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的篆书怎么写
“语”的篆书写法如下:
“文”的篆书写法如下:
语文:[ yǔ wén ]
解释:
1. 书面语言或文章。
鲁迅 《且介亭杂文·答曹聚仁先生信》:“语文和口语不能完全相同。”
2. 语言和文字。
如:语文程度(包括阅读和写作等能力)。
3. 语言和文学。
如:语文课本。
“语”的字体演变:
“文”的字体演变:
扩展资料:
1、“语”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语,论也。从言,吾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语,辩论。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吾”作声旁。
2、“文”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
白话版《说文解字》:文,交错的笔画。象交叉的纹案。所有与文相关的字,都采用“文”作边旁。
2.淑字篆书怎么写
皇甫诞碑 《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
碑帖鉴赏----欧阳询—皇甫诞碑
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此碑现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
《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飘遗,欧(阳询)得晋之严整。观《皇甫诞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者乎?”翁方纲说:“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此碑用笔研润,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明王世贞云:“率更书皇甫府君碑,比之诸贴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欧阳通)发源。”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
《皇甫诞碑》,于志宁制,欧阳询书,唐刻,宋拓,装裱成册,共32页,每页纵30.2cm,横16.4cm。
有张祖翼、朱翼盦等题签,钤有“翼盦鉴之”、“卢江刘健之鉴藏石墨”等印4方。为“参综机务”之“务”字未损本。
此碑文28行,行59字。篆额阳文12字。碑文内无年月,据前人考之,为高祖武德时立,又谓贞观初立,宋时尚在咸宁鸣犊镇。碑阴有宋皇祐三年(1051年)刻“复唯识廨院记”。碑侧原刻花纹,宋时右侧已刻题名。以后移至西安府学文庙。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余君房督学作亭覆之,至二十四年亭圮,此碑中断,损数十字。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此碑书法用笔、结体及字形具有北齐风格,骨气劲峭,法度严整。明王世贞说:“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碑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发源,然兰台《道因碑》,笔笔带批(隶法),得之家学也。”
宋赵明诚《金石录》,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朱枫《雍州金石记》等书著录。
全文:
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夫素秋肃煞,劲草标於疾风;叔世艰虞,忠臣彰於赴难。衔须授命,结缨殉国,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於
3.云志功讲怎样写篆书
链接.小篆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又称“秦篆”.所谓篆书,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日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一 释义:《说文•竹部》云:[篆,引书也.]段玉裁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因而篆书的原意,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周礼•宗伯》:[孤卿夏篆.]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的内涵.[篆]与[瑑]、[缘]等 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俱近.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圆、长、美义.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二.发展 其实,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一百多年,成熟的小篆字体就已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等朝廷重臣,对编汇、整理小篆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协助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作《仓颉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在全国推行统一的、规范化了小篆字体.1秦代 秦小篆文字流传下来的有两大类:一是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如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版,还有刻在瓦当上的文字.二是刻石文字.史载秦代共刻了七块石碑,即《泰山》、《琅琊台》、《峄山》、《会稽》、《东观》、《芝罘》和《碣石》.其中的真迹只有《泰山》、《琅琊》二石,其余均已毁佚,《会稽》、《峄山》二石幸有摹刻的拓本传世.后世习篆,大都源于以上诸碑.2汉代 小篆在汉代虽不占统治地位,但在一些比较庄重、显要的地方,如碑额、印玺、瓦当、钱币和度量衡器上仍然使用着;也有碑文用篆体书刻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收录小篆,也是小篆字数较全的一部字书.全书收字9353个,字体以小篆为主,对继承和推广小篆书体具有重要作用.汉以后,篆书虽已不再广泛通行,但也偶有小篆名作问世.3.唐代 唐代擅篆书者当推李阳冰.其代表作有《三坟记》、《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和《栖先茔记》等.4.清代 清代中期以后,堪称篆书中兴之世.最杰出的代表当推邓石如,堪称一代宗师,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篆书领域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另外,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书家,也大大促进了篆书的发展创新,使篆书书体进入到一个璀灿的时期.小篆的学习 篆书的运笔和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不同,并无其他书体笔法的丰富变化,但是由于人体生理上的需要〔如心跳和呼吸等〕,都会对保持恒定状态的小篆线条产生影响,所以,篆书的运笔也十分不易.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篆书的运笔.一.起笔与收笔 篆书的运笔重心在起笔与收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逆入平收”.古人讲:“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要保持篆书线条的稳定、圆润的形态,起笔与收笔至关重要.大家看一看如下几种线条的起笔与收笔.示范:横笔 竖笔 弧笔 曲笔 二.接笔:篆书线条流畅悠长,遒劲舒展.有时一笔而成,十分困难,所以,就产生了接笔现象.接笔现象一般有二种类型:示范并讲一是笔内相接:笔内相接要注意顺势而成,不要有悖势,最好有一小段复笔,灭迹隐端,保持线条边缘整齐光滑.。
4.《醉翁亭记》中以“亭”为线索的结构图
原文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夫”字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读作(fú,第二声),但由于现代人读惯了,因此(fū,第一声)也不能算错。译文 粟润湘篆书《醉翁亭记》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
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向上翘起,像飞鸟展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于水泉之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智仙和尚。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像那太阳出来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时,水底的石头裸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早晨进山游玩,到傍晚才回来,一年四季的风景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就没有穷尽。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玩。
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的地方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助兴),投壶的投中,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叫嚷的,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
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编辑本段]字词句分析难字生字 1. 滁 chú 2. 琅琊 láng yá 3. 霏 fēi 4. 穴 xué 5. 伛偻 yǔ lǚ 6. 蔌 sù 7 弈 yì 8. 辄 zhé 9.觥gōng 10.暝 míng 11壑hè 12晦huì 13阴翳yì词语解释: 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环:环绕。 2. 皆:全、都。
3. 林:树林。 4. 壑:山谷。
尤:格外。 5. 蔚然:茂盛的样子。
6. 深秀:幽深秀丽。 7.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8. 行:走。 9.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 回:回环,曲折环绕。 11.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 临:坐落。 13. 作:建造。
14.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5. 谓:命名(太守自谓也。)
;为,是(太守谓谁?)。 16. 辄:就。
17. 号:取别号。 18. 曰:称为。
19. 意:情趣。 20. 乎:相当于“于”,介词。
21. 得:领会。 22. 寓:寄托。
23. 若:像。 24. 夫:那。
(若夫:文言文里承接上文而引出里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
”、“像那。
”
) 25.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26.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霏:雾气。 27. 开:散开。
28. 云归:烟云聚拢。 29. 岩穴:山谷。
30. 暝:昏暗。 31. 晦:阴暗。
32. 朝:早晨。 33. 暮:傍晚。
34. 芳:香花。 35. 发:盛开。
36. 佳:美好的。 37. 秀:草木茂盛 (标准) 38. 繁:浓郁的。
39. 高:高爽。 40. 穷:穷尽。
. 41. 负:背着。 行:走路。
42. 休:休息。 43. 应:应答。
44. 伛偻提携:伛偻:驼背,这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