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关文牒的《西游记》中通关文牒的秘密
西游记最后唐僧把经取回,把通关文牒递给太宗看,原文写道:“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奇怪的是里面居然有两处悬疑。一是居然有狮驼国印,大家都知道狮驼国的人都被吃了,这印是谁盖上去的?二是没有天竺国印。在天竺国的时候,“行者称谢,遂教沙僧取出关文递上。国王看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又取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 明明盖了印的啊,怎么会没有呢?
有人说是吴承恩的疏漏。我们都知道,写文章一般最注重的就是开头和结尾,他老人家怎么可能在最后一回犯这种低级错误 ,而且还是两个?所以这绝对不是疏漏,而是另有深意,且看下文。 且看98回中唐僧师徒见如来的情景:“四众到大雄宝殿殿前,对如来倒身下拜。拜罢,又向左右再拜。各各三匝已遍,复向佛祖长跪,将通关文牒奉上,如来一一看了,还递与三藏。”
从第98回中,这通关文牒从如来手里过了一下,明显,如来乘机作了手脚!那如来为什么要增一国删一国呢?原因就是,如来要让唐太宗知道有个狮驼国,而没有天竺国!
把狮驼国增加上去的原因是让唐太宗知道有狮驼国这个国家,也就是要让南赡部洲的人都知道有这个国家,也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有这个国家。换句话说,不久之后,狮驼国是要重建的!那么谁来主持重建?当然是如来了!这样他就可以轻轻松松获取一国的信徒。说不定还能和信奉佛教的大唐通商往来呢。
那么把天竺国删了用意何在呢?且看原著对天竺国的描述:“我敝处乃大天竺国,自太祖太宗传到今,已五百余年。现在位的爷爷,爱山水花卉,号做怡宗皇帝,改元靖宴,今已二十八年了。”大家注意,天竺国是500年前建国的,而500年前也正是如来降服孙悟空的时候,这也太巧了吧!
所以真相就是,天竺国的开国皇帝不信佛教,甚至是傍佛,而且无法劝化。 而且从现任皇帝把和尚招作女婿,和唐僧吟诗作赋却不谈佛理也可以看出,现任皇帝也不尊佛教,天竺国从来就不尊重佛教!如来岂能容忍身边的国家不信自己呢?所以如来从天竺建国开始就打算放弃之, 而把孙悟空压在离大唐不远的五行山明显是为传法大唐做准备,他要把佛法基地从天竺转移到唐朝!而如果让唐朝人知道连如来身边的国家都不信佛教,会有什么后果呢?因此,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不让唐朝人知道有这么个国家!
经过篡改以后,通关文牒上的国家加上首尾的灵山和大唐,就是一条贯穿东西的佛教链,如来的伟大布局!
2. 怎么写牒文
通关文牒为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我们现在称为出国护照,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
玄奘的通关文牒的内容:
牒云: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
3. 通关文牒的有关描述
这里就通关文牒的发出与收回以及途中增添内容的有关三回的描述作简要摘录。
第十二回:贞观十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陈玄奘大阐法师,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那皇帝早朝已毕,帅文武多官,乘凤辇龙车,出离金銮宝殿,径上寺来拈香。次早,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有钦天监奏曰:“今日是人专吉星,堪宜出行远路。”唐王大喜。又见黄门官奏道:“御弟法师朝门外候旨。”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银絺的马一匹,送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唐王排驾,与多官同送至关外,只见那洪福寺僧与诸徒将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关外相等。
五十四回:这是唐僧和西梁女国的国王的对话:三藏欠身而起,对女王合掌道:“陛下,多蒙盛设,酒已彀了。请登宝殿,倒换关文,赶天早,送他三人出城罢。”女王依言,携着长老,散了筵宴,上金銮宝殿,即让长老即位。三藏道:“不可,不可!适太师言过,明日天开黄道,贫僧才敢即位称孤。今日即印关文,打发他去也。”女王依言,仍坐了龙床,即取金交椅一张,放在龙床左手,请唐僧坐了,叫徒弟们拿上通关文牒来。大圣便教沙僧解开包袱,取出关文。大圣将关文双手捧上。那女王细看一番,上有大唐皇帝宝印九颗,下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女王看罢,娇滴滴笑语道:“御弟哥哥又姓陈?”三藏道:“俗家姓陈,法名玄奘。因我唐王圣恩认为御弟,赐姓我为唐也。”
女王道:“关文上如何没有高徒之名?”三藏道:“三个顽徒,不是我唐朝人物。”女王道:“既不是你唐朝人物,为何肯随你来?”三藏道:“大的个徒弟,祖贯东胜神洲傲来国人氏,第二个乃西牛贺洲乌斯庄人氏,第三个乃流沙河人氏。他三人都因罪犯天条,南海观世音菩萨解脱他苦,秉善皈依,将功折罪,情愿保护我上西天取经。皆是途中收得,故此未注法名在牒。”女王道:“我与你添注法名,好么?”三藏道:“但凭陛下尊意。”女王即令取笔砚来,浓磨香翰,饱润香毫,牒文之后,写上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人名讳,却才取出御印,端端正正印了,又画个手字花押,传将下去。
第100回:这里有唐僧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对话: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4. 唐僧的通关文牒上都写了什么
玄奘的通关文牒的内容:牒云: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通关文牒为中国古代护照,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从清末开始至今称为护照,我们现在称为出国护照。
所以,唐僧每到一个国家必须要让国王盖章。
5. 通关文牒的证件内容
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bai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du道场。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大唐贞观一十三年zhi秋吉日御前文牒。(印章)
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孙悟空行者,二徒弟猪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净和尚。dao(*注:这一段是女儿国国王自行添加的,女儿国国王想和唐僧成亲,但是他的三个徒弟没有名号,于是女儿国国王便自己加进这一段话,好内让唐僧留在身边,而让三个徒弟容名正言顺的去取经。)
宝象国印章
乌鸡国印章
车迟国印章
西梁女国印章
朱紫国印章
比丘国印章
灭法国印章
6. 西游记中唐僧手中的通关文谍的作用是什么
了防止国民的流失,各个国家都会有居民离境许可证,通关文牒也有离境许可的意思,或者说是本国家同意持此证件的人在国内活动,并有随时离开国境的权利!《西游记》第十二回写到唐僧西行取经,唐太宗设朝聚集文武,撰就通关文牒,递与玄奘。
文牒的作用犹似现代人去国外时所持的合法护照;此后,取经人每过一国,总要进朝谒王验牒,倒换关文,由该国在文牒上盖宝印,签花押,然后再行。这份通关文牒,堪称是《西游记》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串联线之一,在形成和增强全书艺术特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唐僧取经途中,每到一国,往往由于期王用印,引发出许多离奇曲折、石破天惊的故事来。诸如:过车迟国,在倒换关文的殿堂上巧遇虎力等三妖,引出一场又一场的大斗法,经朱紧国,为验牒“行者施为三折肱”,医好国王痼疾,又从妖窟中解救出拆散三年的皇后金圣宫;到比丘国,为国王扫灭混迹宫内外的妖氛,解脱了全城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剖胸取心之灾;特别是在西梁女国,为交验关文,竟引出女王向和尚求亲一出大喜剧,而且女王又在牒文上亲笔添上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三人的名字,使这个取经队伍合法化;不胜细叙。
那么,一路上究竟有多少西方王国在牒文上用过印呢?《西游记》第一百回唐僧取经返回长安,当唐太宗问到“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时,唐僧随即呈上通关文牒,并说:“还经过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太宗看时,牒文上有用印国的宝印。
小说中列出了用印国的名单。世本所列名单共有十二个印,即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女儿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又有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
这份用印国的名单对不对呢?如果我们把它与正文中所写相对照,便会发现其中有误。因为小说写到唐僧每过一国时,总是或详或简地具体交代用印的经过。
用了印的无疑会列入名单,未用印的当然不该列入。如此一对照,便可发现如下数处:一、狮驼国未用印。
原来狮驼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男女,早在五百年前就被大鹏妖精吃了个干净,如今却是妖精的江山。孙悟空经过艰苦卓绝的鏖战,最后请来佛祖如来,才降伏大鹏,解救了唐僧。
作品只写“师徒们在那宫殿里寻了些米粮,安排些菜饭,饭吃一餐,收拾出城,我大路投西而去。”狮驼国里既无国王,亦无国宝,何曾在牒文上用印?二、凤仙郡未用印。
凤仙郡是天竺国的外郡,连年干旱,取经僧过此时,孙悟空施大法力解救了该郡之灾。郡侯为报答大恩,特建造生祠以谢;合郡人等,远送唐僧等西行。
并未有验牒用印之事。三、金平府未用印。
唐僧过金平府,元夜观灯,被妖所摄。孙悟空请来天将,擒捉了犀牛怪,免去了合郡军民每年供妖的灯油之役。
最后府县官员亦建生祠以谢,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逐家请酒。唐僧怕误了取经,连夜逃之夭夭,何曾在府堂验牒用印?四、此外,天竺国虽用印却未列入名单。
第九十三回,唐僧一到天竺国,就对驿丞说:“随身有关文,入朝照验”;而后就在入朝路上,遇假公主抛球招亲,恰中唐僧,选为驸马,唐僧与公主见王时,又提到贫僧是大唐差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因有长路关文,特来朝王倒换”;再后正值佳期之日,国王召见孙悟空弟兄三人,道:“汝等将关文拿上来,朕当用宝花押交付汝等”,于是沙僧“取出关文递上。国王看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
用印之事作了反复描写,然而,用印国名单上却无天竺国之名,岂非失误?按照以上所述,用印国决非世本所列十二,实际上是十国。然而,我们查阅明清时代各种《西游记》版本,此份用印国名单情况相当复杂。
明本《唐僧西游记》和杨闽斋本第一百回该名单与世本全同;李评本的名单中则无狮驼国,但未列入天竺国,共计十一国印;清代的《西游真诠》、《新说西游记》、《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评注》的名单皆与李评本相同;独有清代最早梓行的《西游证道书》却与众不同:它不但删去了狮驼国名,还删去了凤仙郡和金平府,而且又加上了天竺国,共计十国,才与正文所写完全相符。明清版本《西游记》用印国名单的这一复杂情况,不但为我们研究《西游记》版本的演变承袭,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而且直接关联着当代《西游记》版本的校点工作。
我们不妨检翻一下通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的《西游记》,第一百回上这一用印国名单中,早期与后期翻印本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都以世本为底本来校点的。早期的翻印本中无狮驼国名,其它与世本皆同,据该书校点说明,早期本并未参校李评本,故删去狮驼国名显然是按清本《西游真诠》或《新说西游记》而改;但后期的重校本又恢复师驼国名,则又仍按世本的用印国名单重排。
之所以这样改回来,是否考虑到即使删去狮驼国名,仍不符合正文所写实际,故让它保持底本原貌,不再更改了呢?还是参校中并未发现《西游证道书》的正确处理,因而未加校正呢?由于明清版本《西游记》第一百回用印国名单的各异,所以近期所出版的以明清有关《西游记》为底本的各种校点本上的用印国名单亦各不相同。我与喻素卿先生同辑的《西游记》会评本中,虽以李评本为底。
7. 为什么不把passport翻译成“通关文牒”
呵呵呵,比较有意思的问题。
这就好像是说,为嘛不把Physics(物理)不译成“格致”,Mathematics(数学)不译成“算术”?一方面,语言本身在进化,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含义,或同样的事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达;另一方面,“护照”和“通关文牒”的本身有不同的含义。“护照”在现在的时代更多是一种个人身份(国籍)的证明,其本身并没有“通关”的功能。
“通关文牒”在现代的词语中更像是“签证”的含义:过关时验证的,是否可以过关的通行证。其英文对应的是'Visa'。
而Passport从现代的词义含义上更接近‘护照’,个人的国籍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