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宏"字纂体怎么写
1)【宏】的【方正小篆体】写法2)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小篆字体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2. 雯字的楷书毛笔字写法
雯字的楷书毛笔字写法:
扩展资料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一位杰出的隶书大师,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楷书
3. 史晨碑的由来是什么
“史晨碑”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全称 “鲁相史晨祀飨孔子庙碑”。
由于该碑前后 两面都刻有碑文,前面的叫“史晨前碑”, 后面的叫“史晨后碑”,因此又称“史晨前 后碑”。“史晨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公 元169年)三月,碑高7尺,宽三尺四寸,碑 文用隶书写成,共有17行文字,每行36字。
“史晨后碑”于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 四月刻成,高宽尺寸同前碑一样。碑文也 是由隶书写成,共有14行,每行36字。
前后 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相传为蔡邕所刻写。 前碑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后碑记 载孔庙祀孔之事。
“史晨碑”为著名汉碑之 一。 碑字结体方整秀润,紧密有序;线条圆 融,有曲有直,劲健有力,点画匀称整齐, 圆中有方,变化极为自然;笔势中敛,波挑 左右开张,神采飞逸;行笔圆浑淳厚,有端 庄肃穆的美感,其挑脚虽已流人汉末方棱的 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整体章法疏密 匀适,行伍整齐,和谐统一,给人以一丝不 苟、端庄典雅的美感。 “史晨碑”上的隶书 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深 得后人赞扬。
明代郭宗昌称其“可为百代模 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代的万经在他的 《分隶偶存》中说“史晨碑”:“修饬紧 密,矩度森然,步伍整齐,凛不可犯。”
方 朔也说“史晨碑”书法具有宏深、沉古而遒 厚的风格特点,是八分(即隶书)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