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玛吉阿米的爱情用藏语怎么说
相传仓央嘉措在民间没有入主布达拉宫之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故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关于类似的浪漫传说还很多,但都以悲剧而告终。同时,仓央嘉措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热情奔放的情歌,他的《情歌》诗集,词句优美,朴实生动,在民间广为流传歌诵。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藏族人虽然是虔诚的佛教徒,可是他们内心最感亲近的达赖,据说就是这位在布达拉宫没有灵塔的仓央嘉措。他们之所以如此崇拜这位年仅二十四岁就遭到政治人物谋害的少年喇嘛,就因为少年喇嘛的情诗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热爱与理解:
自惭多情污梵行、
入山又恐误卿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在西藏,有很多年轻的姑娘名子都叫玛吉阿米。可真正的玛吉阿米只有一位,她便是三百年前,在年轻的活佛面前掀帘探望,惊鸿一瞥,皎若明月的那一位姑娘。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2.玛吉阿米的文化符号
玛吉阿米已经成为了藏族餐饮业最著名的品牌;也是率先进入内地市场的藏餐连锁企业,某种意义上她已经成为藏餐文化的象征和表率。这样的成绩不仅来源于玛吉阿米餐饮本身的魅力,更多的来源于融于其中的文化魅力。下面让我们来解析玛吉阿米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效应。
玛吉阿米用一首情歌和一段与情歌紧密相连的动人故事为企业打造了品牌。故事说:大约在几百年前的某个星月之下,坐落在古城拉萨八廓街东南角的一幢藏式酒馆里,来了一位神秘人。他看似普通,却是一个不寻常的人。恰巧这时一位月亮般纯美的少女也不期而至,她那美丽的容颜和深情深深地印在了这位神秘人的心里和梦里。从此,他常常光顾这家酒馆,期待着与这位月亮姑娘的重逢。遗憾的是,这位月亮少女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为神秘人物为追忆月亮少女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
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
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
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 还有一首写给玛吉阿米的情诗: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描写的诗:
太阳给了我十六年的光芒
而我却要用一生的微光
去照亮太阳出生的地方
从此想望却不能忘
那便是不朽的精神一种
这首诗或者情歌就出自六世达赖喇嘛的传世之作《仓央嘉措情歌》,是其中最经典的一段,在三大藏区都有不同版本的传唱,是所有作家文学中,最具有民间亲和力的一首。而歌词中的“玛吉阿米”这个文学词汇属于作者本人的独创,是藏族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学词汇。之所以是一个独创性的概念,对这个词汇的解释有很多的版本,从宗教角度、从政治角度、从文学角度都有人对她作出过解释。然而,结合作者本人的历史和情歌所表现的直观内容上,以及玛吉阿米本身的企业文化根源上,我们将她解释为以美好而浪漫的爱情故事为背景的文学词汇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所以在玛吉阿米餐饮连锁企业精心制作的《玛吉阿米的故事》中这样写道:仓洋嘉措诗中的藏文“玛吉阿米”的意思是:“玛吉”为未生或未染,可解读为圣洁、无暇、纯真;
“阿米”是“阿妈”的介词形式,愿意为母亲。在藏族人的审美观中,母亲是女性美的化身,母亲身上浓缩了女人内外在所有的美。因此“玛吉阿米”的全意是: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未嫁的姑娘或可引申为美丽的遗梦。这种解释紧紧扣住了情歌本身的主题,也凝聚了整个《仓央嘉措情歌》的主题思想,不仅如此,这段情歌还引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八廓街上的黄房子。据说当年仓央嘉措与那位月亮少女相遇的那座藏式酒馆,如今仍旧坐落在拉萨八郭街的东南角上。这就是玛吉阿米拉萨店所在的地方,也是玛吉阿米这个文化品牌的历史渊源。自2001年以后她带着这段美好而浪漫的情歌和故事来到北京、来到昆明,她将在每一位过客的心里,烙上久久的“美丽遗梦”。
3.关于玛吉阿米的东西
“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可引申为美丽的遗梦。对西藏历史和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响亮的名字—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
相传仓央嘉措为了找至尊救世度母、跋山涉水走遍了藏区。有一天在拉萨八角街一事小酒馆休息、门外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掀帘窥望,“在东方高高的山巅,每当升起明月皎颜,那玛吉阿米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心田”——仓央嘉措写给玛吉阿米的情诗流传至今。拉萨“玛吉阿米”酒吧所在的那所黄色的小楼,相传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的身世更为他的情诗增添了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他的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诗》,汇聚了他的六十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新的译作层出不穷。而在民间,有仓央嘉措的情诗达200多首。在今天的西藏,很多人都会唱以他的诗改编的歌
北京的玛吉阿米:
女主人牟向晖,是北京人,因和一位英俊的康巴汉子相识相爱而对藏文化迷恋起来。丈夫泽郎王清,正是拉萨八角街那家著名的“玛吉阿米”酒吧的老板。 1999年,他来北京为“玛吉阿米”北京店选址,店址一时没找好,却找到了爱情。2001年初,向晖和王清开始精雕细琢北京的玛吉阿米餐吧。他们期望通过餐饮这个捷径向都市人介绍神奇灿烂的藏文化,给都市带来美丽的传说。
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外秀水南街甲11号二层
营业时间:11:30-02:00
招牌菜:草原生烤羊排、酸萝卜炒牛肉、藏式烤天然 蘑菇、青稞鲜酿、自制酸奶、酥油茶
客容量:100人
人均消费:60-80元
电话:010-65069616
4."玛吉阿米"是何意
玛吉阿米(makye ame)坐落在西藏拉萨市八廓街的东南角,是以尼泊尔、印度、西藏风味为主的餐厅。
在北京和昆明有分店。 餐厅带有浓郁的藏式风格,客人却以外国游客为多,所以价格较贵。
有时还对国内游客有所怠慢。 茶几上有很多留言本,写满世界各地旅游者的感受,餐厅还曾将留言结集出版。
玛吉阿米楼顶的平台是俯瞰八廓街的绝佳地点,八廓东街和八廓南街一览无余。 玛吉阿米这个名字,出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相传是仓央嘉措情人的名字。
而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正是玛吉阿米所在的那个土黄色小楼。 仓央嘉措著名的玛吉阿米情诗: 在东方高高的山巅, 每当升起明月皎颜, 那玛吉阿米的笑脸, 会冉冉浮现在心田。
还有一首写给玛吉阿米的情诗: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5.有人知道"玛吉阿米"是什么意思么
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藏语中即“未嫁娘”之意。
玛吉阿米这个名字,出自六世达赖喇叭仓央嘉措的情诗,相传是六世达赖仓央嘉错虽为达赖,但生性自由,在一次的游历中爱上一个民间女子玛吉阿米,并难以自拔,甚至溜出寺院与其相会。在20岁那年这惊俗之恋得到了彻底的爆发,五世达赖大师准备为他授比丘戒的时候,他竟悲愤的想要自杀。
为爱情的自由,凡人可以逃亡,小喇嘛可以还俗,只有他,作为达赖佛教第一人,无处躲,也无处逃。为了阻止仓央嘉措,一些当地的宗教势力甚至派人将玛吉阿米奸污,告诉他这是一个如何污秽的女子,而仓央嘉措却说,世间一切的污浊都不足以沾染玛吉阿米的圣洁。
后来,玛吉阿米远嫁了,仓央虽怀念她,但还是继续做了达赖,创作了不少爱情作品。
6.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达娃卓玛、玛吉阿米
不是仓央嘉措写的!《见与不见》这首诗歌,实际上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为音译,藏语意为莲花生大师),它真正的作者是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她的博客里有证明:“这一首的灵感,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我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此诗作于2007年5月15日北京。2008年第20期《读者》上刊登改名《见与不见》,署名错为仓央嘉措,《读者》后来为此事做过申明道歉。
达娃卓玛有“月亮女神”之意,而玛吉阿米则有“未嫁少女”的意思。
其实关于仓央嘉措的诗作到底是情诗还是借诗言志或是言道一直存有争议。或许是由于他特殊的身份以及藏域的神秘气质,所以大多数读者更愿意把他的诗作解读为浪漫的情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关于仓央嘉措的爱情传说并不少见。流传较广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仁增旺姆(有智慧的尊贵的女子的意思)以及龙王潭楼阁中遇见的琼结少女达娃卓玛,但大多以悲剧告终,有情人被迫分开甚至天人永隔,使得仓央嘉措相思成诗之类的传说。
玛吉阿米则是出现在仓央嘉措的一首诗里,泛指“未嫁少女”并不是什么人的姓名。由于翻译的原因,版本众多。但大意如下“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美丽醉人的模样,时时荡漾在我的心上”。
事实上仓央嘉措作品传世不是很多。 据藏族文学研究者佟锦华先生统计,集录成册的有“解放前即已流传的拉萨藏式长条木刻本57首;于道泉教授1930年的藏、汉、英对照本66节62首;解放后,西 藏自治区文化局本66首;青海民族出版社1980年本74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本124首;还有一本440多首的藏文手抄本;另有人说有1000多首,但没见过本子。可以看到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时间越往后,被说成是仓央嘉措所作的“情诗”就越多。这个情况还是蛮有趣的:)
判断仓央嘉措诗歌的一个简单可行标准: 仓央嘉措的诗歌完全是按照他的出生地及西藏山南林芝等地流传的藏族门巴族民歌“杂鲁”的格式所写,一般为四句,藏文原文每句为六个字,这种格式在翻译的时侯丢失了。偶见有六句的,但极少。十几行甚至更多行的诗歌,就不大可能是仓央嘉措的。 所有遗作,总会留下原文所拥有的文化背景,而不会是那么纯正的现代汉语诗歌的样子。这一点,也是辨析所有翻译作品的另一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