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字的行书和草书分别怎么写
行书名家手迹示例:
草书名家手迹示例:
扩展资料
行书代表人物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李待问、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近现代的于右任、启功、李志敏、沙孟海、张辛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
2. 发商说文解字如何解释,草书怎样写
您好:发商说文解字这样解释:
草书这样写:
3. 参的草书怎么写
一、参的草书写法如下:二、释义:[ cān ]1、加入在内:~加。
~与。~政。
~赛。~议。
2、相间,夹杂:~杂。~半。
3、检验,用其他有关材料来研究,考证某事物:~考。~照。
~省(xǐng)(检验省察)。~看。
~阅。~检。
4、探究,领悟:~悟。~透。
~破。~禅。
5、旧指下级进见上级:~见。~拜。
6、弹劾,向皇帝告状:~奏。~劾。
~革。[ shēn ]1、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商(“参星”和“商星”,此出则彼没,两不相见;喻亲友隔离不得相见或彼此对立不和睦)。
~辰卯酉(“辰星”即商星,参星酉时现于西方,辰星卯时出于东方;喻互不相关或势不两立)。2、中药名:人~。
党~。[ cēn ] 〔~差(cī)〕长短不齐,如“~差(cī)不齐”、“~差(cī)错落”。
[ sān ] 古同“叁”,三的大写。三、相关组词:参军 参观 参政 参加 参天 参差 参谒 参验 党参 参股 参半 参赛 参审 参订 参商 参错 参伍 扩展资料:一、字形演变:参,金文 (晶,三颗星,即叁宿星座) (人,星相师),表示用仪器观测天象,用叁宿星座作导航指南,叁宿星座 下面的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观测的仪器。
造字本义:动词,博学的老者仰观星天,辨别方位。文言版《说文解字》:参,商星也。
从晶,声。,参或省。
白话版《说文解字》:参,曑和商,都是星名。字形采用“晶”作边旁,采用“ ”作声旁。
这是“参”的异体字,将“日”省略成“口”。二、词组释义:1、参审[cān shěn] 参加(对犯罪嫌疑人等的)审讯或审理。
2、参订[cān dìng] 参校订正:这部书由张先生编次,王先生~。3、参商[shēn shāng] 参和商都是二十八宿之一,两者不同时在天空中出现,比喻亲友不能会面,也比喻感情不和睦:~之阔。
兄弟~。4、参错[cēn cuò] 参差交错:阡陌纵横~。
5、参伍[sān wǔ] 亦作“参五”。参,三;伍,五。
或三或五,指变化不定的数。
4. 霖字草书怎么写
一、霖字草书写法:
二、霖的释义:
连下几天的雨:秋~。甘~。
三、组词:
霂霖、时霖、霖沥、霖乱、霖漉
霖霔、淫霖、霪霖、霖淫、霖潦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三、相关组词:
1、沃霖[wò lín]
滋润干旱的大雨。
2、霖淖[lín nào]
雨湿泥烂。
3、连霖[lián lín]
犹连雨。
4、澍霖[shù lín]
时雨。
5、霖霪[lín yín]
久雨。
5. 小字的草书、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怎么写
草书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简介: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甲骨文简介: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金文简介: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是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4](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219年)。
小篆简介: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隶书简介: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简介: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行书简介: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