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为人的本性半善半恶,这是什么家的观点
南无阿弥陀佛
你好仁者,千万别听一些人胡说八道,要古代圣贤所说。人之初,性本善。
===========================
净空法师---“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
《三字经》上头一句话讲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性德,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讲圆满,它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这是个形容词,是个赞叹的词,是第一义,就是它是绝对的,它没有相对的。善恶的善是第二义,善对面是恶,那是相对的,不是本善的意思。
它是圆满的,没有欠缺的,通常佛给我们讲得比较具体,有四种圆满。第一种是智慧圆满。所以智慧是自性里头的,不是外头来的,外面来的叫知识,你求得知识。智能不能从外面求,智能比知识高得太多,叫明心见性,见性的时候智慧就出来,智慧圆满,你本来就是圆满的。
第二种是德行圆满。所有一切道德都是自性里本有的,我们中国人说得好,说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自性里的性德。随顺性德就是正,违背性德就是邪,用这个做标准,不是哪一个人给你制定的,也不是哪个人发明、创造、立法的,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在佛法讲是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
第三种是才艺圆满,才艺是自性里有的,没有不能的,叫万德万能。最后一种是相好圆满,相好就是福报,都是圆满的,全是自性里具足的。你到外面求就错了,外面求的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里面是真的。显示在什么地方?显示在实报庄严土。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性德流露,那世界不是人造的。《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叫本有家珍,自性变现的。自性怎么变现?佛经上讲「一念不觉」。这个一念我们很难懂,现在我们知道是弥勒菩萨讲的一念,那个微细的一念,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个一念,那个一念一动,世界就出现了。
世界怎么出现?是我们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动就不会出现。惠能大师明心见性后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什么?就是没有隐显。没有这个缘,没有动,你不能说它没有,本自具足智慧、德行、才艺、相好,统统具足。那一动,现在科学讲的是振动,极其微细的振动,这个振动我们不能发觉。佛讲七地菩萨之前都不知道,他们所晓得的跟我们一样,从佛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讲的,是我们听到的,不是我们亲见的。到什么时候你才见到?八地就见到。八地以上,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就是圆满,这五个位次能见到。
这个定功分的等级一共是五十二个等级,最顶上的那五个,他们看到了。中国古人的诗句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要想看远一点,你再往上往高的地方去。这等于说五十二层的大楼,上面五层能看到,下面看不到。这就属于科学,科学讲证据不是随便说的,不是你一个人说的算数,凡是定功到这个等级统统看到,这就不是假的。所以佛法讲邪正标准是从这说的。
2. 关于善、恶的作文怎么写
善待别人与善待自己是辩证统一的。善待别人是不必求回报的,你善待了别人,你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不善待别人,你就不会有快乐。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就是要求我们要有爱人之心,宽容之心,助人之心。如果你这样去做了,你就是一个积极的人,一个幸福的人。好人终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实质上就是善待你自己。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邻居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好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家窗户上的污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每一个人都曾经遇过不少愤世嫉俗的人,或者,你也有过一些看什么都不顺眼,永远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善待别人,在与朋友相处中,我们要善待别人,在与人的合作中,我们更应该善待别人。成功者都是那些善待别人的人。
有一个富翁,年轻时家里很穷,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从小就生存在一种饥饿和窘迫之中。节日的花服、过年的压岁钱、喜庆的爆竹、父母的呵护……这些本该属于孩子的专利,都与他无缘。
最使他难忘并终生感恩的是小伙伴们对他无私、真诚的帮助和呵护。只要小伙伴手里有两块糖果,肯定就会有他的一块;伙伴手里有一个馍馍,那肯定有他的一半。在贫穷和饥饿之中,还有什么比这更宝贵的东西呢?
一眨眼30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变了模样。此时,富翁步入中年。外出闯荡的他已今非昔比。30年的奔波劳碌、摸爬滚打,富翁一路风尘地走过来了,成为一个稳健、精明、魅力非凡的企业家。有一天,少小离家的他动了思乡之念,于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富翁回到家乡。当日,他走遍全村,感谢叔伯大爷、兄弟姐妹这些年来对父母的照顾,并每家送了一份礼品。夜里,富翁在自家的堂屋里摆桌请客,赴宴者全是从小光着屁股一块儿长大的玩伴。他们自然也是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了。
按那里的风俗,真诚宴者都要带点礼品表示谢意。大家来的时候,都带着礼品,有的还很丰厚。富翁令人一一收下,准备宴席之后,请大家带回。当然,还有自己馈赠的礼品。
正在大家热热闹闹时,一个人连声说:“对不起,我来晚了。”
大家都知道这个朋友日子过得很艰难,其情其境,不亚于富翁儿时。富翁起身,接过朋友提来的酒,并把他拉到自己身边的座位上坐下,朋友的眼里闪过几丝不易觉察的慌乱。富翁亲自把盏,他举着手里的酒瓶,说:“今天,我们就先喝这一瓶酒,如何?”一边说,一边给大家一一倒满,然后他们一饮而尽。
“味道咋样?”富翁问,所有赴宴者面面相觑,默不作声。旧友更是面红耳赤,低下了头。富翁瞧了一眼全场,沉吟片刻,慢慢地说:“这些年来,我走了很多地方,喝过各种各样的酒,但是,没有一种酒比今天的酒更好喝,更有味道,更让我感动……”说着,站起身,拿起酒瓶,又一次一次给大家斟酒,“再干一杯。”
喝完之后,富有翁的眼睛湿润了,朋友也情难自抑,流泪了。他们喝的哪里是酒,分明是一瓶水啊!世界还有比这更感人的场面吗?还有比这更宝贵的东西吗?朋友不怕贫穷自卑,提一瓶水也要去看看儿时的朋友;发迹的富翁不忘旧情,不以为恼,反而大受感动,情不自禁,以至泪下,这瓶“水酒”真的是含着重如泰山、穿越世俗的真情啊!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你这样做了,在你的人生之路上,你就会有很多的帮手、支持者,你就容易获得成功
3. 马上给我一篇关于善与恶的作文半小时以内
中国文化的善与恶 对于中国文化,不知道你了解多少,她毕竟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她有“威武不能屈”意志,又有“富贵不能淫”的高尚品格,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质,还有“君子坦荡荡”的气拔山河的豪情壮志……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反映着中国的灿烂文化。
中国自古就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虽看起来不很起眼的几字却蕴藏着巨大的人生哲理,把中国文静化推向高潮,只这几个字却领导中国人百年来做事衡量好坏的一个标尺。
这句话出自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刘备之口,《三国演义》中是刘备在白帝城把后主刘禅托给诸葛亮后,对刘禅地临终遗言。希望刘禅能用这句话来治国平天下。然而,刘禅没能学会,却给后人造成了很大影响。
那到底什么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呢?我们怎样去理解呢?从字面上不难理解,不要因为善事小我们就不去做,刘备能在近两千年前就提出了这样地思想,可想而知中国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
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坏事再小也不要去做,善事再小也要努力完成,例如:为了朋友义气而出手相助虽看上去不起眼地小事不顾后果的茫一目跟从,只能范更大地错。然而,社会上却有很多微不足道地小事等待这我们去帮助,既使善事再小,哪怕是在路边拣起一个垃圾瓶放进垃圾箱里,也会让人改变对你的看法。
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善与恶应该怎样对待呢?作为中学生,我们除了认真努力学习外,更应该在学习之余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中华文化,去学习中华文化。现在,中华文化不仅在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的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除了“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不为”以外,中国的灿烂文化还有很多,虽说在近代中国文化也曾受到外来文化的破坏,但五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仍保持着它的灿烂辉煌!
总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