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字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2.潭面——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3.色——一作“翠”。
4.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诗人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无风的时候。可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片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很像是还没磨光的镜面啊!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呢!
这首山水小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人对面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象: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
2. 草书的遥字怎么写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亦自不识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而张旭也被称为“草圣”。 [编辑本段] 简史及特点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
“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
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
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
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被誉为草圣,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
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
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
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
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 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编辑本段] 衍生与发展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
3. 遥望星空的作文怎么写
夏夜,漫步在公园里,抬头间会骤然发现,夜空似乎离你只有一尺之遥。
柔美的夜空如一幅画卷,在漆黑中却闪烁着许多耀眼的白光,绚丽多彩,看起来是如此的清晰。但不经意间,又觉得一切都是朦胧的。月光静静地挥洒下淡淡的光,如一层雾,把一切都笼罩进去。夜空,亦真亦幻。
夜空是美丽的。在广阔的夜空中,各种各样的星星发出的光成为了最好的点缀。在如此的情景下,你会发现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颗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在浩瀚的星空下,在一瞬间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苍茫的夜空突然变得深沉、幽邃了,有一种神奇的、吸引人的情愫萦绕其间。
夜是静谧的。四周只有淡淡的微风和少许的蝉鸣。在这一片的祥和与宁静中,凝视着夜空,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只要单纯的眺望夜空,就可以获得一种恬静、安逸感。
躺在草地上,我出神地凝望着星空。不禁在脑海里想起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月光是柔和的,皎洁的,沐浴在月光下,我仿佛看见了嫦娥在广寒宫中舞动绫绢翩翩起舞的样子。虽然凄清,却很动人。
目光不觉间被几颗零星所吸引,一闪一闪间,我仿佛看到了深情的眼眸在轻轻的颤动,给夜空平添了几丝灵动。空气中夹杂着些许泥土湿润的气息,感受到的只有恬静与淡然。夜空,就像浅睡的婴儿,一呼一吸间充满了恬适的味道。
遥望星空,仿佛在聆听着远处所传来的隐约的歌声。远方是谁在低吟,是谁在呢喃?而我只想静观这曼妙的星空,享受着星空的绚丽多彩。
望着这清冷的夜,突然地就陷入了无边的落寞中。宇宙的无穷无尽,而人生却只有一瞬,生命的潮流永不停息…
夜深了,璀璨的夜空显得更加辽阔。我喜欢这种宁静,没有喧嚣的干扰,没有俗世的羁绊,有的只是自己的心跳和思绪的纷飞。心境也如这月光一样,如水的平静。
夜空,这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词语,散发着琢磨不透的美感。
遥望星空,是一种感悟。
遥望星空,是一种倾诉。
4. 遥远的“遥”字是什么意思
回答: “遥”yáo 释义是遥望,遥想,遥控,遥相呼应,路遥知马力等。
1、遥望:yáowàng 向远处看。 〖造句〗夏天的夜晚,我躺在凉椅上遥望天空,星星一闪一闪地对我眨眼睛。
2、遥远:yáoyuǎn 表示距离或时间很远。 〖造句〗:我的好朋友林林离开了家乡,去了遥远的海南岛。
3、遥遥相对:yáo yáo xiāng duì 两者远远地相对应。 〖造句〗北京的古建筑都是很有讲究的,南边的天坛与北边的地坛遥遥相对,西边的月坛又与东边的日坛遥遥相对。
例句: 1、遥同本义 遥,远也。——《广雅》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楚辞·招魂》。注:“遥,远也。”
可登而路遥。——《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遥闻深巷中犬吠。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遥闻汝哭声。——清·林觉民《与妻书》例:遥天(远天);遥祭(向着远方而祭祀);遥领(间接治理,由远处控制监督);遥遥华胄(指远古时候的名门后裔);遥心(心向远方);遥目(远望);遥仰(对远地的人表示敬仰)2、遥表示时间长勤思终遥夕。
——何劭《杂诗》例:遥夕(长夜);遥久(长久)3、通“姚”。妖艳;美好。
例:遥冶(姚冶;艳丽);遥艳(妖艳)4、通“摇”。例:遥曳(摇荡)。
5. 遥望洞庭山水色的遥是什么意思
遥:遥,遥远;远远地。
遥望:往远处望。
出自:《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文章: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扩展资料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