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善”字用甲骨文怎么写
基本解释:善 shàn 心地仁爱,品2113质淳厚:善良。
善心。善举。
善事。善人。
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为、品质:行善。惩恶扬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5261友善。亲善。
和善。 熟悉:面善。
办好,弄好:善后。 擅长,长(cháng )于:善辞令。
多4102谋善断。 赞许:“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
好好地:善待。善罢甘休。
容易,易于:善变。善忘。
多愁善感。1653造句:1 、由于经营不善,他不得已将店铺转让。
2、结果表明:果实套袋能改善两种梨果的果实品质,改善果实外观品质,提高商品性,具有进内一步应用前景。3 、出入于寺庙的善男信女们,一个个都显得虔诚至极。
4、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有和为贵、亲仁容善邻的传统。5. 这场战役,我军骁勇善战,把敌人杀得全军覆没。
2. 甲骨文中“善”怎能解释表意
(一)甲骨文中已发现美、善等字,对汉字权威性的解释,留存最早的有《说文解字》: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留存在美字中的原型表象不仅使我们可以直观把握由具体到抽象的概念发生轨迹,而且对美、善、羌、姜等从羊字例的系统分析还将具有文化寻根的重要意义。
“善”字由膳食之美引申为美好之义,故后世另造“膳”字来代替它的本义。因为羊的性情温和驯顺,所以“善”又有善良、慈善之义,与“恶”相对。
(二)
义,美,善,这些美好的字眼,都在讲述着一个伟大的真理:羔羊耶稣,神的赦罪之道:
神羔羊耶稣就是义,就是美善。这不仅是《圣经》说的,也是中国汉字告诉我们的。
甲骨文、羊+我 = 义。因为神羔“羊”的义,羔羊遮盖“我”,替代我的罪,使我得以成为“义”(美善)。
替罪而成为美善。
《国语·晋语“彼将恶始而美终”》的“美”就是美善的意思。王勃《滕王阁序》中“宾主尽东南之美”的美就是美好之意。
《圣经》: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神)求什么,祂必因我(神羔羊耶稣)的名赐给你们。”
《圣经》“我(羔羊耶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3. 甲骨文的马字怎么写
马字的甲骨文 什么叫甲骨文?所谓甲,就是龟甲;骨,主要指兽骨。
古人迷信,常用甲骨占卜凶吉。占卜以后,往往在甲骨上面写刻或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便叫做“甲骨文字”,简称为“甲骨文”。
这种文字还有其他许多种叫法。如“龟甲文”、“龟版文”、“契文”、“甲骨刻文”。
“甲骨刻辞”、“贞卜文”、“卜辞”、”“殷虚书契”等等.但自从陆懋德于1923年发表《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之后,便约定俗成,多数学者统称“甲骨文”了。这种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进程,它和古代埃及的纸草文书、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一样,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
如今,甲骨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甲骨文虽是我国3000年之前的文字,但人们亲眼看到这种古老的文字实物距今却还不到100年,而且围绕着谁是最早的发现者以及何人将其断定为商代遗物,展开了饶有趣味以至成为一桩尚未了结的遗案。
说到甲骨文的发现,有人或许会不加思索地想起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清朝末年,确切地说是1899年,北京有个叫王懿荣的官员患病,遂清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
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购药。药拿回家后,王懿荣逐一审视,当他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时,禁不住大吃一惊。
因为,王懿荣是一个造诣颇深的金石学家,他意识到这种文字肯定有价值。于是,寻根剖底,查明来历,又专门派人到那家药铺中将带有文字的“龙骨”以每字2两银子的高价全数买下来。
至此,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在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中重见天日了。王懿荣真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吗?有的学者根据那个雅趣的故事认定王懿荣就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
王守信在1981年出版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明确表示:“王懿荣不仅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而且还首先将其时代断为商代”。吴浩坤和潘悠在所著《中国甲骨文史》中也持此说。
他们认为,说王懿荣吃中药偶然发现了甲骨文虽是传闻,但“王懿荣首先认识甲骨文,这一点该是无可怀疑的。至于他怎样认出甲骨文的,那是次要的问题”。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是王懿荣和刘锷共同发现的。汐翁1931年在《华北日报·华北画报》发表的《龟甲文》中写道。
王懿荣抓了药回家,他的好友刘锷(即《老残游记》的作者,也是著名金石学家)从药里发现了甲骨文后告诉了王。但根据是什么,汐翁未作任何交待。
对于王懿荣患病吃中药偶然发现甲骨文的说法有的学者提出了种种疑问。疑问之一是北京菜市口在清朝光绪年间不曾有过达仁堂中药铺。
疑问之二是中药铺的“龙骨”向来捣碎才出售,何来整块“龙骨”。疑问之三是当年带字的“龙骨”药铺压根儿不收购,只有将字迹刮去的龙骨才收购。
因此,所谓王懿荣吃中药偶然发现甲骨文的说法不能成立,仅仅是传闻而已。另一部分学者则明确提出有字的甲骨文最初是由河南安阳(安阳乃是殷代后期的首都所在地)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发现的,其时间要早于王懿荣。
罗振玉在1912年所撰《洹洛访古游记》中收录其弟当年到小屯村调查的一份记录说:“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即涂朱者),不知为何物。
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等。得善价……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
骨之坚者,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颗,拣大者售之。
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这份记录表明。
小屯村农民早在1899年以前就发现了甲骨文。王襄于1935年发表的《簠室殷室》也断定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前,甲骨文就被小屯村农民发现。
范毓周在1986所著《甲骨文》一书中也赞同此说。并指出小屯村农民开始并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只是把它视为带字的“龙骨”。
大约到了1898年,“龙骨”才引起了古董商人的重视。当时有个叫范维卿的古董商在收购过程中注意到了小屯村农民挖出的“龙骨”,遂将此事告诉了天津的穷秀才孟定生和王襄。
孟、王二人认为这是一种古代的契刻文字,孟定生还进一步猜测可能是古代的简策。到第2年秋,范又将一些刻字“龙骨”带到北京送给王懿荣,王初步断定这是一种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版”,并出高价购买收藏。
如人所知,甲骨文是商代的遗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然而,是谁最早作出这种判断,学者们的说法却不尽相同。
有的说是王懿荣。王汉章于1933年在《古董录》中指出,王懿荣“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
王守信也明确表示,王懿荣是“第一个将其(即甲骨文)时代断为商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