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校徽的含义
清华大学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出自《易》乾坤两卦的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词组基本上概括了《易经》的全部内涵,实际上也就体现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而清华大学能以此孔子名言作为办学的精神标志,可见其在努力办成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同时,既注重加强对我国传统教育的研究,也注重培养新型君子人格的教育。这无疑也将会使孔子古老的君子人格焕发青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大的魅力。文中论述的小标题依次有:"君子"与"君子人格";智仁勇的统一;文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集成的互补;造就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的校徽最早可以追溯至1917年,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设计的。在这枚校徽上,“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同济大学校徽理念蕴涵
一、名称
1、由中国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舒同亲笔题写的“同济大学”;
2、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二、历史
1、在标志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
2、前进的龙舟,象征历史沿革的进程。
三、文化
1、标志的文字:以“同济”两字为核心;
2、标志的图案:三人划龙舟;
3、昭示着目标: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
4、昭示着精神:
同新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
复旦大学校徽的来历
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所有关于复旦的纪念品上,几乎都有这样一个醒目的圆形标志——圆圈正中是古文“复旦”的字样,上方写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下方则是“1905”字样,意为学校建立的年份。复旦校友对此恐怕再熟悉不过了,而鲜为人知的却是这个标志的真正来源——“复旦奠基石拓片”。
复旦大学校史馆的王忠道老师亲历了奠基石拓片发现、收藏的全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校庆办公室工作,某天,当时的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孟祥生老师突然来办公室说,学生在劳动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奠基石。”据王忠道老师说,这块奠基石的发现地正是现在的力学系实验室所在地,过去曾经是一片小树林。被发现时,这块大石头被当作盖子覆盖在下水道出口上方,背面朝上,翻开之后能够清晰的看到上面的图案——圆形正中是“复旦”的古文字样,上方是校训,下方写着民国九年。
由于“民国”字样在当时还较为敏感,这块奠基石被清洗干净后就一直保存在办公室里,尘封多年,直到学校开始筹办80周年校庆。王忠道老师回忆说,“我们着手筹备校友会时,打算制作一些纪念章赠予国内外友人。正在斟酌用什么图案最为妥当,突然就想起了奠基石拓片上复旦的圆形标志。”王忠道老师的这个想法在领导的首肯之后被正式启用,只是把民国九年改成了“1905”字样,并且沿用至今。
之后,这块奠基石一直被安置在日本研究中心前的草地上,边上附有谢希德先生的题词“1922年复旦奠基石”。
2. 关于校徽
北大校徽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
虽然校徽的外在形式是确定下来了,但对其内涵的阐释又再次陷入了无尽的分歧,也就是说校徽终究还是"形定神不定"。北大官方(招生网)对校徽的解读是这样的:校徽里全是人,是为了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这个解读未免生硬浅薄。鲁迅先生自己的意图似乎是这样的: "大"字的人形是大学的教员和职工,而上面的"北"字相对的两个人形,是学生,校徽表现了学校员工当为学生服务这个观点。
而还有一种说法下面的"大"字是北大人,而上面的"北"字就是中华民族,校徽的象征意义就是:北大人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天津财经大学校徽/qiuzhijianli/xiaohui/20071021211912776.htm天津大学校徽/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CC%EC%BD%F2%B4%F3%D1%A7%D0%A3%BB%D5天津工业大学校徽/qiuzhijianli/xiaohui/2007102121191299.htm天津理工大学校徽/xiaohui/01_59_09_370.htm天津科技大学校徽/qiuzhijianli/xiaohui/20071021211914637.htm上海大学的校徽呈白玉兰的形状,为本市市花。花托为字母“U”形,是大学(University)的意思,右花瓣形如海鸥,又是字母“S”,是上海(Shanghai)的象征。
左花瓣为数字'1',表示上海大学要争创第一的决心。由徐光夫先生设计。
/edu/2003-05/24/content_885262.htm/dispbbs.asp?Boardid=9&ID=31754以上连接是各大院校的校徽选录同济大学校徽理念蕴涵一、名称1、由中国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舒同亲笔题写的“同济大学”;2、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二、历史1、在标志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2、前进的龙舟,象征历史沿革的进程。三、文化1、标志的文字:以“同济”两字为核心;2、标志的图案:三人划龙舟;3、昭示着目标: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4、昭示着精神:同新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复旦大学校徽的来历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所有关于复旦的纪念品上,几乎都有这样一个醒目的圆形标志——圆圈正中是古文“复旦”的字样,上方写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下方则是“1905”字样,意为学校建立的年份。
复旦校友对此恐怕再熟悉不过了,而鲜为人知的却是这个标志的真正来源——“复旦奠基石拓片”。复旦大学校史馆的王忠道老师亲历了奠基石拓片发现、收藏的全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校庆办公室工作,某天,当时的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孟祥生老师突然来办公室说,学生在劳动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奠基石。”据王忠道老师说,这块奠基石的发现地正是现在的力学系实验室所在地,过去曾经是一片小树林。
被发现时,这块大石头被当作盖子覆盖在下水道出口上方,背面朝上,翻开之后能够清晰的看到上面的图案——圆形正中是“复旦”的古文字样,上方是校训,下方写着民国九年。由于“民国”字样在当时还较为敏感,这块奠基石被清洗干净后就一直保存在办公室里,尘封多年,直到学校开始筹办80周年校庆。
王忠道老师回忆说,“我们着手筹备校友会时,打算制作一些纪念章赠予国内外友人。正在斟酌用什么图案最为妥当,突然就想起了奠基石拓片上复旦的圆形标志。”
王忠道老师的这个想法在领导的首肯之后被正式启用,只是把民国九年改成了“1905”字样,并且沿用至今。之后,这块奠基石一直被安置在日本研究中心前的草地上,边上附有谢希德先生的题词“1922年复旦奠基石”。
3. 写北大校徽的作文50字
开学后不久,那天老师拿着一些小牌牌,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
啊,原来是校徽。老师将它们发给同学们。
“校徽!”我不禁陷入沉思。校徽,它是一个多么不起眼的小牌子啊!可是,它代表着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荣誉: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时,校徽会默默的告诉别人,做好事的是舞钢子弟一小的学生,别人会对你的学校有好感,对学校的学生有好感,对你做好事加以赞赏。
这时,你就为你的校徽增添了光彩,为学校增添了光彩,使校徽闪闪发光;当然,如果你做了不光彩的事,为校徽抹了黑,为学校抹了黑,当时不仅会让自己脸是无光,还会让别人对你所在的学校有不好之感。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这样,才能为校徽增添光彩,让校徽闪闪发光。
为了使校徽永远在我胸前闪光,就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就是要品德好。
一个人品德不好是无法在设会上立足的,一个人要做到自立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设身处地、助人为乐、待人宽厚、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勤劳节俭等等。这样才能使校徽闪闪发光。
智,就是要学习好。一个人要学习好,长大了成为顶天立地的祖国栋梁。
人们常把少年儿童比做祖国的花朵;老师说,少年儿童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1世纪中叶把祖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一伟大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到我们青少年一代的身上。
在21世纪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将决定祖国明天的面貌、未来的前途。重任在肩,我们要早作准备,加倍努力,好让校徽闪闪发光。
4.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校徽校训
含义:
(1)齿轮圆代表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寓意着我院是以汽车工程为特色的职业院校。
(2)寓意着学院在“人文技能相融、理论实践并重”的办学理念下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
(3)是汉字汽车的“汽车”字变通体,寓意着学院为汽车工程学院。
(4)是烟台拼音字母“Y、T”的合写体,寓意着学院的地理位置在黄海之滨的烟台。
(5)从生物的角度看是展翅飞翔的海鸥,象征着学院搏击长空、展翅高翔、大有作为。
(6)学院的两种基本色调,红色代表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蓝色代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培养蓝领目标,也寓意溶于蓝色经济大潮。
办学理念:
发展理念:在学习中进步,在建设中提升。
育人理念:点亮人性之美,发掘潜在之能。
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实效。
教学理念:人文技能相融,理论实践并重。
追求理念:生以校荣,校以生耀。
学院愿景:培育平而不凡学生,成就德能双馨教师,建成特色优质名校。
学院精神:包容 向善积极 认真
办学目标:有特色和活力的半岛制造业人才基地;满足企业发展和适应学生成长的汽车蓝领摇篮;国内有较大影响、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技能型高职院校。
培养目标:将学生打造成心灵手巧、平而不凡的蓝领精英。
三风一训
校 训:平而不凡
校 风:实在做人 认真做事
教 风:先友后师 因人施教
学 风:知行合一 学做一体
5. 浙江大学校徽的含义
校徽含义:
1、浙江大学的校徽分内外两圈,两圈之间的中英文浙江大学字形内含着今日之浙江大学已走向世界,1897表示浙江大学的创建年代可追溯至求是书院。
校徽中央展翅飞翔的求是鹰代表浙大的“求是”精神,寓意着浙江大学师生,继承发扬“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
严谨治学,锐意进取,勇攀科学高峰,为将浙江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
2、1990年学校对校徽设计进行了征集。经广泛征求专家和师生的意见,大多数师生员工倾向于以传统的“求是鹰”为主体所构成的校徽设计稿。
认为表现刚健、博击个性的“求是鹰”已作为浙大的象征,并在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保留三十年代浙大校徽中求是鹰的基本形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
3、在1991年1月22日举行了校务会议上,学校党政领导对校徽方案作了审议,基本确定了校徽方案,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据此,校长办公室对校徽方案重新作了调整和绘制。1991年1月31日的校务会议再次审议了修改后的校徽。这样,校徽获得正式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