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沙话、湘潭话、株洲话之间的区别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
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洲等大中城市中。 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
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邵阳、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东安、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
此外,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等 4县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
分区由于社会、历史、地理以及政制变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语南、北、西三面长期以来处于官话方言包围之中,东部又受客、赣系方言的影响,以致语音系统不断产生变化,逐渐形成了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种明显有别却又并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从地理上看,新、老湘语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北片湘语和南片湘语,这就是湘语的两个方言片。
新湘语和老湘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南片老湘语比较保守,古全浊声母字一般仍多念浊声母;北片新湘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而有逐渐靠拢官话的趋势,语音上突出的表现是由繁到简,古全浊声母字一般都已念为清声母字了。
北片新湘语主要通行于湘北、湘中一带,如长沙、株洲、益阳等;南片老湘语广泛通行于湖南中部、沅水东南、湘水以西和资水流域, 如湘乡、双峰、邵阳、武冈等。 长沙话像郊区话,湘潭话就是乡村语,,株洲话是城市人说的话. 株洲话字正腔圆,浑厚有力,比较适合城里人,在用株洲话读书的时候 不会出现像长沙话一样出现土音. 长沙话跟湘潭话差别最大,株洲话介于两者之间,但又有自己的特色. 现代长沙话属于湘方言新湘语系,取代了旧湘语双峰音. 现代株洲话,由于接近长沙等地理原因,受长沙语言影响而发展形成的一种与长沙话出现小量发音差别的新湘语. 在外人看来,听不出长沙话与株洲话的区别,因为构词法,语法,发音规则等 95%相似. 长沙话与株洲话最大的差别是语音,长沙话偏唇齿音,株洲话比较内敛,为口腔内音. 长沙话语调油滑一些,湘潭话带点乡土气息,株洲话比较浑厚和城市化,摈弃了旧湘语中留下的词汇 创造了独特的构词法与新的方言音法. 但是由于株洲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渐渐发展成了两派株洲话. 一派是以东区为代表的正统株洲话 一派是以河西为代表的语音扭曲后的株洲话 例如: "热" 长沙话读:"月" 入声 株洲话读:"月" 入声 但是株洲话河西音读成:"页" 入声 旧株洲话分为很多种类,因为历史或多的消移,在这里就不做论述 新株洲话,发源与新长沙话,经过人类大脑语言系统的改善而形成. 由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很多长沙人株洲人在使用词语的时候,开始不用古音或者固有词的读法而是选择普通话字的方言音来读. 总的来说,长沙话株洲话可以归为一类,湘潭话有待研究. 长沙话与株洲话的共同点: 除轻声外,共有六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6个声调。
例如:朱、渠、主、注、住、菊六个字在长株方言中发音相同,而音调则分别对应着上述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六个声调。 长株话中声母有23个,韵母有41个,都多于普通话(普通话中分别为22个和39个)。
第二,长株话没有北方话中普遍存在的儿化音。 第三,长株话保留了入声,这是古汉语的一个明显特色之一。
而入声在北方话里已基本上消失。例:以下每一对汉字,在普通话里发音和音调是相同的,而在长沙方言中音调是不同的。
“衣”和“一”, “巴”和“八”,“妻”和“七”,“乌”和“屋”,“蔬”和“叔”。在长株话中,以上每对汉字中的第二个都发入声。
第四,古代汉语中的浊音现在在长株话中仍发不送气的清音。下列每组字发音上完全一样,而只是在声调上有区别: 牌—败 同—洞 葵—贵桥—轿 瓷—自 床—状. 在虚词系统、语序、句式等方面,长沙话与株洲话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下面是几组和普通话对比的例子:(相同) 1. .普通话:我走了以后才听人说的。 长株话:我是去哒以后才听港的。
2. .普通话:小王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长株话:小王困哒一觉舒服的。
3. .普通话:这事儿可真讨厌。 长株话:咯只路情就有蛮讨嫌啦。
长沙方言与株洲方言中表示一个事物性质和状态的副词十分丰富和发达且几乎一致,而且其中一些只能严格用于某个特定的形容词前,非常复杂。例如对黑颜色的形容,在长株方言中可以用“(mia4)黑的”,其中“(mia4)”就是只能严格用于形容“黑”的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