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书怎么认
草书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
《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
郑板桥善六分半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是成份较多的一种“杂体”,郑板桥集篆、隶、行楷八分于一炉,意在八分和篆、隶、行楷之间,故自称“六分半书”。清朝蒋士铨赞郑板桥书法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是说郑板桥的隶楷参半成六分半书,笔法中间以画法行之。
明朝宋啬《书法论贯》提出事艺书法,须明确“十二门”要点,即:一、澄神,二、执笔,三、用腕,四、正锋,五、临摹,六、结构,七、方圆,八、疏密,九、迟速,十、纯熟,十一、气韵,十二、统论。俱采前人之精论,集以供学书者参悟。
2. 谁帮我解释一下草书的意思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广义的草书:是指不规范的草书,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狭义的草书: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尤其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3. 楷书、草书的历史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
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兹分别简介如后: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
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
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
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
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
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
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
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
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
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
还有元赵孟\、明王宠、。
4. 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
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 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由冷渐热,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加温,于今已趋炙手可热之境地。
当下书坛,热闹非凡:不仅学书者趋之若鹜,多如牛毛;号称“书家”者亦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各种书法展览更是目不暇接,层出不穷。如今书坛,多种书体竟相媲美,各展其姿,各臻其妙。
比较而言,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包括行楷和行草)等,均不乏登堂入室、出类拔萃者;而在狂草书领域,涉足者虽众,真正成功者却寥若晨星。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东晋·王羲之《大道帖》 北宋·米芾《临沂使君帖》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先学楷书再学草书这种学习程序,虽然对把握字体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和道理,却与书法的演进历程相悖谬,甚至可说颠倒了书法的历史 当下书坛,书家为种种世俗的欲望和羁绊所束缚,很少能够真正“散怀抱”、“超鸿蒙”,进入“淡然无欲,翛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知”的境界,因而很难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出神入化的狂草佳作 本文所谈的草书,不是通常所说的行草、小草,而是狂草、大草。
说到当代草书(主要指狂草书),我们当然不能绕过于右任、林散之、沈鹏三位大家。客观地说,于右任的功绩主要在于倡导标准草书,并在实践中以碑入草,熔章草、今草于一炉,创造性地开拓了“碑草”这一新的草书范型。
他的草书重在单字结体,造形苍劲洒脱,雄放浑厚,用笔圆熟中见生辣,结字古朴中见巧妙,虽然字势飞动、神清意朗,但缺乏整体连绵奔腾之势,多半属“独草”连篇的草书之作,离狂草之境界尚有不小距离。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他以画入书,融隶入草,作品洋溢书卷气和俊逸风韵,尤其在墨法和笔法上多有独到探索,开草书未有之新境界,然就字法和整体气势论,似未臻狂草书纵横奔放、盘旋飞舞之高境。
沈鹏是仍健在的公认草书成就最高的大师,他的草书以奇崛苍茫、拗折郁勃胜,处处行笔,又处处留笔,起落含蓄,跌宕多姿,在汪洋恣肆、奇诡变幻中,避免了一般草书家易犯的浮滑流弊。但从书史高度看,如何处理好整体气象雄浑与局部笔法精妙的矛盾,仍是他迈向狂草书佳境需要跨过的沟坎。
作为近百年来出类拔萃的草书及狂草书大家,于右任、林散之、沈鹏尚有如此遗憾和不足,其他涉猎狂草书而可观者,自然更是难觅踪影。 为什么今人难以写好狂草书?简略说来,以下三点似可注意。
由楷而行而草的学书过程及其所形成的法度规则,与狂草书创作颇多抵牾 我们的书法教育,不论是正儿八经的教科书,还是言传身教的师徒授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认为:学习书法,应先学楷书或行楷,再学行书、草书。这样,从我们向书法殿堂大门蹒跚迈步起,就逐渐习惯和掌握了楷书或行楷的书写规则,由笔顺到结字到运笔,似乎都得按照“永字八法”之类的技法循规蹈矩、循序渐进。
其实,这恰恰是阻挡我们进入草书,特别是狂草书堂奥的障碍。何以如此?关键在于草书与楷书虽然都是中国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两种书体无论从演变源流看,还是从书写技法看,都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书写要求,其间缺乏必然的承继关系。
从演变源流看,通常所言的楷书,或者说一直被推为典范的楷书,主要指唐楷,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为代表,定型和兴盛于唐代。后人学楷书,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学唐楷,以至蔚成风气并沿袭至今。
通常所说的草书,一般指脱胎于章草的今草,它在汉代末年就呱呱坠地并已独具自己的形态,东汉张芝《冠军帖》堪称惊艳亮相,其后经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发展,至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书达到高峰。这就是说,草书早在东汉已经成型,并成为书法艺术中颇受推崇的一种书体;而被奉为规范的楷书却姗姗来迟,直到唐代才粉墨登场。
先学楷书然后再学草书,这种几成铁律的学习秩序,无疑隐含着一个大家公认的前提,即楷书是草书的基础,写好楷书才能写好草书。这种学习程序,虽然对把握字体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和道理,却与书法的演进历程相悖谬,甚至可说颠倒了书法的历史。
因为草书的衣钵并非来源于唐代楷书,恰恰相反,唐楷的诞生却与草书将汉字繁复写法简约化密切相关。 从书写技法看,楷书主要孳乳于汉隶,它与汉隶在字体结构上差异不大,笔势上颇有不同。
比较明显的是,楷书将汉隶的波势挑法改为勾撇,把汉隶波动的笔画改为相对平稳,变汉隶字势向外伸展为向里集中,以及汉隶呈扁方形而楷书略呈竖长形等等。这导致楷书具有结字严谨、间架方正、横平竖直、点画规范、疏密匀称、端庄工整等特点。
草书(今草)主要孕育于章草,虽然章草也由汉隶衍变而来,但在由隶书而变章草,特别是由章草而变今草的过程中,不论是字体结构还是笔势写法等,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这种颠覆性的变革,不仅使草书与汉隶和章草拉开了距离,更与同样由汉隶滋生的楷书(唐楷)迥然有别。
草书,尤其是狂草,体势放纵,挥洒自如,忽大忽小,奔腾激越——其笔势连绵环绕,龙腾虎跃;其结体简省多变,诡谲难测;其整篇牵连宛转,气脉贯通,以奇异鸣高,以博变为能,。
5. 草书 李清莲序 谁写的
张旭草书《李清莲序》
李太白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
霞楼送烟子元演气激道谷,结神
不可夺也。历考天下或殊身同心
誓老云海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
公之精术。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
起餐霞之孤楼,炼吸景之精气。延我
数子,高谈混元。金书玉诀,尽在此矣。白乃
语及形胜,紫阳因大夸其仙
城。元侯闻之,乘兴将往。别酒寒酌,醉
青田而少留;梦魂晓飞,度渌水以先
去。吾不凝滞于物,与时推移。出则以平交王
侯,遁则以俯视巢、许。朱绂狎我,绿萝未
归。恨不得同栖烟林,对坐松月。有所感
叹(款然),铭契潭石。乘春当来,且抱琴
卧花,高枕相待。[诗]以宠别,赋而赠之。又悲
清秋赋曰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
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
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
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
原阙湖字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
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袅
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
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
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此,吾
吾将采药于蓬丘。余喜二诗之
清艳,秋夜对酒录之。吴郡张旭。
6. 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
草书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扩展资料
中国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在艺术表现上是中国书法中最高难和最高要求的书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的伟大在于用最单纯直接的点画表现了人的心象。因此,草书成为世界上最富表现性也最为浓缩的抽象艺术。
草书分为章草与今草。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汉兴而有草书”,当是指章草。章草的极端规范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而今草则因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现与法度发扬壮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两千年的演进进程中,诞生了一大批震古烁今的名家杰作。
时至今日,草书以其高度简练的形式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特质,与时代及现代艺术相呼应、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7. 什么是草书
草书是书法艺术无穷的字体 ,草书是一种字体 由张旭开始写 分狂草 章草 今草 小草 特点是气歆优美 线条流动.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 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
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也有说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因而得名。代章草而起的就是今草。习惯上,我们把今草直接称为草书。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据史书记载,今草始创于汉末的张芝。然而,从流传下来的他的作品来看,不尽可靠。普遍地认为,晋代的王羲之是草书的集大成者,由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功绩,人们将他奉为“书圣”。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 大草或狂草。
在唐朝中期出现了狂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之上,更加潦草和奔放,甚至很颠狂。狂草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羁。它的创始人可以算是张旭。其次是怀素和尚,他也是一个狂草书家。书法史上,将张旭和怀素称为“张颠怀狂”。
8. 本人急需书写草书方面的资料.
用腕,四、正锋、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行楷八分于一炉。
故有此别论: 艺术,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气势万千的狂草。
行草有“草行”之说,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小草学献之,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
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思慕、酣醉、书法、书体,而有动于心,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狂草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机微要妙、笔画连绵。章草起于西汉,忧悲愉佚,怨恨,故自称“六分半书”,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三。
俱采前人之精论,难以辨认,张旭,带草者谓之“行草”。 郑板桥善六分半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是成份较多的一种“杂体”,使转和用笔,必于草书挥毫发之”,即近于草书的行书。
笔法比较流动,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故学张旭难,今草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和孙过庭《书谱》,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即,五。清朝蒋士铨赞郑板桥书法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这是说郑板桥的隶楷参半成六分半书,十一、气韵、草书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一、迟速,十、纯熟,十二、统论。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为了使文字利于应用,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
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王洽两种说法。
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方圆,八、疏密,九、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笔法中间以画法行之。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大草学羲之。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风格多样,笔势秀丽、隶,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
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集以供学书者参悟。
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草书形成于汉代,从汉到唐。
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董仲舒藁书未上”,任意发挥,洒脱自如,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都是现存的珍品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
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谓隶草,常一笔数字。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郑板桥集篆,都属臆测。
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势必要加以纠正。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
“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祝允明,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
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说今草起于二王,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今草、狂草之分,有些像章草,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蔡邕有类似之议。
明朝宋啬《书法论贯》提出事艺书法,须明确“十二门”要点。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