琢磨,精心的布阵,深思熟虑,才能下笔入神。大书法家只所以称之为“大家”,是其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的,每一笔画都不随意,更不是凑和。留白也好,游丝也好,真正做到密不透风、疏可跑马,那是日积月累的功力,更是经验的总结。所以,在临贴时一要有心,二要入神,三要得法,四要融会。只有把古人的东西学好了再融入自己的东西,才能不断的创新,创新就是继承,继承不是一成不变。陶老说:“从创作作品的开始,就要腹中有稿,在作品完成时,就要不断的反复琢磨,落款应在何处,钤印应在何处,章法如何统一,不要急于求成,甚至你把半成的作品挂起来,闭上一只眼,站上半小时,反反复复寻找一个字的每一点画是不是在最美的点上,整篇作品最美的地方是不是在一个点上”。“一个人的眼光也好,大众的眼光也好,最美的地方却是统一的,也是人心所向的”!
中国书法、中国画,只所以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关键在于她的神韵。无论形似或是神似,都是在运笔之前做到手到笔到、胸有腹稿。我在创作时常常是随意的,即兴的发挥,有时甚至是一边看帖一边写,这样写出的一幅作品,单字看还可以,但整幅作品却失去了色彩,没了连贯,使得作品挂起看时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是胸无稿,气则断。陶老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在创作时先不要急于动笔,要反复琢磨每个字的笔画、布局。书法“大家”在创作时往往不需要瞻前顾后,看似随手拈来,其实是多年经验的总结,所以,在创作时作品也是平时功力的再现。看似简单的一点一捺,倾注的是汗水结晶。只有做到日常积累,方能用笔如神。只有做到胸有腹稿,才能气运全篇,耐人寻味。
临走,陶老说:《新华大字典》这本书不错,这本大字典不但介绍了汉字的结构、笔画、还详细说明了这个字的来源,建议我买一本,多分析、研究汉字的历史背境和演变。
临走,陶老又搬出箱子,在满箱子的笔中,左挑右选,拿起一支看似不起眼的笔说“这支是做笔世家的师傅送我的,你拿去用吧!”“这支是做笔厂家送给我的,你拿去用吧”“这支写大字用的,但同样可写小字,大笔可以写小字,小字不可写大字”。拣来拣去的三支笔送给我,我傻傻的站着竟不知说什么好,只一个劲的点头说谢谢,谢谢!
窗外小雪丝在飘,室内温度高气氛好。突然才发现,快二个多小时了,穿着的羽绒服还没脱。
不舍中下楼,脑海中永远回旋着陶老反复问的“还需要些什么”?
5. 小篆作品该注意哪些
掌握篆书的结构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
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字,现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每个字都各自构造,各有形态。
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前人关于书法结体布白的论述,结合篆字构造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可将篆书分为几种结构类型来阐述。
供初学者参酌,在联系中准确把握。 一 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独体结构一般分直势和曲势两种。
直势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直势 曲势 二 向背接构 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
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指内抱,谓之“相向”;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谓之“相背”。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而视同。
相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相向 相背 三 相让结构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
这就要求对字作出相对的提升左侧或提升右侧的安排,彼此相让,以达到和谐统一。相左相右四附丽结构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
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五 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六 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七 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
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得当,连接紧密。排叠 八 包裹结构 包裹结构都有围包着的体势。
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阔,要围中有缺,有舒展秀劲之气;下包上、左包右和四包围的字宜收,使外围而不死,有静穆之感;使内布置爽然,内外有呼应之势。上包下右包左下包上左包右 四包围 “字之间架,如人之骨相,务使长短相称,骨肉调匀,左右整齐,前后舒泰”。
(陆维钊《书法述要》)篆字结构千变万化,必须善于随形布置、随体附形,丝毫马虎不得,布置得当,才能使字字生动有趣,整篇血脉贯通。 根据一本字帖去阐释篆书的技法,所列字例因其字数的有限(其中笔顺特点、包裹结构个别字例是笔者加上去的),不一定很有针对性,难免存在附会之弊。
初学者可择其技法要领反复临摹,做到精熟后,再从王福庵的其他作品中去体会运用,汲取真髓,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