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笔字写草书运笔能够牵丝绕寥收笔能够驻锋收笔怎样练成
元代大书法家赵 孟頫曾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结 体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 笔千古不易。”这里的用笔是指毛 笔,可见用笔何等重要。
毛笔用笔 包括三个部分: 起笔、行笔和收 笔。起笔又叫落笔,其基本方法就 是做到横画直落,直画横落,即写 横画起笔要竖着下笔,而写竖画则 要横着下笔。
这样就可以使笔毛铺 开做到中锋行笔。起笔又有藏锋露 锋之分。
藏锋指起笔逆锋取势,笔 锋藏在笔画内,亦称“正锋”、“逆 锋”。用藏锋写出的笔画往往显得 丰厚饱满。
露锋,指起笔时斜取势 或笔尖入纸直接书写点画 (如有的 尖横)笔锋外露而不藏。起笔斜取 势又叫侧锋。
用露锋写出的笔画往 往显得俊秀挺拔。笔画所标的是笔 锋取势,行笔的路线。
在具体的运 笔当中,要做到中锋行笔,有提有 按。中锋,指行笔过程中笔锋保持 在笔画中间运行。
“提按”,则指笔 锋提起按下的运笔动作。落笔要 按,收笔须提; 笔画粗的部分要 按,细的部分要提。
书写中,钩捺 转折需要通过提按来完成; 笔锋不 顺,需要通过提按来调整。须指出 的是,行笔中切忌偏锋。
所谓偏 锋,指笔锋与笔肚各在笔画的两个 边线上运行,即未能做到中锋行 笔。结果写出的笔画往往一边浓一 边淡、一边界湿一边枯,一边如刀 切而另一边恰似锯齿。
孩子初练 字,很容易形成偏锋,这一点,务 必要引起家长的注意。收笔,是指 将笔画写完整再提起笔使笔锋离开 纸面的动作。
收笔亦有藏锋收笔和 露锋收笔 (也叫出锋收笔) 之分。 藏锋收笔,其笔锋离开纸面时先有 一个回锋或顿笔的动作。
然后再将 笔锋提起。露锋收笔,则是指笔锋 直接顺势出锋离开书写纸面。
如 撇、捺和悬针竖往往就是露锋收 笔。要掌握毛笔的运笔,首先须注 意基本点画的形状及运笔方法。
古 代有 “永字八法” 的说法,即将 “永”字拆开成八笔逐笔研究其形 状及写法,有一定参考意义。今 天,我们可以把楷书笔画归纳为八 种主要的笔画: 点、横、竖、撇、捺、钩、提、折(在前面的钢笔的 运笔中我们已讲到这八种笔画)。
下面,就具体地讲解一下这八种基 本笔画在毛笔书法中的基本写法。 1.点前面说过,点有斜点、竖点、左点等之分,其中斜点是最为常见 的。
侧点的运笔过程是,逆锋向左 上方下笔,然后换转锋尖改向右下 方运行,再回锋收笔。点是汉字的 最基本笔画,其他任何笔画都可以 看成是点的延伸。
因此,家长在指 导孩子练字的时候,一定要把点写 得圆浑精到,顾盼生姿。有人把毛 笔的点的运笔特点总结为: “落笔 轻、着纸重、取势远、出锋快(或 收笔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横在毛笔书法中根据横的形态可 分为短锋和长横以及尖横和圆横 等。横的基本运笔方法是: 落笔时 笔锋先从右向左作一段逆行的姿 势,即 “欲右先左” (其过程可虚 可实,虚则成露锋,实或成藏锋)。
然后向竖势稍作顿笔,即“欲横先 竖”,待铺毫后再向右中锋运行, 行到中段,须稍提起,让中间部分 稍细到收笔时再像写点一样,顿笔 回锋收笔,即所谓“有往必收”。3.竖竖的运笔方法,同横的基本运 行方法一样,只是方向不同,即注 意“欲竖先横”。
在中锋运行时既 要注意劲健挺拔,又不可写得太直 太光滑。古人用 “屋露痕”来形容 竖的劲健之态。
如果是悬针竖则出 锋收笔,垂露竖则回锋收笔。 4.撇撇和捺就像是字的翅膀,一般 要写得自然、舒展、飘逸。
其基本 写法是逆锋起笔 (或稍顿笔),然 后向左下方中锋运行再出锋收笔。 写撇要注意 “力到锋尖”,特别是 写中楷、大楷,一定要把力送到撇 尖,切忌顿笔后快速撇出的那种草 率的写法。
5.捺捺有平捺和斜捺之分,特别是 平捺,多为一个字中的主笔,因 此,要写得生动劲健。捺的运笔方 法来源于隶书,即通常所说的“一 波三折”。
如写斜捺,先逆锋下笔, 再回锋向右行,为一折,写完捺颈 后再斜向右下方形成二折,运至捺 脚底部时,再折笔平拖出锋,即成 三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捺脚在收 笔时(露锋收笔)一定要向水平方 向出锋,既要避免向上翘,又要防 止往下拖,以免显得轻浮或拖泥带水。
6.钩钩一般与其它笔画相连,如横 钩、竖钩、戈钩、浮鹅钩等。它在 楷书中的形态比较明显,在行草书 中则被圆转或牵丝所替代。
如楷书 竖钩的运笔方法是: 先写一竖到 底,再回锋收笔,待笔毫换转后, 再蓄势向左上方钩出。 7.提提的形状就像短撇的反方向。
写法也是逆锋取势,横画直落笔, 然后铺毫转锋沉着有力地向左上方 挑出。行笔由慢渐快,笔毫也渐渐 收拢,出锋要轻快,笔力要送到提 画的尖端。
8.折折是一种比较难写得好的笔 画。前面我们在钢笔书法的运笔中 已谈到,折的形态可以看作是两种 笔画的拼接,如横折是横和竖连接 起来的,其折笔处呈方形转角,即 横的末端同竖画的起笔相拼接时, 转角处好像一根木头折过来一样。
初练习毛笔字,不易掌握正确的写 法,容易出偏,因此家长在教孩子 练字的时候要告诉孩子,防止提按 不得法而把转角处写成疙瘩块,或 是像脱肩少掉一块,或是不加提按 换笔直接转过来出现偏锋等等。写 出的折画须做到圆润、饱满、有 力。
以上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楷书的 八种最基本笔法,一般来说,掌握。
2."黎"字的缭草字怎么写才好看
黎[lí]
一、基本解释
部首: 氺、禾
1. 众:~民。~庶。
2. 古通“黧”,黑色。
3. 古国名。
4. 姓。
二、详细字义
◎黎lí〈形〉
(1)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2) 通“旅”。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诗·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祸以烬。”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民众。陈祗时《贺寥溪乔迁》诗:“经家已与小康齐,侧贾斯文心在黎。润泽雅居梧苑好,高枝引得凤凰栖。”
(3) 颜色黑中带黄 [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4) 老,年纪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3.雄字草书
“雄”字的草书写法如下:基本字义:1、阳性动植物。
与「雌」相对。【组词】:「雄鸡」、「雄兔」、「雄株」。
2、威武而有力的。 【组词】:「雄壮」、「雄风」、「雄赳赳」。
3、英勇杰出、威霸一方的人物。 【组词】:「英雄」、「战国七雄」。
4、超群的、杰出的。 【组词】:「雄姿」、「雄才大略」、「雄心壮志」。
扩展资料字形演变文言版《说文解字》:雄,鸟父也。从隹,厷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雄,小鸟之父。字形采用“隹”作边旁,采用“厷”作声旁。
词语解释:1、雄厚 [ xióng hòu ] 释义:(人力、物力)充足。2、雄浑 [ xióng hún ] 释义:雄壮而浑厚。
多形容诗文或书画气势磅礴,含义深远。3、雄黄 [ xióng huáng ] 释义:矿物,成分是硫化砷,橘黄色,有光泽。
用来制农药、染料等,可入药。也叫鸡冠石。
4、枭雄 [ xiāo xióng ] 释义: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5、雄踞 [ xióng jù ] 释义:有力地占有。
4.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
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 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由冷渐热,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加温,于今已趋炙手可热之境地。
当下书坛,热闹非凡:不仅学书者趋之若鹜,多如牛毛;号称“书家”者亦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各种书法展览更是目不暇接,层出不穷。如今书坛,多种书体竟相媲美,各展其姿,各臻其妙。
比较而言,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包括行楷和行草)等,均不乏登堂入室、出类拔萃者;而在狂草书领域,涉足者虽众,真正成功者却寥若晨星。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东晋·王羲之《大道帖》 北宋·米芾《临沂使君帖》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先学楷书再学草书这种学习程序,虽然对把握字体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和道理,却与书法的演进历程相悖谬,甚至可说颠倒了书法的历史 当下书坛,书家为种种世俗的欲望和羁绊所束缚,很少能够真正“散怀抱”、“超鸿蒙”,进入“淡然无欲,翛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知”的境界,因而很难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出神入化的狂草佳作 本文所谈的草书,不是通常所说的行草、小草,而是狂草、大草。
说到当代草书(主要指狂草书),我们当然不能绕过于右任、林散之、沈鹏三位大家。客观地说,于右任的功绩主要在于倡导标准草书,并在实践中以碑入草,熔章草、今草于一炉,创造性地开拓了“碑草”这一新的草书范型。
他的草书重在单字结体,造形苍劲洒脱,雄放浑厚,用笔圆熟中见生辣,结字古朴中见巧妙,虽然字势飞动、神清意朗,但缺乏整体连绵奔腾之势,多半属“独草”连篇的草书之作,离狂草之境界尚有不小距离。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他以画入书,融隶入草,作品洋溢书卷气和俊逸风韵,尤其在墨法和笔法上多有独到探索,开草书未有之新境界,然就字法和整体气势论,似未臻狂草书纵横奔放、盘旋飞舞之高境。
沈鹏是仍健在的公认草书成就最高的大师,他的草书以奇崛苍茫、拗折郁勃胜,处处行笔,又处处留笔,起落含蓄,跌宕多姿,在汪洋恣肆、奇诡变幻中,避免了一般草书家易犯的浮滑流弊。但从书史高度看,如何处理好整体气象雄浑与局部笔法精妙的矛盾,仍是他迈向狂草书佳境需要跨过的沟坎。
作为近百年来出类拔萃的草书及狂草书大家,于右任、林散之、沈鹏尚有如此遗憾和不足,其他涉猎狂草书而可观者,自然更是难觅踪影。 为什么今人难以写好狂草书?简略说来,以下三点似可注意。
由楷而行而草的学书过程及其所形成的法度规则,与狂草书创作颇多抵牾 我们的书法教育,不论是正儿八经的教科书,还是言传身教的师徒授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认为:学习书法,应先学楷书或行楷,再学行书、草书。这样,从我们向书法殿堂大门蹒跚迈步起,就逐渐习惯和掌握了楷书或行楷的书写规则,由笔顺到结字到运笔,似乎都得按照“永字八法”之类的技法循规蹈矩、循序渐进。
其实,这恰恰是阻挡我们进入草书,特别是狂草书堂奥的障碍。何以如此?关键在于草书与楷书虽然都是中国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两种书体无论从演变源流看,还是从书写技法看,都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书写要求,其间缺乏必然的承继关系。
从演变源流看,通常所言的楷书,或者说一直被推为典范的楷书,主要指唐楷,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为代表,定型和兴盛于唐代。后人学楷书,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学唐楷,以至蔚成风气并沿袭至今。
通常所说的草书,一般指脱胎于章草的今草,它在汉代末年就呱呱坠地并已独具自己的形态,东汉张芝《冠军帖》堪称惊艳亮相,其后经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发展,至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书达到高峰。这就是说,草书早在东汉已经成型,并成为书法艺术中颇受推崇的一种书体;而被奉为规范的楷书却姗姗来迟,直到唐代才粉墨登场。
先学楷书然后再学草书,这种几成铁律的学习秩序,无疑隐含着一个大家公认的前提,即楷书是草书的基础,写好楷书才能写好草书。这种学习程序,虽然对把握字体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和道理,却与书法的演进历程相悖谬,甚至可说颠倒了书法的历史。
因为草书的衣钵并非来源于唐代楷书,恰恰相反,唐楷的诞生却与草书将汉字繁复写法简约化密切相关。 从书写技法看,楷书主要孳乳于汉隶,它与汉隶在字体结构上差异不大,笔势上颇有不同。
比较明显的是,楷书将汉隶的波势挑法改为勾撇,把汉隶波动的笔画改为相对平稳,变汉隶字势向外伸展为向里集中,以及汉隶呈扁方形而楷书略呈竖长形等等。这导致楷书具有结字严谨、间架方正、横平竖直、点画规范、疏密匀称、端庄工整等特点。
草书(今草)主要孕育于章草,虽然章草也由汉隶衍变而来,但在由隶书而变章草,特别是由章草而变今草的过程中,不论是字体结构还是笔势写法等,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这种颠覆性的变革,不仅使草书与汉隶和章草拉开了距离,更与同样由汉隶滋生的楷书(唐楷)迥然有别。
草书,尤其是狂草,体势放纵,挥洒自如,忽大忽小,奔腾激越——其笔势连绵环绕,龙腾虎跃;其结体简省多变,诡谲难测;其整篇牵连宛转,气脉贯通,以奇异鸣高,以博变为能,。
5.郑燮的燮怎么读啊
燮,读 xiè;
部首:又;
释义:谐和,调和。
笔顺读写:点、横、横、横、竖、横折、横、点、撇、撇、点、点、撇、撇、点、横撇、捺。
词组:布燮、参燮、调燮、叠燮、迭燮、贴燮、燮理阴阳、燮理、燮和;
词组解析:
1. 布燮:长和国使人。南诏郑氏篡蒙氏,改国号曰大长和。布燮,官名,其宰相也。
2. 参燮:协理。《隋书·苏威传》:“国之寳器,其在得贤,参燮台阶,具瞻斯允。”
3. 叠燮:指小步貌。 南朝 宋 鲍照 《行路难》诗之六:“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叠燮垂羽翼。”一本作“ 蹀躞 ”。
4. 贴燮:指亲近怜惜。 宋 周邦彦 《看花回》词:“因个甚,底死嗔人,半饷斜眄费贴燮。”
5. 燮理:指协和治理。出自《书·周官》。
扩展资料:
《说文》:“燮,和也。”其实这不是本义。该字的本义为“忧”,如甲骨文中的“夕燮”,就是说“夕有忧患”之义。
后来其本义消失了,而假借义为“和”,如《尚书·洪范》:“燮友柔克。”大意是:对那些和气可亲的人,就用柔和的办法对待他们。
由“和”又可以引申为“和谐”,如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愉乐乐不燮。”所谓“不燮”,就是不和谐的意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