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论式作文怎么写
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述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可以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就其内涵分解。如话题“偶像”可以如下分解:
①偶像是漫漫人生中挺立心中的丰碑;
②偶像是幽暗昏惑中唤醒你的曙光;
③偶像是艰难岁月里支撑你的脊梁。
2.就其外延分解。如话题“肩膀”可分解为三个分论点:
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二、分解“为什么”。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如以“倾听之美”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1.倾听,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2.倾听,能引导你走出迷茫;3.倾听,能指引你成功的方向。
三、分解“怎么样”。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迷失”可以分解出:1.坚定你的信念,才不会迷失方向;2.铭记你的痛苦,才不会迷失自我;3.存留你的感恩,才不会迷失人性。
2. 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怎么写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提法,来源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一篇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分析2015年高考作文尤其是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特点,正式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任务驱动指令的概念: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从以上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明确要写作的任务。比如2015年课标1卷,在叙述完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这件事以后,要求考生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封书信;再比如2015年课标2卷,列了三个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迹,要求表达更赞扬哪一种人的看法。
这两道作文题的材料叙述和往常的材料作文无异,只不过加了一个任务性的写作要求而已。可见,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一种独立于材料作文之外的作文命题形式,高考作文没有变天。
那么什么叫“增加任务指令”,增加了任务指令的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要从高考作文的本质说起。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它的根本功能在于为大学选拔具备学术潜质的人才,这个根本性的目标决定了,高考作文的命题是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的,大学当然希望自己招进来的学生具备好的做学术论文的潜质。
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而无论是学术型的论文,还是我们通常俗称的教学体议论文,本质上都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写作思路,也就是,在掌握一定事实、前人成果等材料的前提下,对材料发问,也就是提出问题,通过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演绎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实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经暗合了这样的要求,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在全面掌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说理,最终给出解决方法。
换句话说,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中,就已经带有问题的,也就是材料作文自带任务驱动的,只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没有把写作任务明示了而已。从材料作文的本质要求来看,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材料基础上加了任务指令,可以说是多此一举,如果任务指令添加不当,反而还会束缚了考生的多角度思考。
从传统材料作文的隐含任务指令,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给出任务指令,这一变化意欲何为,值得深究。张开老师在文中给出的理由是,这是材料作文经过多年发展日渐成熟后的一种成果。
老徐反而觉得,材料作文如果真的发展成熟,应当是在命题的开放性和限制性处理方式上有越来越高的水平,而不是在材料后添加任务指令这种偏保守的做法。材料作文本质上就是一种写作角度有限的命题形式,为什么现在还要在这种命题形式上再加以任务的限制呢?我想原因应该是,材料作文命题的内在要求,在这些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材料作文命题的发展是日渐成熟,而且材料作文已然成为全国一统天下之势,但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现状并没有与之匹配,甚至很多省份的阅卷标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
在这种现状和格局之下,教育主管部门只好选择倒退三步,从材料作文命题本质要求的源头上,通过在作文题材料中添加任务指令,介入到考生写作过程和考试阅卷标准制定之中,以起到真正引导的作用。这样的推断,并非凭空臆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任务驱动作文的对立面,得出这样的结论。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是话题作文在我们不清楚一个概念真正内涵的时候,分析它的对立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就先来看看非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什么。
张开老师在文章里对作文类型进行了如下划分:从呈现形式上看,高考作文经常采用有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基本题型;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都是阐释型作文的代表。
从以上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不是材料作文,而是阐释型的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换句话说,任务驱动本身就是材料作文核心的能力要求。但多年来,虽然材料作文已然一统天下,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一线很多老师的教学,甚至一些地区的高考阅卷标准,用的还是阐释性的话题作文的标准。
我们先来看看很多高中生的一般写作套路。他们面对一则作文题材料,一般的做法是,从材料中抠出一个所谓的关键词,比如“创新”,然后文章开篇用“创新”造一组看上去很有气势的排比句,文章主体举三五个事例,说张三很创新,李四很创新,王五很创新,所以,我们一定要创新。
稍微高级一点的写法是这样的:作文开篇或直接或间接引述材料,然后不顾材料整体意思,强行给材料套上一个话题,比如“创新”。然后通篇以类似这样的几个句子串联起来:“创新是成功的捷径”,“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动力”,“创新是文明前进的源泉”。
再高级一点的,是能对所论述的话题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递进论述,比如“创新,就。
3. 《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
【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提法,来源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一篇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分析2015年高考作文尤其是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特点,正式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任务驱动指令的概念: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从以上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明确要写作的任务。比如2015年课标1卷,在叙述完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这件事以后,要求考生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封书信;再比如2015年课标2卷,列了三个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迹,要求表达更赞扬哪一种人的看法。
这两道作文题的材料叙述和往常的材料作文无异,只不过加了一个任务性的写作要求而已。可见,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一种独立于材料作文之外的作文命题形式,高考作文没有变天。
那么什么叫“增加任务指令”,增加了任务指令的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要从高考作文的本质说起。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它的根本功能在于为大学选拔具备学术潜质的人才,这个根本性的目标决定了,高考作文的命题是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的,大学当然希望自己招进来的学生具备好的做学术论文的潜质。
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而无论是学术型的论文,还是我们通常俗称的教学体议论文,本质上都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写作思路,也就是,在掌握一定事实、前人成果等材料的前提下,对材料发问,也就是提出问题,通过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演绎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实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经暗合了这样的要求,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在全面掌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说理,最终给出解决方法。
换句话说,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中,就已经带有问题的,也就是材料作文自带任务驱动的,只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没有把写作任务明示了而已。从材料作文的本质要求来看,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材料基础上加了任务指令,可以说是多此一举,如果任务指令添加不当,反而还会束缚了考生的多角度思考。
从传统材料作文的隐含任务指令,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给出任务指令,这一变化意欲何为,值得深究。张开老师在文中给出的理由是,这是材料作文经过多年发展日渐成熟后的一种成果。
老徐反而觉得,材料作文如果真的发展成熟,应当是在命题的开放性和限制性处理方式上有越来越高的水平,而不是在材料后添加任务指令这种偏保守的做法。材料作文本质上就是一种写作角度有限的命题形式,为什么现在还要在这种命题形式上再加以任务的限制呢?我想原因应该是,材料作文命题的内在要求,在这些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材料作文命题的发展是日渐成熟,而且材料作文已然成为全国一统天下之势,但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现状并没有与之匹配,甚至很多省份的阅卷标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
在这种现状和格局之下,教育主管部门只好选择倒退三步,从材料作文命题本质要求的源头上,通过在作文题材料中添加任务指令,介入到考生写作过程和考试阅卷标准制定之中,以起到真正引导的作用。这样的推断,并非凭空臆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任务驱动作文的对立面,得出这样的结论。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是话题作文在我们不清楚一个概念真正内涵的时候,分析它的对立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就先来看看非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什么。
张开老师在文章里对作文类型进行了如下划分:从呈现形式上看,高考作文经常采用有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基本题型;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都是阐释型作文的代表。
从以上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不是材料作文,而是阐释型的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换句话说,任务驱动本身就是材料作文核心的能力要求。但多年来,虽然材料作文已然一统天下,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一线很多老师的教学,甚至一些地区的高考阅卷标准,用的还是阐释性的话题作文的标准。
我们先来看看很多高中生的一般写作套路。他们面对一则作文题材料,一般的做法是,从材料中抠出一个所谓的关键词,比如“创新”,然后文章开篇用“创新”造一组看上去很有气势的排比句,文章主体举三五个事例,说张三很创新,李四很创新,王五很创新,所以,我们一定要创新。
稍微高级一点的写法是这样的:作文开篇或直接或间接引述材料,然后不顾材料整体意思,强行给材料套上一个话题,比如“创新”。然后通篇以类似这样的几个句子串联起来:“创新是成功的捷径”,“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动力”,“创新是文明前进的源泉”。
再高级一点的,是能对所论述的话题进行“是什。
4. 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解题思路
1、体式驱动——写成议论文
2、内容驱动----内容的规定
3、思维驱动----争议的焦点
4、对象驱动----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分为两部分,阅读材料审题和任务写作部分。要注意:
(一)阅读材料并要读懂材料。我们只有在掌握材料的范围、含意后才能进行写作,所以第一步阅读非常重要;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考生去发表议论的主题,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所以,考生可以从命题者给出的论题里找到中心词,关键语句,防止离题。
(三)往往这样的命题材料不止一个,所以要仔细分析材料间的异同,为写作做好准备。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既然是先“读”后“写”,是读后有感而发,那么,“读的内容”和“感的内容”要有机地联系起来,开头要引述材料,后面要针对材料,联系写作任务而写作。
(五)就材料的范围而言、就写作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说理论证而言是就事论理。说理就是思辨,就要比较辨析,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写作任务是什么?一定分析透彻,否则累死也无功。
5. 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
近,语文教学一线盛行一个名词,叫做“任务驱动型作文”。
大到省级的教研会议,小到普通的语文课堂,谈及这个名词,有人深感莫名其妙,有人说得神神叨叨,大有高考作文已然变天的架势。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究竟是个什么鬼,跟以往的作文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种作文究竟该怎么写?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提法,来源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一篇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分析2015年高考作文尤其是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特点,正式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任务驱动指令的概念: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从以上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明确要写作的任务。比如2015年课标1卷,在叙述完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这件事以后,要求考生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封书信;再比如2015年课标2卷,列了三个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迹,要求表达更赞扬哪一种人的看法。
这两道作文题的材料叙述和往常的材料作文无异,只不过加了一个任务性的写作要求而已。可见,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一种独立于材料作文之外的作文命题形式,高考作文没有变天。
那么什么叫“增加任务指令”,增加了任务指令的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要从高考作文的本质说起。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它的根本功能在于为大学选拔具备学术潜质的人才,这个根本性的目标决定了,高考作文的命题是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的,大学当然希望自己招进来的学生具备好的做学术论文的潜质。
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而无论是学术型的论文,还是我们通常俗称的教学体议论文,本质上都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写作思路,也就是,在掌握一定事实、前人成果等材料的前提下,对材料发问,也就是提出问题,通过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演绎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实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经暗合了这样的要求,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在全面掌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说理,最终给出解决方法。
换句话说,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中,就已经带有问题的,也就是材料作文自带任务驱动的,只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没有把写作任务明示了而已。从材料作文的本质要求来看,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材料基础上加了任务指令,可以说是多此一举,如果任务指令添加不当,反而还会束缚了考生的多角度思考。
从传统材料作文的隐含任务指令,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给出任务指令,这一变化意欲何为,值得深究。张开老师在文中给出的理由是,这是材料作文经过多年发展日渐成熟后的一种成果。
老徐反而觉得,材料作文如果真的发展成熟,应当是在命题的开放性和限制性处理方式上有越来越高的水平,而不是在材料后添加任务指令这种偏保守的做法。材料作文本质上就是一种写作角度有限的命题形式,为什么现在还要在这种命题形式上再加以任务的限制呢?我想原因应该是,材料作文命题的内在要求,在这些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材料作文命题的发展是日渐成熟,而且材料作文已然成为全国一统天下之势,但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现状并没有与之匹配,甚至很多省份的阅卷标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
在这种现状和格局之下,教育主管部门只好选择倒退三步,从材料作文命题本质要求的源头上,通过在作文题材料中添加任务指令,介入到考生写作过程和考试阅卷标准制定之中,以起到真正引导的作用。这样的推断,并非凭空臆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任务驱动作文的对立面,得出这样的结论。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是话题作文在我们不清楚一个概念真正内涵的时候,分析它的对立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就先来看看非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什么。
张开老师在文章里对作文类型进行了如下划分:从呈现形式上看,高考作文经常采用有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基本题型;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都是阐释型作文的代表。
从以上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不是材料作文,而是阐释型的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换句话说,任务驱动本身就是材料作文核心的能力要求。但多年来,虽然材料作文已然一统天下,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一线很多老师的教学,甚至一些地区的高考阅卷标准,用的还是阐释性的话题作文的标准。
我们先来看看很多高中生的一般写作套路。他们面对一则作文题材料,一般的做法是,从材料中抠出一个所谓的关键词,比如“创新”,然后文章开篇用“创新”造一组看上去很有气势的排比句,文章主体举三五个事例,说张三很创新,李四很创新,王五很创新,所以,我们一定要创新。
稍微高级一点的写法是这样的:作。
6.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怎样写好
一、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从2015年高考开始,语文作文新出现的题型。
旨在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如2015年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都会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解题思路1、体式驱动——写成议论文2、内容驱动——内容的规定3、思维驱动——争议的焦点4、对象驱动——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分为两部分,阅读材料审题和任务写作部分。要注意:(一)阅读材料并要读懂材料。
我们只有在掌握材料的范围、含意后才能进行写作,所以第一步阅读非常重要;(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考生去发表议论的主题,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所以,考生可以从命题者给出的论题里找到中心词,关键语句,防止离题。
(三)往往这样的命题材料不止一个,所以要仔细分析材料间的异同,为写作做好准备。(四)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既然是先“读”后“写”,是读后有感而发,那么,“读的内容”和“感的内容”要有机地联系起来,开头要引述材料,后面要针对材料,联系写作任务而写作。
(五)就材料的范围而言、就写作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说理论证而言是就事论理。说理就是思辨,就要比较辨析,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写作任务是什么?一定分析透彻,否则累死也无功。三、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应对策略1.在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因此,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或中心思想。
提高认识能力。2.扩大阅读面,积累素材。
除了课程内的阅读,考生在平时要多阅读,尤其是要多读报,要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如环保、教育、娱乐、科技等。而且,一般读了以后多少会有些感悟,那么一旦在写作中真的碰到这类题材,由这个材料引发议论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备考时,考生也可以把平时所做的阅读理解作为很好的素材库并积累一些相关话题。3.培养理性思维。
考生在上课时要积极参加各类话题的讨论、辩论等,在课间休息、茶余饭后、睡前闲聊等时间也要多与身边的人交流思想,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要留意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这样,评论就能做到有理有据,写作起来水到渠成。4.进行大运动量的写作练习。
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流畅的表达能力。
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特别要多写时评。
5.勤练书写,保证卷面整洁。考生一定要养成书写整洁的习惯,给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六法1、析材料2、论危害3、挖根源4、提办法5、联现实6、作结论(作呼告) 常用结构模式:引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议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联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结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为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下面以2015年全国I卷语文作文为例。2015年全国Ⅰ卷作文分析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a/133047808_562215。
7. 2016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
近,语文教学一线盛行一个名词,叫做“任务驱动型作文”。
大到省级的教研会议,小到普通的语文课堂,谈及这个名词,有人深感莫名其妙,有人说得神神叨叨,大有高考作文已然变天的架势。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究竟是个什么鬼,跟以往的作文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种作文究竟该怎么写?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提法,来源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一篇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分析2015年高考作文尤其是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特点,正式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任务驱动指令的概念: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从以上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明确要写作的任务。比如2015年课标1卷,在叙述完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这件事以后,要求考生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封书信;再比如2015年课标2卷,列了三个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迹,要求表达更赞扬哪一种人的看法。
这两道作文题的材料叙述和往常的材料作文无异,只不过加了一个任务性的写作要求而已。可见,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一种独立于材料作文之外的作文命题形式,高考作文没有变天。
那么什么叫“增加任务指令”,增加了任务指令的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要从高考作文的本质说起。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它的根本功能在于为大学选拔具备学术潜质的人才,这个根本性的目标决定了,高考作文的命题是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的,大学当然希望自己招进来的学生具备好的做学术论文的潜质。
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而无论是学术型的论文,还是我们通常俗称的教学体议论文,本质上都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写作思路,也就是,在掌握一定事实、前人成果等材料的前提下,对材料发问,也就是提出问题,通过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演绎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实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经暗合了这样的要求,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在全面掌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说理,最终给出解决方法。
换句话说,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中,就已经带有问题的,也就是材料作文自带任务驱动的,只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没有把写作任务明示了而已。从材料作文的本质要求来看,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材料基础上加了任务指令,可以说是多此一举,如果任务指令添加不当,反而还会束缚了考生的多角度思考。
从传统材料作文的隐含任务指令,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给出任务指令,这一变化意欲何为,值得深究。张开老师在文中给出的理由是,这是材料作文经过多年发展日渐成熟后的一种成果。
老徐反而觉得,材料作文如果真的发展成熟,应当是在命题的开放性和限制性处理方式上有越来越高的水平,而不是在材料后添加任务指令这种偏保守的做法。材料作文本质上就是一种写作角度有限的命题形式,为什么现在还要在这种命题形式上再加以任务的限制呢?我想原因应该是,材料作文命题的内在要求,在这些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材料作文命题的发展是日渐成熟,而且材料作文已然成为全国一统天下之势,但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现状并没有与之匹配,甚至很多省份的阅卷标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
在这种现状和格局之下,教育主管部门只好选择倒退三步,从材料作文命题本质要求的源头上,通过在作文题材料中添加任务指令,介入到考生写作过程和考试阅卷标准制定之中,以起到真正引导的作用。这样的推断,并非凭空臆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任务驱动作文的对立面,得出这样的结论。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是话题作文在我们不清楚一个概念真正内涵的时候,分析它的对立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就先来看看非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什么。
张开老师在文章里对作文类型进行了如下划分:从呈现形式上看,高考作文经常采用有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基本题型;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都是阐释型作文的代表。
从以上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不是材料作文,而是阐释型的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换句话说,任务驱动本身就是材料作文核心的能力要求。但多年来,虽然材料作文已然一统天下,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一线很多老师的教学,甚至一些地区的高考阅卷标准,用的还是阐释性的话题作文的标准。
我们先来看看很多高中生的一般写作套路。他们面对一则作文题材料,一般的做法是,从材料中抠出一个所谓的关键词,比如“创新”,然后文章开篇用“创新”造一组看上去很有气势的排比句,文章主体举三五个事例,说张三很创新,李四很创新,王五很创新,所以,我们一定要创新。
稍微高级一点的写法是这样的:作。
8. 说明文作文怎么写
(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 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一文。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 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也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食物”,同时引领读者阅读课文,不难看出“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一句点明了“食物”的特征是“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气陛下》一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称天气为“陛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天气的威风。
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中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
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没有关键句,但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
例如:拿两岸的河堤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柱头上石刻狮于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三)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 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语言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编辑本段说明文结尾九法(1)总结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说完后作总结的方法。
《奇特的激光》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 “激光作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的光源,不仅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开拓新的科学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还启发着科学工作者产生更多、更美妙的科学幻想:激光可能是打开无穷无尽的能源宝库的钥匙;激光可能使人类看到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现象;激光可能成为宇宙航行的动力……当然,把这么多的可能变成现实,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征途,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总结法结尾能把作者的目的、意图等集中起来揭示给读者,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总的印象。
(2)感叹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说完后表示深沉的感叹的写法。
如《杨树》的结尾,就用了这种写法:“……让我们用一把把植树锹,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出一篇篇八十年。
9.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横向拓展是什么意思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在材料基础上,增加了任务指令,不允许你任选角度,一定要按照命题的指令作文。
比如让你写一篇演讲稿、发言稿乃至一封信、一篇小评论„„但都不能超出任务范围,必须针对并始终围绕所给的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核心事件、核心问题,抓住核心角度,起码也要抓住重要角度,而不能从次要角度、沾边角度立意;不像我们以往熟悉的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立意。 材料遍地,似乎随便什么都可以拿来考学生,安能预测?材料引事,可引之事N多,谁能先知先觉?而新型指令作文则要求针对材料的具体问题写,甚至是就事论事、事中出理、理用于事;换句话说,观点出自材料中的具体问题,接下来论证观点的目的,是解决材料中的具体问题,而不是一种泛泛的大道理,水平的高低不在于道理的大小深浅,在于你的道理是不是更能解决具体问题,考生之间较量的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为你无法提前预知材料,更无法预知材料中所引用的具体事物,而考生面对的材料提出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必须作出针对性极强的解答,不可能是泛泛的“心灵鸡汤”式的大道理,而应该是最适合的、最有实际价值的道理,那种成套编排的人生、价值、道德、环保„„“鸡汤母文”将退出考场。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有明显的解答性,是把作文命题真正当成了问题,需要直接的正面回答,女儿举报父亲就是具体的事件,针对这具体事件你不能闪烁其词、模棱两可,也不能夸夸其谈天理人伦,必须对“举报父亲”作出正面的、明确的、具体的、深入的评价。
而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确定出自己熟悉的主题,甚至用宿构的文章来拼装、套作“鸡汤作文”。 可见,指令作文无法宿构、套作。
所谓“押题”,要么是开玩笑,要么是吹牛。所以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作文老套路的克星、假大空的杀手。
归纳起来,什么叫“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在材料基础上,增加了任务指令,不允许你任选角度,一定要按照命题指令抓核心、重要的角度,按指令作文。比如让你写一篇演讲稿、发言稿乃至一封信、一篇小评论„„但都不能超出任务范围,还必须针对并始终围绕材料中的具体问题;不像我们以往作文那样,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后,围绕观点阐释就行了。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作文老套路的克星,假大空的杀手;对于经过写作思维强化训练的学生,下笔写作之前就已经胜券在握了。 在具体介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如何进行写作指导前,我们先看看高中生一般的写作套路。
他们往往是先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句,比如“信念”,然后文章开篇用“信念”组成排比间或比喻引用等,如,“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狼藉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凉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或“信念是什么?信念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信念是什么?信念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持。
信念是什么?信念就是“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期望。信念是什么?信念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信„„”然后文章列举三五个事例,分别为 “简·爱在荒芜人烟的沼泽地上如是说。
“信念是永不放弃,是执着的追求”,于是他„„”“爱迪生在实验室里用自己的行动作了回答,于是他„„”“尝遍百草的李时珍在田野里执着的回答,于是他„„” 或者是开头直接或间接引述材料,然后不顾从材料中的某一个缝隙里牵强地引出一个所谓的观点,立意作文,而不顾材料的整体意思。如“信念”,然后设定分论点为:“信念对个人来说,是无穷的力量,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对国家、民族来说,是大海中的灯塔,指引千百万人‘冒着敌人的炮火’奋然前行„„”。
或者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公式来递进论述,比如先确定性质:“信念是精神的韧性„„”,然后阐述意义:“有了信念,虽沉重亦可担负„„有迷惘而不放弃„„临困苦不言罢休„„,接着分析追根溯源:“信念不是到处去寻找顾客的产品推销员,它永远也不会主动地去敲你的大门。坚定的信念需要理想的牵动,‘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苏霍姆林斯基)因为„„”。
我们不是说这种“心灵鸡汤”的写作方法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要告诉大家,这是阐释型的作文的写法,不适合“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阅读很重要,读不懂或没全懂,抓不住核心事件、找不准核心或重要角度,不能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难以下笔作文。
所以,我认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下笔之前,输赢已定。以往老师们往往注重形式上的指导,什么“总分式”、“并列式”和“递进式”,再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式,说着是在文章语言上下功夫的,要求学生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一定要引用名人名言,在文章什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