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我评价的审美与表现怎么填
我也在写 刚好写到审美与表现
我们暑假就做过了 老师给讲的挺简单
字数可以不超过60字
随便那么一段就可以了
还是给你一段参考吧T~T
进入初中后
我的审美观也比以前更成熟了 比以前更会欣赏了。虽说表现并不突出,但任何事都抢着做了。
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有健康和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
对艺术学习有兴趣,具有创新意识。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能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能初步感受、欣赏、珍惜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学习上,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勤于钻研,肯思考,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对于审美,我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在其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方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精益求精。
自己综合一下吧 但肯定是这样写旳放心好了-0-
2. 一次印象深刻的审美体验
摘要 美的体验的作用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
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介入,以及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达到对美的体验。 关键词 审美体验 介入性 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
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一、审美体验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美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
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说过:“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 是没法子解决的。”
① 那么,我们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 体验、领悟对象美的蕴含。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
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
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了自然的美。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
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同时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使得在对美的以往经验、理论认同的同时,使美的新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对美的创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美的体验越深,对美的认识就越深。
著名画家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他自己谈到:“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作过深入的观察。
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 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所得。”②正是画家对绘画对象的 “美”的一次次的体验,使他获得了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从而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美”。
因此,可以说,美的体验是认识美、创造美的关键。 — 8 3— 我们强调美的体验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抹煞美的纯哲学理论,恰恰相反,美的体验应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
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如此循环不已,每一次循环都是对美的认识的又一次提高。 二、审美体验的介入性特点 人类最初对美的体验是跟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但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后者只是美感的起源,这样,美的体验固然包括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但它具有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
有些人把美的体验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生活体验,在艺术创作中极力渲染,其结果只能是自然主义的代名词,与美的认识与创造是大相径庭的。美的体验是以美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没有美的客观存在,无论怎样体验,也感受不到美。
但美之所以令人感到兴味无穷,却不在于审美主体———人被动地接受了什么,而在于他主动地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设身处地,切身体验,才是认识美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美的体验的“介入性”。这种“介入”是全身心地置于对美的体验中。
它包括审美感知因素、审美情感因素、审美理解因素和审美行为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介入,从而达到对美的体验。
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与知觉。人必须首先通过感觉和知觉才能同周围世界发生关系,这是整个人类认识过程的共同特点。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 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③ 强调了审美感觉的重要性。
审美感知的特点是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形式感受的认识和对事物面貌的整体把握,由于孕涵着人们已有的审美经验、审美知识、审美兴趣和审美态度,因此感知的内容便在感性形式本身附着了特定的观念和情绪意义。所以,这种感知是自觉的,而非被动的,而且必须具备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器官。
当我们望着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会油然而生“曾经沧海”的感叹;当听到小提琴曲《梁祝》,我们不禁陶醉其中,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受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 审美情感因素在美的体验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它广泛地渗入整个审美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触发其它因素的诱因,起着动力作用。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充分肯定了情感的重要作用。
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它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
3. 荷塘月色的审美感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中抒情散文的名篇之一。
作者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却不能所产生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审美艺术。为此,本短文就《荷塘月色》在审美艺术上所表现出的修辞美作简要分析。
一、辞格运用在传统的修辞学中,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积极修辞又称为修辞格,这是修辞学上研究的重点,也是最常见的辞格形式。
从修辞格的角度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修辞美主要有以下几种。1、比喻美所谓比喻,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出相似点,用这一事物来描绘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本文在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时,大部分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此描绘其物象的特征,从而使文章更有形象感,增强其诗话的想审美效果。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作者以“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的高而挺,从而突出了微风中荷叶“婆娑起舞”的形象,不但把荷叶形象化,而且把静态的动态化,并赋予其审美内涵,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用“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来比喻荷花的亮色和风姿,这样通过博喻来荷花,不但描写出荷塘中荷花的多样美,而且也展示出在月光下荷花的层次感。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里,“月光如水一般”中,把静态的月光喻为流动的水,不但动态化,而且生动地展示出“荷塘月色”中月色之美。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的喻体很奇妙,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牛乳洗过是什么样子。
这样,不但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朦胧美,而且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了文章的审美表达效果。2、通感美骆小所在《现在修辞学》中说:“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感觉到的移到另一感官上,从而启发读者联想,深化意境,体会韵味的修辞方式叫通感,也叫移觉。”
比如,我们常说:“听到你这歌声,感觉多甜美。”这一句就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歌声”是听觉感受的,而这里却转化为味觉。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里,作者用“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来描写风送来荷花缕缕清香,这是把嗅觉转化为听觉。虽然香气也是沁人心脾,但乐音却能直入心灵。
这样,而通过感受器官的转化,其审美效果发生变化,给人的审美感觉。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要描绘塘中不均匀的月色(因为荷叶的高矮、月光的入角方位不同而产生的明暗不一),作者不直接去加以描绘,而是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用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来表现荷塘中“光与影”形成的“不均匀的月色”的审美形式——层次美、错落美、变化美。因此,读者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就想象到荷塘上月光下的对立统一中形成的“不均匀”的和谐美景。
3、引用美所谓引用,就是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谚语、警句、典故或者故事等,以此表现思想,抒发情感。其审美效果就是使语言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性,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在描绘了“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后,接着就摘引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的诗句,以此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及对江南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而也使文章的语言增添了美的色彩。文中写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这里,描写六朝是“热闹”、“风流”的季节,青年男女在茂密的莲湖上采莲嬉戏的场面,更好地突出了人情之美,而这与作者所处现实紧张的状况是不同的。这样,不但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也表现出作者现实处境。
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后说道:“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而引用《西洲曲》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几句,虽说是作者的联想,即由眼前的“荷塘”想到“采莲”的诗句,但通过这样的引用,更加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江南故乡的思念,想走出现在处境,所以,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总之,文中通过引用,不但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
4. 如何审美文章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
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第30 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就认为正确。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
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第24题E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
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
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 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
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
5. 求一论文:以一首诗(散文
我比较崇拜李贺的写作方式,此下诚心就其几篇优秀的诗歌为楼主聊几篇审美感受。
愿有一篇能解决您的烦恼。
ONE,拜读《梦天》所感 《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
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
同为梦游诗,李白诗的前后两部分一幻一真,一虚一实,而李贺诗却是一虚一玄,更显精奥含蕴。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
在诗人如橼巨笔之下,诗味仪隽永引人入胜,有悠然不尽之感。 此诗想象丰富特异,构思奇诡,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李贺,他的想象是奇妙的。
诗人想象的时空不受拘束,是广阔无垠的,自然界、神仙、传说、鬼怪,一切在他的笔下都重现异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浩瀚大海,“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的幽幽深山,无一不在他的笔下重披想象的朦胧面纱。
李贺写鬼神的世界所发挥的想象更表现出其非凡的创造力。鬼神世界里的鬼神有非凡的服饰与能力,但都有凡人的仪态和情感,这样的意象虚幻又质实,浪漫主义的魅力尽显无遗。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
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在唐诗中,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
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高超的琴艺。
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
用“别浦云归”、“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TWO,拜读《李凭望篌引》多感。 《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一片朦胧。
如索解其典故,就可以知道作者技艺的精湛。全诗中心是李凭演技高超,作者处处按演奏的艺术效果来加以描写——云彩为之不流,舜纪素女因此而惆怅,声音如玉碎风鸣,像荷花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这一切,都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完善诗中未讲到的演奏效果。
这样用典,既灵活自如,又化为诗魂。同时许多典故又有了“多主性”,表达意蕴更为深奥高远。
(下转第41页) 其诗神出鬼没,意境深邃。如《巫山高》诗人一开笔便将读者的情退思引向苍穹。
神女瑶姬是诗中主角。她的行踪飘渺,不念旧情,“一去一千年”、“楚魂”在峡中往返徒劳,只能“寻梦”而已。
诗中瑶姬的形象纯是写意,未着一笔描绘,但她的行踪、风韵却似可见。如此用典,“味外之味”极浓。
“楚魂寻梦风飔然”一句,非常幽冷。通篇造境奇特,笔触新奇。
李贺诗与李商隐诗不同之处,在于李贺诗歌神秘阴森的氛围,瑰诡凄冷的意境,从而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如《将进酒》诗的前面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缤纷绚烂,有声有色,给人极强的敏悟。
美酒佳人,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死的悲哀,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秋来》中,诗人深感韶华易逝,想到呕心苦吟无人赏识。
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惝,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这和李商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贺诗与李商隐不同之处,是李贺诗构成瑰艳凄冷的意境。
李贺诗膜脱美、静穆美、动态美的图景,给人以阅目怡神之感受。 THREE,拜读《老夫采玉歌》所感。
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与白居易的《卖炭翁》和韦应物的《采玉行》界定了不同的艺术分野。《卖炭翁》严格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老翁卖炭,炭被官府豪夺一事,暗含对时政的讽喻,思想意识不可谓不积极,但这种现实意象缺乏创意,缺少诗歌表现性的审美价值, 韦应物的《采玉行》亦然。
同是写民生疾苦的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则是诗人忧愤情绪经过内化的艺术表现。诗人想象超常,笔调沉痛。
构塑了“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的超现实意象,阐明采玉老夫。
6. 高中综合素质审美与表现怎么写
第一,我经过仔细研究制定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中考方案,中考方案中学业成绩评分分为三块,即艺术挡案夹、平时成绩和表现性活动。
第二,我经常下到学校,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进行宣传、发动与培训工作。 第三,组织评委到各校进行现场评分。
当我看到孩子们那一本本丰富多彩、漂亮精致的艺术挡案夹的时候,当我看到孩子们的脑袋凑在一块,商量着在毕业晚会上怎么露一手的时候,当我们的评委们被我们那些从没上过台的孩子们的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感动到流泪的时候。我想,再怎么辛苦也是值得的,对中考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评价的基本理念 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艺术学习,艺术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地感受生活和自然,发现生活和自然中的艺术要素和组合方式,通过艺术作品发现生活水平情趣,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让学生关注和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情感表现,艺术的形式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自觉地用艺术的方式调节、梳理自己的情感。
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品质。
我们采用表现性活动作为中考评价的形式之一。这样做是把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艺术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
激发和尊重学生的创造天性。它主要有几个好处: 第一,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作多方面和角度的直接知觉,使他以整体、直觉的方式把握审美对象,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感受。
教师采取各种手段,刺激学生有感性记忆,唤起他们感情,诱导出与之相应的动作和行为,并在内心形成恰当的意象和形式。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开展一些与联想、想像有关的活动。
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是不会自行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 第二,鼓励学生把内心创造出来的或唤出的意象用特定的媒介、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每一艺术领域都以其特殊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现或再现其内在意象的手段,要使学生熟悉和实践这些不同的手段。第三,为学生提供观看、倾听或欣赏自己或同学作品的机会。
鼓励他们对自己经验到的东西进行反思,把握自己或他人作品中的情感层面。很多时候,学生的这种反应或反思又会转变成新的刺激,激发出新一轮的创造活动,产生新的作品。
第四,学校都把毕业作为中考的这次表现性活动开成了“毕业晚会”。很明显,这种大家一起准备、观看的过程,不仅加强了全班同学和某个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也加强了大家一起协作“攻关”的意识和乐趣,使学习成为一个愉快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评价的方案 审美与表现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反思。 第一部分 艺术档案夹 艺术档案夹是全面衡量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作好学生艺术档案夹是初中学生学业成绩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1、艺术档案夹的内容: ⑴、平时作业。
分短期作业和长周期作业。短期作业是指学生在短期内能完成的作业,如,课堂内或回家完成的艺术表演、绘画、制作等作品;长周期作业是指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完成的,相对短期作业来说在内容上更丰富一些,形式上更完整一些,质量上更好一些的艺术表演、绘画、制作等作品。
如围绕一个主题收集的资料和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经过总合成为一个主题作品等。 ⑵、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及课外艺术活动中的艺术表演、绘画、制作等作品。
⑶、对作品的自评、互评、反思等反映学生成长的评价。 ⑷、其他反映或证明学生艺术学习能力的材料。
2、艺术档案夹收集的时间:从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到九年级下学期。 3、艺术档案夹完成的方式: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艺术档案夹的形式:强调材料能反映艺术能力的个性化。 5、艺术档案夹的地位:从艺术档案夹中抽取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打分。
按40%记入毕业考试成绩,并作为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 6、具体操作:由区教研室制定统一记分标准记分,并向学生、家长公布,区教研室将下到学校进行抽查。
1、考查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艺术课程标准》 2、考查的原则 ⑴、现实生活性原则:考查的内容和形式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 ⑵、注重考查学生的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
⑶、恰当的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注重对学生艺术能力的评价,要求学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艺术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反思与评价能力、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的能力。
3、考查的形式:表现性活动 4、考查的方法: ⑴、教师拟出一定数量的主题,让学生抽签,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或同学之间共同合作完成。 ⑵、教师将各种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
⑶、区教研室制定统一的记分标准。终结评价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第。
记分标准 分 值 等 第 90-100分 优 75-89分 。
7. 高中综合素质审美与表现怎么写
第一,我经过仔细研究制定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中考方案,中考方案中学业成绩评分分为三块,即艺术挡案夹、平时成绩和表现性活动。
第二,我经常下到学校,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进行宣传、发动与培训工作。 第三,组织评委到各校进行现场评分。
当我看到孩子们那一本本丰富多彩、漂亮精致的艺术挡案夹的时候,当我看到孩子们的脑袋凑在一块,商量着在毕业晚会上怎么露一手的时候,当我们的评委们被我们那些从没上过台的孩子们的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感动到流泪的时候。我想,再怎么辛苦也是值得的,对中考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评价的基本理念 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艺术学习,艺术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地感受生活和自然,发现生活和自然中的艺术要素和组合方式,通过艺术作品发现生活水平情趣,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让学生关注和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情感表现,艺术的形式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自觉地用艺术的方式调节、梳理自己的情感。
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品质。
我们采用表现性活动作为中考评价的形式之一。这样做是把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艺术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
激发和尊重学生的创造天性。它主要有几个好处: 第一,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作多方面和角度的直接知觉,使他以整体、直觉的方式把握审美对象,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感受。
教师采取各种手段,刺激学生有感性记忆,唤起他们感情,诱导出与之相应的动作和行为,并在内心形成恰当的意象和形式。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开展一些与联想、想像有关的活动。
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是不会自行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 第二,鼓励学生把内心创造出来的或唤出的意象用特定的媒介、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每一艺术领域都以其特殊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现或再现其内在意象的手段,要使学生熟悉和实践这些不同的手段。第三,为学生提供观看、倾听或欣赏自己或同学作品的机会。
鼓励他们对自己经验到的东西进行反思,把握自己或他人作品中的情感层面。很多时候,学生的这种反应或反思又会转变成新的刺激,激发出新一轮的创造活动,产生新的作品。
第四,学校都把毕业作为中考的这次表现性活动开成了“毕业晚会”。很明显,这种大家一起准备、观看的过程,不仅加强了全班同学和某个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也加强了大家一起协作“攻关”的意识和乐趣,使学习成为一个愉快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评价的方案 审美与表现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反思。 第一部分 艺术档案夹 艺术档案夹是全面衡量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作好学生艺术档案夹是初中学生学业成绩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1、艺术档案夹的内容: ⑴、平时作业。
分短期作业和长周期作业。短期作业是指学生在短期内能完成的作业,如,课堂内或回家完成的艺术表演、绘画、制作等作品;长周期作业是指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完成的,相对短期作业来说在内容上更丰富一些,形式上更完整一些,质量上更好一些的艺术表演、绘画、制作等作品。
如围绕一个主题收集的资料和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经过总合成为一个主题作品等。 ⑵、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及课外艺术活动中的艺术表演、绘画、制作等作品。
⑶、对作品的自评、互评、反思等反映学生成长的评价。 ⑷、其他反映或证明学生艺术学习能力的材料。
2、艺术档案夹收集的时间:从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到九年级下学期。 3、艺术档案夹完成的方式: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艺术档案夹的形式:强调材料能反映艺术能力的个性化。 5、艺术档案夹的地位:从艺术档案夹中抽取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打分。
按40%记入毕业考试成绩,并作为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 6、具体操作:由区教研室制定统一记分标准记分,并向学生、家长公布,区教研室将下到学校进行抽查。
1、考查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艺术课程标准》 2、考查的原则 ⑴、现实生活性原则:考查的内容和形式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 ⑵、注重考查学生的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
⑶、恰当的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注重对学生艺术能力的评价,要求学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艺术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反思与评价能力、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的能力。
3、考查的形式:表现性活动 4、考查的方法: ⑴、教师拟出一定数量的主题,让学生抽签,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或同学之间共同合作完成。 ⑵、教师将各种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
⑶、区教研室制定统一的记分标准。终结评价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第。
记分标准 分 值 等 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