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字的行书写法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1、起源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1)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2)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2、书写特点(1)用笔特点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欤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2)结构特点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3、发展及特征行书这种字体,不像草书那么潦草,介于草书与正楷之间,也不像楷书端端正正。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
简而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
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
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据《书断》行书绪论中说是刘德升所创作,又据书家评传,云:在米芾的《清和帖》中,“倾”“仰”二字相连,都是“单人旁”,却处理手法不一:“倾”字为左中右结构,中、右两部分分量较重,故“单人旁”较粗重,竖笔加长,以求相称。
“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此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还有一说法是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
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隶各种字体,并不像楷书那样中规中矩、拘于守正;行书也不像草书那样点画勾连、放纵不拘,清晰易于辨识。
行书首先是书写方便:行书对楷书的部分做了简化处理,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
其次。
2. 求春字行书和草书的写法
【行书写法】
【草书写法】
拓展资料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述帖》。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3. 春凤十里,诗意飘香,毛笔字行书如何写
[春凤十里,诗意飘香]历代名家的草书写法。如图:
4. 春字的写法有几种
春字的写法有8种,分别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宋体,如下图:
春拼音:chūn
释义:
1、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春季和秋季;指年月;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
2、两性相求的欲望:春心。怀春。
3、生机:大地回春。
4、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春岚[chūn lán]
春天山间的雾气。
2、春醪[chūn láo]
春酒。
3、春霁[chūn jì]
春雨初晴。
4、春职[chūn zhí]
指养花之事。
5、春膏[chūn gāo]
指春雨。
6、连春[lián chūn]
整个春天;一春。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毛笔字行书春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