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小传怎么写
个人小传就是为了写你自己,让别人了解你。
所以要着重于你生活经历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也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比如亲人、性格、爱好、特长之类的。 下面是范文: . 《我的小传》 . . 我是个女孩,一个还算快乐的女孩,惟一的不快乐———我是个女孩。
我向往蹿树**的勇敢,向往一身牛仔的洒脱,向往父母出差半月的自由,向往骑马驰骋草原的奔放,拼命地向往。哎!拼命地向往换来拼命的失望。
我不是个男孩!不是个男孩!好了,一提就来气,换别的说说。 在家我比较宝贝。
曾偷听大人“秉烛夜谈”,意外知道自己出生不久就感染重病,躺在儿童医院那小盒子般的暖箱里,一躺就是一个多月!幸亏名医“妙手”,我这个“弱女子”方才获得“新生”。啊!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未来的“功成名就”充满了“必胜信心”。
性格活泼的我,从小就擅长搞“群众关系”,哥们姐们多得能从火车站排到观前街,我到哪儿,总有“成群结队”、“前护后拥”的景象出现,常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气势。这与我的热情、宽容和善良有关,“吃亏是福”是我的生活准则———有什么难处,找我就是了。
下面有必要谈谈学习。我从小就不太喜欢数学,是个“数字弱智患者”,去商店购物,我常常要头晕半天,因为满脑子都是数字。
相反,很小时我就初露语文“才华”,两岁时,就能把二十个幼儿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时光走过,现在对语文可以说是充满了“热爱”,在我的床头,图书常常高过枕头;双休日也总爱坐在电脑前写作,把白色的键盘敲得“天昏地暗”。
我的家庭成员很简单,老爸、老妈和我,老爸高大不威猛,老妈威猛不高大;老爸很“文化”但看上去不怎么“文化”,老妈不怎么“文化”但看上去很“文化”;在这个似有文化似无文化的家庭中,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但我耳濡目染,也读了一点文学,看了一点美术,懂了一点摄影,练了一点音乐。 我的名字挺“怪僻”,冯英子!每个人初次耳闻,百分之八十都有眼如铜铃,口如山洞般的“一惊一咋”。
有的说酷似“小日本”,有的说含义“很民族”,也有的说“抄袭”了上海某著名作家。我一笑了之,对于这个家庭馈赠的符号,我欣然接受,同时充满感激! 我这人“好”挺多,“坏”亦不少。
从小到大,我干过许多的“臭事”,说来使人“脸红心跳”。比如,小学一年级时纠集一班人马成立“英子军团”,军团内皆乳臭未干的“童男童女”,他们听从我的吩咐,便能得到每天一根三毛钱赤豆棒冰的奖赏;小学三年级时,邻班一男性老师极不“友好”,小鸡肚肠,经过他班多看一眼,也会遭其侧目,于是我便浩浩荡荡到校长室大告其状,自此,冯英子一夜成名天下知…… 我是一个女孩,这样一个女孩,一个你今天陌生,明天熟悉,后天难忘的女孩。
2. 书写小传有哪些格式
书写小传的格式主要有标题、称谓、开头、正文和结尾,其中这些都有一些限制,下面详细介绍:1、标题。
一般写“xxxx”。2、称谓。
顶格写在标题下的第一行,后面加冒号,表示有话要说。3、开头。
要注明自己的名字,年龄,民族,家庭住址,以及现在就读的学校和学院。4、正文。
对本人的认识。写这部分时:应表明本人的认知;5、结尾。
申请书的结尾,正文写完之后,加“我的小传到此为止。”等用语结束全文。
注意事项:1、小传因篇幅所限,一般不能详尽的写出人物的一生,但也要大致介绍生平经历,比较全面地展示主要思想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写作之前要做充分的调查了解,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有关的资料。
2、要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主要的思想性格特征,不能像履历表式的简单罗列。可以适当穿插一点抒情 和议论。
3、人物小传基本上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切忌作者主观色彩过强的大段评论。但同时,在记述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要显示出作者对人物思想品格、是非功过的态度和评价,因此,要努力保持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
4、小传的字数限制,小传的字数控制在100-500 字内。
3. 小传如何结尾
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主要有三种: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 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quot;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 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享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 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 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 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 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4. 【急
自传和小传统称为“传记”,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因此也称人物传记。我国的传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史学著作中,就有了记人的成分。比如,《左传》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就往往写到人物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传记写作的萌芽。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以其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载和朴实而又形象的文学色彩走进社会生活,
一、自传。
自传是指叙述自己生平的文章。作者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系统而又有重点地介绍出来,这就是自传。自传有繁有简,繁的可达万字乃至几十万字以上,简的可少到几百字甚至几十字。长篇自传可包括当时当地大的时代背景、周围的环境、相关人物以及自己当时的思想状态、所作所为等,如朱光潜先生写的万字《自传》。短小的自传只是简要记叙自己的生平,如《贾平凹小传》只有二百多字。我们刚学习写自传,可按以下几个步骤来写:
第一步:开头介绍自己的姓名、出生地点、出生年月日、家庭情况等。如朱光潜先生在《自传》开篇写道:“我在一八九七年九月十九日出生在安徽桐城乡下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是个乡村私塾教师,我从六岁到十四岁,在父亲的鞭打之下受了封建私塾教育,读过而且大半背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看过《史记》和《通鉴辑览》,偷看过《西厢记》和《水浒》之类旧小说……”《贾平凹小传》开头这样说:“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生于1953年2月21日……”可见,自传开头直接入题,简约明快,不必拐弯抹角。
第二步:正文部分重点写自己的主要经历,应当详写。不过,同学们的经历并不复杂,四五百字就能写清楚。这部分是自传的主体部分,要实事求是,客观实在,有条理,有主次;不夸大优点,不掩饰缺点。
第三步:自传的结尾应是主体内容的自然收束,还应巧妙照应前文。
我们每个同学对自己出生年月、成长经历、思想性格、形象特点、所作所为都了如指掌,快拿笔试一试吧,你一定能写好自传!
二、小传。
小传是写他人生平的文章。小传又叫“传”,主要是记叙别人生平事迹的,也有人把自传称作“小传”。记叙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可叫“传”或“传略”,如《马克思传》《泰戈尔传》《名人传略》等;记叙较简单或只是有选择地写出某人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情,篇幅较小的,叫做“小传”或“事略”。同学们可主要练习小传的写法。写作对象最好是自己熟悉的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同学、老师、邻居等。小传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可以写人物的全貌,也可以截取生活的某一片段去刻画人物。而小传必须写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只是笔墨要着重放在几件典型事件上,但它绝不是人物小故事。无论是传还是小传,都不应该写成传记小说或故事,而应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小传的写法与自传相同,只是自传写本人,小传写别人。写自传或小传都应当遵循真实可信的原则,不可虚构和夸饰。
5. 小传是怎样的文体
是秦朝李斯发明的,另外应是“小篆”而非“小传”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例如:口 米 龟 雨 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