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的五大系,五种写法
书法主要分为五大系:篆、隶、楷、行、草
而根据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内涵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所以书法的特点因时与人之变而异,不可笼统论定!
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均以楷书著称,却各具风格;
宋四家:苏、黄、米、蔡虽皆以行书盖世,却各不相同……
在此只能简单概括以下有代表性的书体:
(1)篆书: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隶书:
隶书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3)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
(4)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 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
(5)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 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 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
2.邈字用隶书怎么写
师宜官,南阳人。中国东汉书法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东汉灵帝至献帝间。籍居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曾为袁术部将,工书法,尤擅长八分书。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是灵帝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说他写字,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今山东巨鹿宋子有《耿球碑》为袁术所立,其书甚工,传为师宜官所书。唐张怀《书断》说汉灵帝征集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书以师宜官为最。师宜官的书法,南朝庾肩吾《书品》列为上品之中,唐张怀《书断》列他的八分书为妙品。
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 [秦]东汉书法家。(一说秦书法家。)东汉上谷郡沮阳县(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附近)人。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次仲以楷字法局促,遂引而伸之为八字之分,故号八分。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年时就爱好书法,拜师宜官为老师,因为擅长书写八分(隶书)而闻名.梁鹄擅长写大字。
邯郸淳(约132—221),又名竺,字子叔,又字子礼,东汉时颍川阳翟(今禹州市)人,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邯郸淳也学得王次仲的八分(隶书)书法。邯郸淳擅长写小字,邯郸淳运笔不如梁鹄有气势。
(备注:程邈,秦代书术家。字元岑,东海郡下邳(今江苏邳州)人。 相传他首行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 蔡邕称其“ 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怎样写隶书
(一)隶书的结构特点1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 起笔蚕头收笔雁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雁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3.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
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4. 变画为点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5. 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