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水文是什么意思
下水文是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也就是教师写的范文。即不能使用成人口吻写作,要调试写作年龄,要模仿同龄人的状态作文。
下水文是教师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一切练笔和写作行为。教师写“下水文”是要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感悟写作的规律和运笔行文的微妙所在,从而让写作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准确有效;是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从而让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能够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扩展资料:
关于“下水文”的争议
教师是否要写“下水文”,对于这个观点,历来有“岸上指挥”与“下水示范”两种习作指导观,它们各持一端却各有千秋。有反对者曾列出诸般弊端,比如新课程倡导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自由表达,“下水文”的范例性质会制约学生的创造力。
“下水文”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难免对学生形成误导,难以具备示范性,反而会妨碍学生广泛参阅名篇佳作,等等。但也有不少支持者引经据典地指出,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总的来说,不管这两个观点如何交锋,下水文能够存在,就的确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水文
2. 谁知道教师如何写下水文
王立刚(摘自网络)所谓教师的“下水文”,就是教师用学生的口吻,按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典型材料来写的文章,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情感,并在作文教学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练笔,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的过程,头脑中就建构了作文的过程,教师能够品尝作文的甘苦,取得切实的经验,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文点评的质量。
一、下水文应具有的特点第一、直观性。直观性是“下水文”的突出特性。
由于“下水文”所选材料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其语言也是学生口吻。因此决定了“下水文”具有鲜明的直观性。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仍处于直观学习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小学生需要直观性的形式。教师写“下水文”,利用其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学习书面语言。
第二、易接受性。“下水文”是按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选材,组织材料,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情感。
因此,“下水文”具有很强的易接受性。其次,教师所用的语言贴切、朴实,绝大部分是学生学过的词语句子,无矫揉造作,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
再次,学生本身具有“向师性”,对于自己老师写的文章有极大的兴趣。“下水文”就自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针对自己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服务于作文重难点的突破。因此,教师的下水文写作最好应做到:1、语言要儿童化教师要避免用成人的语言去写作,力争用儿童化的语言去表情达意。
从而让学生感到这样的习作亲切自然、可学可用。2、内容要儿童生活化下水文是为学生的习作引路的,所以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表现成人生活,虽然我们不是儿童作家,但我们要回忆我们的童年生活或观察学生的生活,选取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去表现,从而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
真正引领学生以“我手写我心”。3、表达技巧要与学生水平同级化我们应该注意到,如果下水文示范不当,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应尽力避免。
1、出示下水文的时机要恰当下水文呈现的时机,不妨分为“作前下水”“作中下水”以及“作后下水”。作前点拨引路。
“下水”作文安排在学生作文之前,就可能有一半以上学生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不差。“下水”作文就成了束缚学生思维的一条绳索,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模仿上,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能无法发挥,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但是对于学生以前没写过或写得较少的类型的作文,如书信、读后感、建议书等应用文,因为它们有一些格式或写法上的要求,初学时,宜在学生写作前出示下水文,让他们借鉴写法,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使他们易于动手。再如题材相对比较宽泛的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故事新编等,教师不妨采取“作前下水”的方式。
师生在围绕话题(或半开放的命题)展开讨论后,将自己的下水文读给学生听。因为此类作文一般以其中的某个话题为中心,写作的空间非常之大。
教师的下水,只是“举一”——用自己的下水实践开启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反三”的目的。作中点拨化难。
这个作用主要用于内容统一并且比较难写的习作。学生写这类习作时,常常写不具体,表达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甚至写到一半就再也“挤”不出下文了。
这时要求学生把写好的部分读出来,把尚在构思的后一部分进行口述,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启迪中取长补短。老师根据学生所暴露的问题,朗读下水文的部分句子或一两个段落,便于学生借鉴。
这样扶学生走一程,替他们排忧解难,学生就会大受启发,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作后提高鉴赏。
下水文还可以在学生作文后出示,也就是在讲评时呈现给学生。修改习作中,教师发现、归纳学生的问题,对其中的优点缺点了如指掌,再“下水”,讲评时用自己的下水文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做到有的放矢,启发学生修改、提高。
比如写人的文章,学生往往不知如何选材,当学生作文中出现以下现象:内容与题目要求不符;照搬照抄;凭空捏造;选择的材料不够典型等。这时,为了突破选材的难点,教师呈现“下水文”,就能对学生选材起到很好的点拨与示范作用。
2、下水文的形式要多样化下水文并非都是一篇完整的佳作,它还可以是一个开头或结尾,或是一个重点段落……这要根据作文的具体要求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小学阶段,作文主要以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为主。
许多学生为了得到高分,往往套用一定的格式来开头。如写人时,开头常常是“我认识的人有很多,但最使我难忘(敬佩、尊敬等)的人是……”;写事时,他们会写“在我的童年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但只有一件事使我最难忘……”;写景状物也套用这样的模式开头。
针对学生这种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开头,教师的下水文就可以是几个开头,向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头形式。如描写式开头:写人时,可以一入手就描写这个人的形象,或是这个人的背影及其他有特点的地方;写事时,可以先描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场景或几个人物……引用式开头:。
3. 作文比赛下水文是指什么
近日,学校利用周三下午语文教研活动的时间,举行了首届教师“下水文”比赛,题目是《无法抹去的记忆》。全校46名语文教师,每人发一张自行印制的稿纸。大家手捧稿纸或眉头紧锁,或窃窃议论,或昂首翘望,情形与学生习作的场面惊人相似。二十分钟以后,组织者下去巡视,发现好多教师的参赛用纸依然一片空白——在写备课或练字。一节课过去了,教师们把参赛文章交上来,数一下,共22篇,还没有过半,转而一想,有两位语文教师临时请假,恰好占50%。
从道理上讲,写作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养之一,为何有那么多语文老师疏于此道、怯于“下水”呢?语文教师教学任务偏重是不争的事实,备课、繁重的作业处理、作文批改占据了大量时间;大都担任班主任,事务缠身,甚至于看书充电的时间也没有,更别提舞动笔杆儿涂涂抹抹了。天长日久,脑中的写作细胞萎缩了,手中的笔秃了,写点儿东西有时真是“难于上青天”。此外,有些教师在教育利益化的大背景下,只重视外在的东西,诸如学历、荣誉称号、观摩教学等,而不屑于修炼语文的内功——写作能力。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自己经常动笔,或者写作跟学生相同的题,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作文’。”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这些教育专家的话一语中的。语文教师谈到教学,“体验”“感悟”是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反躬自问:自己有多少写作的体验和感悟呢?有还是没有自己写作的体验是大不一样的。
写“下水文”,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情,摸准学生的思维方法及思维习惯,做到“知人知心”,指导写作时就能有的放矢。教师勤于“下水”,就能够“深知作文的甘苦”,明确其难点,在指导作文时就能抓住要害。学生从“下水文”中也能受到启发,打开思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笔耕不辍者。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份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画画、音乐教师唱歌、数学教师预先做题演算一样。法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确实,能写的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深受学生欢迎。可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因为没有写作的体验,更多的是对教材表层的理解,或依照教参的说法人云亦云,整堂课中没有自我的主体意识,没有对教材进行自我的再创造,上课冰冷、刻板、乏味。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教师不受学生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4. 何为下水文(常在一些文章后面看到下水文几个字)
所谓“下水文”是指与布置给学生的作文类似的文章。
教师如果能写同题文章当然最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点不能完全做到,比如年龄的差距、经历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让一名老教师写《我的同桌》大概效果不会太好。
但写与学生相去太远的文章则除了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促进外,对学生作文的直接指导意义略少一些(如下面谈的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因此,写与学生作文相近的文章作用最明显,效果最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等于处在学生的现实境地、思想位置上,教师可以从学生方面推测此次作文训练的可行性如何,并做出相应处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位置互换”。
教师从中最能体会到本篇文章的写作要领,学生也最能从中有所收益。它的示范作用十分显著。
5. 名人谈下水文为什么小学教师要写下水文
:“这次作文大部分同学写得都比较好,看到同学们写得这么好,老师也不甘示弱写了一篇,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下面我把我写的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希望同学们也给点评点评。”听到这,不少同学都笑了。
我开始抑扬顿挫地念起来,教室里只回荡着我的声音。念完后,又一次爆发出一阵掌声。
我开玩笑说:“先别忙着鼓掌,谈谈各自的看法吧。”有的同学说:“老师举的例子更典型,有代表性。”
有的说:“老师的分析说理比我们更透彻、深刻。”还有的说:“老师的论证严密”。
我忙问:“哪里体现出来呢?”这位同学说:“别人的意见有善意的,恶意的;支持的,反对的,对那些善意的建议,应仔细分析,定其取舍;而对那些恶意的嘲讽,则不予理睬。而我只是选取了一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现在我才明白,坚持自己的主见,还必须有一个条件:只要认为自己做得对,但它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冷静分析的结果。”我带头为这位同学鼓掌。
没想到,我这篇下水文竟能让学生联系到了自己的作文,学生几乎是带着一种崇拜去听老师的下水文的,他们会认真倾听,用心思考,会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差距,而这一点,远非老师批改后学生达成的认识。另外,教师写下水文,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他们会觉得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
我想,那“掌声”中也蕴含着这一层意思吧。有了老师地参与,他们会积极的参与,誓与老师比高低。
这不是我们渴盼的一种境界吗?。
6. 名人谈下水文为什么小学教师要写下水文
:“这次作文大部分同学写得都比较好,看到同学们写得这么好,老师也不甘示弱写了一篇,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下面我把我写的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希望同学们也给点评点评。”听到这,不少同学都笑了。
我开始抑扬顿挫地念起来,教室里只回荡着我的声音。念完后,又一次爆发出一阵掌声。
我开玩笑说:“先别忙着鼓掌,谈谈各自的看法吧。”有的同学说:“老师举的例子更典型,有代表性。”
有的说:“老师的分析说理比我们更透彻、深刻。”还有的说:“老师的论证严密”。
我忙问:“哪里体现出来呢?”这位同学说:“别人的意见有善意的,恶意的;支持的,反对的,对那些善意的建议,应仔细分析,定其取舍;而对那些恶意的嘲讽,则不予理睬。而我只是选取了一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现在我才明白,坚持自己的主见,还必须有一个条件:只要认为自己做得对,但它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冷静分析的结果。”我带头为这位同学鼓掌。
没想到,我这篇下水文竟能让学生联系到了自己的作文,学生几乎是带着一种崇拜去听老师的下水文的,他们会认真倾听,用心思考,会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差距,而这一点,远非老师批改后学生达成的认识。另外,教师写下水文,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他们会觉得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
我想,那“掌声”中也蕴含着这一层意思吧。有了老师地参与,他们会积极的参与,誓与老师比高低。
这不是我们渴盼的一种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