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字大写怎么写
书字的大写:“书”是形声字。
从聿,者声。聿( yù,即笔。
隶书省“者”成“曰”。基本解释1、成本的著作 :书籍。
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2、信 :书信。
书札。3、文件 :证书。
4、写字或写的字 :书法。5、写文章 :大书特书。
罄竹难书。6、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 :说书。
相关词汇:书包、书写、草书、书画、念书、藏书、书房、书本、看书等。扩展资料1、书写[shū xiě] 写:书写标语。
书写工具。《花城》1981年第5期:“任何送往打字间的文稿,书写必须规范。”
2、看书[kàn shū] 读书。《看书》也是动漫《蜡笔小新》的第26集。
3、草书[cǎo shū] 汉字字体之一。字形比隶、楷简化,笔画牵连曲折,便于迅速书写。
从汉代以来,体势屡有变迁,有章草、今草、狂草、行草等。4、书本[shū běn] 书本知识。
孙犁《秀露集·克明序》:“在战争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些作者,我同 克明 都在内,得生活的教育多,受书本的教育少。5、书包[shū bāo] 布或皮革等制成的袋子,主要供学生上学时装书籍、文具用。
2. 谁有古诗《柳》的大意
《柳》的解说的商榷 语文课本的道思考题要学生领会《柳》的大意。
教参的答案是:“在烟雨迷朦的江桥畔,在桃杏掩映的山路中,柳树的千丝万絮似乎懂得离别者的离情别绪,在春风中飘舞。”并且特地强调,“《柳》则把春风写成被动的,为柳丝柳絮所招惹。”
这一解说,有不少地方经不住推敲。按这种解说,该诗的头句是借烟、雨写“江桥畔”,次句是借桃、杏写“山路中”,两句都是写柳树的环境以行铺垫而没有直接写柳。
这么说宋,该诗竟用了两句大写烟、雨、桃、杏以特写“江桥畔”、“山路中”而几乎置柳树于不顾,岂非着墨一半而言不及意?按这种解说,诗中的烟、雨、桃、杏以及“江桥畔”、“山路中”的形象倒鲜明突出,而柳树的形象却隐约依稀须透视才能见到了,这岂非喧宾夺主,文不对题?那么该诗的题目岂不应该改成“烟雨桃杏柳丝絮”了?其实,“桃杏掩映”说的是“桃杏”相互掩映,“映杏映桃”表述的却不是“桃杏”,而是柳掩桃杏,两个短语陈述的对象各不相同,怎么能用“桃杏掩映”来解说“映杏映桃”呢?“映杏映桃”中的“桃”和“杏”都是参与说明者而不是被说明者,而“桃杏掩映”中的“桃杏”则是被说明者而不是说明者,怎么能够把参与说明者变成接受说明者呢?从自然现象看,柳丝柳絮必须睛而有风才能飘飞,“烟雨迷艨”之中,丝絮必被淋湿,怎么还能“飞舞”呢?再说,“飞舞”所表现的是如坐春风的兴奋、快乐情态,柳丝柳絮表演的却是黯然伤神的无边愁苦。若它竟然兴奋快乐地“飞舞”起来,其情其态与其角色使命不是水火不容了么?再说,“离人“的孤苦心境和该诗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也不会准许它欣然“飞舞”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自然现象而言,只会是春风惹柳丝柳絮,柳丝柳絮是不会主动地“招惹”春风的;从拟人手法来说,柳树所象征的“离人”和其丝絮所象征的离情别绪,也不会有主动“招惹春风”的情趣。 怎么能说柳丝柳絮主动招惹春风呢?那么,应该怎样解说才比较合乎情理呢?纵看该诗脉络,应该说,诗文的每句都承题省了个“柳”字。
若将它补出便是:“(柳)半烟半雨江桥畔,(柳)映杏映桃山路中。(柳)会得离人无限意,(柳的)千丝万絮惹春风。”
这样,“半烟半雨”说的是“柳”而不是“江桥畔”,“映杏映桃”写的也是“柳”而不是“山路中”;会得人意的也是柳,其丝絮“惹春风”的还是柳;“半烟半雨”即“如烟似雨”,以比喻画柳,“映杏映桃”以烘托渲染的侧笔写柳,会人意、“惹春风”则以拟人手法描绘柳——句句有柳,句句写柳,无时不紧扣题目,无处不突出文旨。这样一来,所谓“喧宾夺主”、“文不对题”、“言不及意”之嫌,便全都不存在了。
由于视“半烟半雨”为比喻,因而“烟”、“雨”便都是柳态柳情,则文中便没有能沾湿丝絮的雨水,柳丝柳絮也就能随风漫空乱飞了。“半烟半雨”何以能够视为比喻呢?“半人半鬼”或“不人不鬼”或“半人不鬼”、“半推半就”或“半推不就”,“半痴半颠”或“半痴不颠”等等的“半……半……”或“半……不……”和“不……不……”之类的结构,都含有“既象……又象……”的意思。
可见,视“半烟半雨”为比喻而释为“如烟似雨”是完全可以的。由于明确了“映杏映桃”的是柳树,便不可能出现解说的语法、逻辑错乱了;并且由于如烟似雨的柳树遮掩了桃杏、笼染了桃杏,桃杏因而黯然失色,诗中便没有与意境相乖的明丽色彩,因而意境中也就没有不相宜因素了。
这样,便只剩下一个问题,即究竟是丝絮惹春风还是春风惹丝絮?但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如前所述,“千丝万絮惹春风”一句,如果视为主动句,句意有违情理。
看来应该视之为被动句——省略了表被动的词语的被动句。不用表被动的词语的被动句,在古汉语中相当常见。
“举孝廉,不行”(《张衡传》)说的是张衡被推举为孝廉,“比干菹醢”(《涉江》)说的是比干被剁成肉泥,“屈平既疏”(《屈原列传》)是说屈原被疏远,“函谷举”(《过秦论》)是说函谷关被攻克,“激昂大义”(《五人墓碑记》)的意思是受正义激励。这些都是省略了表被动的词语的被动句。
可见,“惹春风”需要而且完全可以视为被动句。这样,该句便是“柳絮欲停风不住”(〔宋〕无名氏《风栖梧》)的意思,便一点也不违背情理了。
另外,还想补充一点:“惹春风”的“惹”可以而且最好解释为“乱”即“撩乱”。《经籍纂诂》说:“惹,乱也。
从心若声。”可见这“惹”可以训为“乱”。
客观上,柳丝柳絮在空中也是乱飞,丝絮的“乱飞”,也就象征了“离人”的离愁不但被春风撩发,而且被它搅得乱糟糟的,从而便更充分地表现出“离人”的“剪不乱,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李煜《相见欢》)的离情别绪。 综上所述,该诗的大意似乎可以这样概述:江桥畔——山路中,孤苦旅行的全程几乎处处有柳。
它如烟似雨,满怀凄戚,遮掩桃杏,使桃杏失色而天地黯然。它深知离乡别井之人的无限愁苦,它那被春风搅得漫空乱飞的千丝万絮,便恰似离人的乱糟糟的离情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