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史怎么写
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史是记述家庭的发展、变迁历史的一种文章样式。 家史不同于普通的家谱。
因为家谱主要记述的是宗族的繁衍,世系的延续,行文极简,线条粗略,是纪实性资料,一般无突出的思想性。而现代的家史则是介乎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具有历史和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
在写法上,它以家庭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或写其发展全过程,或写其中的一二片断;既可以写全家或一个几个人也可以专门写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但不论如何写,它都要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的整体,使人看出家庭发展、变迁的面貌,并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写家史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要提炼出新鲜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明确主题。家史不仅仅只是昔日事例的陈列,而是要通过对家庭变迁历史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个鲜明的思想。
这就要求每一篇家史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家史的现实意义往往是通过主题来体现的。
没有主题,材料就是一团零乱的珠子,文章也就无法构成。为此,作者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详细地占有材料,仔细地分析材料,抓住材料的特点,开掘出其所包含的本质上的意义,再联系作者眼前的现实斗争形势和存在的带方向性的问题,反复琢磨,最后确定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2、要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筛选和剪裁。家史写作不能搞有闻必录,有事必记。
虽然家史是写真人真事的,但它不是照搬生活的流水帐,不是要把所有的真人真事都写进去。它既要有真实性,又要有典型性。
这就要根据主题思想来进行剪裁,舍弃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对那些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从中精选了最典型、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然后进行详细的记述。{其**}材料则根据需要,略写或不写。
3、通常要采取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才能更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激发起读者憎爱悲喜的感情。
4、语言要通俗、朴实,富有感情色彩、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读起来亲切,听起来动情,如入其境,似见其人,使人在感情上发生共鸣。
2. 继承传统文化作文开头和结尾怎样写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3. 怎么写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开头的重要。
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考场作文的开头讲究简洁、生动、优美,可考虑选用如下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式。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如《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方法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2.背景渐入式。
如《孔己已》开头:“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可以随时温酒”。《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些开头或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气候或阐述论题的背景、环境等。
3.设问置疑式。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
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种开头方法,其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中考作文中的频率很高。
4.名言警句式。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等。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
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5.精辟设喻式。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
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马说》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为喻引出中心论点,既然是“设喻”,就得注意所言之“他物”与本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
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
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
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由此看来,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
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和《藤野先生》的结尾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
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背影》,开头写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结尾写道:“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又如《白杨礼赞》开头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结尾写“……我要高声赞美白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驿路梨花》结尾写道:“不由得想起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花市》的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留下美丽的背影——考场作文结尾妙法举隅 关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古人早就有“风头豹尾”一说。考场作文写作时间短,评分要求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理想的评价,开头和结尾尤其马虎不得。
有人说,考场作文的开头要像“二锅头”,入口即辣出泪来,以此说明作文开头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作文的结尾就应像“碧螺春”,余香满口,令人回味无穷。
精彩的口头固然能让人眼前一亮,心生向往;精彩的结尾亦能让人忍不住掩卷,拍案叫绝。同学们的考场作文结尾存在哪些常见问题呢?一是有头无尾。
由于缺乏整体构思,结尾如同一个“半拉子”工程,叙而不清,说而不明,议而不足。而是虎头蛇尾。
有的同学在完成主体部分后,常常有一种大功告成的心理,于是。
4. 请问古代书信怎么开头结尾
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不赘。
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扩展资料:
正文是书信的主要部分。寄信人要向收信人询问、回答,叙述的内容,都在这里表述。
正文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起,转行时顶格。根据内容可适当分段,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单独成行,空两格写起。向收信人表示问候。
(2)另起一段,空两格写起。说明何时收到对方来信,表示谢意;或者询问对方情况,表示关怀。总之,应首先谈对方的事情。
(3)谈自己的事情。每一件事都要分段写,使对方一目了然。回答对方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4) 可写有何希望、要求或希望再联系的事项。
5. 书评怎么写开头
怎样写书评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而要使理想的书籍成为打开人们智慧的钥匙,往往要借助于书评,供更多的人了解它,热爱它,和它交朋友。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在《给少年儿童更多的课外读物》一文中对书评的作用作了形象的概括,他说:“一篇精要精当的评介文章登出来,好的读物就象长了翅膀,飞到广大读者心灵的窗户前,等候开窗欢迎。报刊有义务使好的读物长翅膀。”
什么叫“书评”?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把自己的感受、见解写成文章,这就是“书评”。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书评”呢?
首先,要认真读一本书的“序”和“跋”。序、跋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了序和跋,可以大致知道书的内容。有些书的“序”是作者自己写的,主要谈写书的宗旨和经过,有些书的“序”是作者请别人(多半是某方面的专家)写的,主要是介绍或评比本书的内容和特色。有的书的前言,实际上也是序的性质,有些书的后记,实际上与跋的性质类似。序一般是放在书的正文之前,有个别的放在正文之后,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自己的巨著《史记》写的自序,就放在《史记》的末尾。序、跋是读书指径人门的向导,写书评,不可不读。
其次,要学会写内容提要。唐代散文作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定掌握住它的要领,对于阐述道理的书必定探索出它的主旨。”我们读书要学会在深刻领会原著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以后,用自己的话对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大意简明扼要地概述出来。写书评,不可能把原著的内容从头到尾复述一遍,学会写内容提要,就比较能把握住作品的主题,主题抓得准,书评也就“有的放矢”,不至于文不对题。所以,练习写内容提要,对于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概括能力很有裨益。
再次,要联系实际。读了一本书,感想、收获也许很多,这就要抓住书中使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结合自己所想到的、所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受到的启迪。比如江西师院附中高一学生吴岚写的《我爱〈红岩〉》一文,获山西《语文教学通讯》全国中学生书评征文一等奖。文章从“我”和《红岩》的联系中,紧扣着一个“爱”字来写。先写《红岩》是“自己最爱看的一本书”,然后详细叙述爱的原因——“还是这本书给了我前进的力量、生活的勇气”,作者诉说了自己童年的不幸,分析了《红岩》一书中的许云峰、华子良、江姐、小萝卜头等几个主要英雄人物形象在自己心中引起的震动,回忆了妈妈的嘱咐,最后概括了《红岩》一书如何帮助她从厌恶生活到热爱生活,书评写得情理交织,娓娓动人。
最后,要有独立的见解。古人云:“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积。”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要多思考,善于问,在正确理解原著的本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比如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郭沫若同志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是一篇立意新颖、文情并茂的散文。内蒙古乌兰浩特一中丁少华同学读后写了一篇书评,文章就郭老提到的李自成杀李岩的举动,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李自成杀李岩犯了双重错误。作者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作出了种种“设想”,然后逐一加以论证,指出李自成既轻信了牛金星的谗言,又轻率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这就尤其使自成的错误又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最后得出李自成杀李岩实属“失策之举,鼠目寸光”这一结论。丁少华同学的这篇书评立论求新、求异,论据不贪多求全,论证过程摆事实、讲道理,紧紧围绕论题进行推理,作出判断,力求以理服人。虽然文章的个别观点还有待商榷,对李自成听信谗言的思想基础以及杀李岩的阶级界线还缺乏必要的分析,但作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见解的胆识和论辩能力,实在值得称道。
写书评,贵在有独立见解,最忌踏陈习故、人云亦云。
6. 介绍介绍史记这本书的开头怎么写
开头引用句名人名言,例如:
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睛,然而忘掉历史,你将会双目失明。
或者 莎士比亚的:凡是过去 皆是序章
然后再写一些关于史记的简介,例如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