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篆体字 书写
书法、篆刻上多用小篆,小篆为大篆的对称,也称“秦篆”。就秦篆书写的一些规律,我简略谈谈。
篆书讲究笔墨变化,沉雄朴厚,凝练古拙。
篆书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起笔和收笔:
起笔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 ,行至末端转回锋。
转折:
转折两笔,接笔处要不留痕迹,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直弯:
篆书很多地方不是一笔下来,而是转弯,像个辘轳把。向下行笔以后,要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上弯弧:(这样的笔画名是我起的,下同)
篆书的“口”字,下边要写成一笔,成为一个向上的弯弧。写法是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下弯弧:
篆书的“木”字之类,要写成和上弯弧相反的下弯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左右及斜弯弧:
篆书的“有”、草字头等,要写成左右弯弧,或者成四十五度斜度弯弧,写左右斜弯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笔顺特点:
先中间后左右,先外包后里头 ,先主笔后副笔,(个别先副笔后主笔,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就是这些,是我学习篆书及个人的体会。
2. 僚字的篆体字怎样写,说文解字如何解释
僚[liáo] 百科名片 僚(liáo) (1) 官:官~。
(2) 旧指同在一起做官的:~属(下属的官吏)。~友。
~佐。幕~。
(3) 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谓。(4) 郑码:NGKK,U:50DA,GBK:C1C5(6) 笔画数:14,部首:亻,笔顺编号:32134432511234 目录 详细注解 常用词组 英语例句 吴国君主 编辑本段详细注解 僚 liáo 〈名〉 ⑴ (形声。
从人,从尞(liáo),尞亦声。“尞”意为“长”、“远”。
“人”与“尞”联合起来表示“官员队列”。本义:朝廷上分列左右的两排长长的官员队伍。
引申义:官,官职) ⑵ 同本义 [official] 百僚师师。——《书·皋陶谟》 百僚是试。
——《诗·小雅·大东》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⑶ 又如:僚吏(僚属。
属官部下);僚佐(僚属,部下);僚侍(侍臣);僚故(故吏);僚品(众官);僚俊(才能杰出的属官) ⑷ 古代一种服苦役的官奴 [slave] 隶臣僚,僚臣仆。——《左传·昭公七年》 ⑸ 又如:僚朴(同主之仆);僚隶(僚与隶,皆为服苦役的罪人) ⑹ 一起作官的人 [associate in office;colleague] 僚友称其弟也。
——《礼记·曲礼》 显誉成于僚友。——《后汉书·郑玄传》 ⑺ 又如:同僚(同在一个单位任职的官吏);僚列(同僚);僚寀(同僚,百官);僚谊(官吏之间的情、友谊) ⑻ (liǎo) 美好 [happy;fine;glorious] 僚,好貌。
——《说文》。段注:“《诗·陈风》:皎人僚兮。
传曰:‘好貌。’此僚之本义也。
自借为同寮字而本义废矣。” 词性变化 僚 liáo 〈形〉 通“嫽”。
美好,敏慧 [happy;fine;bright]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陈风·月出》 通 “劳、辽、獠、疗” “僚、劳、獠、辽、疗——《说文》:‘劳,剧也,从力荧省,焱火烧,用力者劳。
’劳从荧省,有火烧之义,系出古代打猎,放火烧山。‘獠’义为打猎,故‘劳’同‘獠’义。
古代人劳动以打猎最为剧烈。所以《诗经。
小雅·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其劳矣。’郑玄注:‘劳,不当劳动解,而作辽阔解。
’‘劳’作‘辽’义。《左传·昭公七年》:‘隶臣僚。
’服虔训‘僚’为‘劳’,即劳为‘僚’义。獠既为放火烧山、打猎之声,系剧烈劳动。
剧劳必罢癃,罢癃则病,病须治疗,故‘劳’又可作‘疗’义。”(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编辑本段常用词组 僚机 liáojī [wing plane] 在长机后面或外侧飞行以便提供支援或掩护的飞机 僚属 liáoshǔ [entourage;staff;officials subordinate to authority] 指贵族或大官的随员或职员 日与宾客僚属痛饮,未尝醒。
——《新唐书·崔咸传》 僚友 liáoyǒu [colleague] 官职相同的人 僚友称其弟也。——《礼记·曲礼上》 僚佐 liáozuǒ [assistants in a government office] 官署中协助办事的官吏。
3. 睿的小篆体怎么写
睿的小篆(如图):
一、释义
1、会意。‘目’的作用是明察。合起来表示‘明智’、‘智慧’”。本义:通达;明智
2、〈名〉古时臣下对君王、后妃等所用的敬词 。
3、特指孔子 。如:睿图(指孔子的画像)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叡,深明也,通也。。睿,古文叡。壡,籀文从土。
白话版《说文解字》睿,深明真相,智慧通达。“睿”,是古文写法的“叡”。“壡”,籀文采用“土”作边旁。
三、字形演变(如图)
四、造字本义
动词,看得深,看得远。
五、汉字字源(如图)
扩展资料
组词:睿智 睿谟 睿好 睿奖 睿虑 智睿 睿木 睿资 睿阳 浩睿睿泽 天睿 睿制 睿祖
一、睿制[ruì zhì]
皇帝所写诗文称“御制”,皇族其他成员(如皇子、亲王等)所写诗文称“睿制”。
二、睿奖[ruì jiǎng]
圣明的奖赏、勉励。
三、睿广[ruì guǎng]
明达广大;深广。
四、英睿 [ yīng ruì ]
1、犹明智。多用于颂扬人主。
2、指英明之君。
五、聪睿[cōng ruì]
即聪明睿智,意思是天资高,有智能,有远见。
4. 小篆的帅怎么写
小篆的写法门类众多,现列举帅字的三种小篆写法,截图如下:
帅(shuai)从垖从巾。
(1) (形声)率
(2) 同本义 [shawl],佩巾也。——《说文》。
(3)姓氏
帅,佩巾率众者,音通率,组织、带领者。率,捕鸟(的器具)。
是汉语汉字之一,军中之主曰帅。
现代如果用于形容人,则指男性相貌俊朗 [beautiful],如:这人长得真帅。
延伸: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5. “民”字的篆体写法是什么
1.人民:国计民生;为民除害。
2某一类人:汉民;农民;居民;股民。
3.民间的:民歌;民俗。
4:非军人,非军事的:民航;民用产品.
5姓。
民 mín 【名】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commonpeople〗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6. 徐微强 的小篆书写法
【徐微强】的【方正小篆体】写法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小篆字体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7. “轩辕黄帝”篆体字怎么写
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一般指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1]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