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隶书的识字怎么写
隶书“识”字的写法是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是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起源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和“汉隶”。
隶书的创作要点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
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
“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
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
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隶书的主要代表作品隶书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
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
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
2.用隶书怎么写汉字两个字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
3.我怎样写隶书
我是在学习柳体楷书的基础上学习隶书的,又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兼学行、草、篆等书体。
我学习书法是各种书体穿插交替进行的。学了就要用,在用中检验自己所学书体的优劣。
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证明,在我所写的各种书体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隶书。加之我在各种报刊发表的、各级书展参展的以及出版的书法作品中,所占比数最大的也是隶书。
所以我也就渐渐地以写隶书为主了。近年来,不少书友以及我的学生,不只一次的建议我,将三十多年来从事隶书学习和创作的经验写一写。
我总感到没有什么好写的。我学隶书既无家传又无专学师承。
一次隅尔的机会,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一本《西岳华山庙碑》,真是如获至宝,一直临习了近二十年。手下没有书法理论书籍作指导,在漫长的岁月里苦心摸索,不知走了多少弯路。
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书法资料的增多,我所摸索出的隶书技法才逐一得到验证。有的是和前人暗合了,有的至今也还不合。
不合者,第一可能是谬误,第二也算是我的“创造”吧。一、我写隶书的笔法1、点法隶书的点因在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形态各异。
有斜点、捺点、横挑点或是以短横、短竖代替的点等。其中除了后两种分别与短横、短竖的写法相同外,其余的点法乃大同小异。
注意掌握好大、小、粗、细、长、短和起笔与收笔的方向和部位就是了。方法是:逆锋起笔,转笔重按过笔,收笔时,不接笔用回锋,如本帖中“泛”“赤”等字;按笔用出锋,如本帖中“美”“乎”等字(以下均以本帖中的字为例,不赘述)。
2、横法横画有平画、波画两种。平画的写法是:逆锋向左起笔,绞锋向右过笔,过笔中加有提按或顺笔,令其有粗细变化,避免浮滑。
收笔迅猛空回,末端或方或圆、或秃或尖自然天成。平画接笔时,起笔收笔一要深入相接笔画的内部,不得露出痕迹。
我写短横与竖画穿插处,习惯作渐按渐提,使其呈鱼肚状,如“掉”“扣”等字。但两个以上的短横并排与竖画穿插,则不采用此法,如“惟”“更”等字,平画大都是平直的,但为了适应个别字造型需要,也有中段稍曲者,如:“立”“山”等字。
波画的写法是:逆锋向左下方轻按,绞争锋向右上方蹲锋,使呈“蚕头”状,然后中锋向右运笔,(以下凡不说明用侧锋者均用中锋行笔)至捺脚处要稍停驻,有时还趁机轻提以调正一下笔锋,趁势下按,使笔毛尽量铺开。斜后随即反正,顺势向右上方行笔,边行边提至末端笔管微微右旋,使呈雁尾状稍停空回收笔。
这一笔左边像“蚕头”,右边似“雁尾”,故称“蚕头雁尾”是隶书的突出特征。又是一个字的主笔。
应注意的是,波画不得在一个字中重复,但也不是绝对的。如个别字需要出现两个波画,定要分出主次,如“舞”字等。
所以有“蚕无二设、雁不双飞”的说法。3、竖法竖画的写法,有的说与横画相同者,有说与横画相似者,即把横画竖起来就是竖画。
说相似者欠妥,说相同者错误。隶书的平画和波画均属横画,试将两种横画都竖起来,同竖画比较一下,就不言而喻了。
我写隶书的竖画是视其长、短、斜、正和部位等分别使用笔法。诸如:木字旁中的一长竖,逆锋向上起笔,顿笔绞锋下行,至将近短横时渐行渐按,至穿插处重按轻提,使呈鱼肚状,与短横配合,四角皆呈圆形。
此画上重下轻,空回收笔,状如一人昂首直立。惟字的一长竖,虽与木字旁的一长竖位置相同,为了和左右两个竖折相配合,出现三个弯,形似“游鱼三折腰”。
“坐”字一竖上轻下重,“共”字两竖左**斜等等,可在临习中细心体察。4、撇法撇画常与右边的捺画相对左右伸展,形成隶书的特有风格。
是学习隶书难度最大的一笔。撇画也有长短斜平之分,但写法基本相同。
仅举长斜撇一例,余可类推。向右上方逆入起笔,转锋顿笔向左下方运行,整个撇笔都用逆锋涩进,上段比下段稍快。
行笔至三分之二以下。即边行边顿。
至将尽处再重顿后,外旋管向左上方渐提,隐隐出锋收笔。5、捺法捺画有斜捺,如“天”“人”等字;平捺如“遗”“之”等字;直捺如“武”“哉”等字;曲捺如“风”“飞”等字。
笔法大同小异,仅以斜捺为例。逆锋向左上方起笔,转锋向右下方运笔,边行边作提按颤笔步步加重,上快下迟至捺脚处笔法与波画同,不重述。
6、挑法挑画与横画中的波画起笔处略同而“蚕头”较小,如“挟”字。挑画与竖画相连者笔法是:竖画行笔至尽处不提笔,即逆锋向左下方轻按,转锋重按向右上方挑起,末端把笔锋留住。
折锋收笔如:“长”“既”等字。7、折法折画有横折竖折,如“明”字。
以横折为例,横画至尽处稍向右上方一顿,提笔绞转笔锋向下行笔,或将笔锋离纸,重起笔下行均可。运行中笔锋微微左右摇摆,从微曲中求垂直,折锋收笔。
如“问”“洞”等字。如转折后向左下方或右下方行笔,则笔锋略偏于左,如“白”“为”等字。
8、钩法隶书中有长钩短钩,长钩多在左边无他画的字用之,如“乎”“子”等字。短钩多在左旁有他画的字用之,如“荆”“诗”等字。
因长钩的笔法与撇法同,故以短钩为例,竖画至尽处稍提,随蹲锋内旋管换向,朝左下方涩进,缩锋收笔。二、我写隶书的结构 结构、结。
4.十五体字帖中汉隶与隶书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汉隶与隶书写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5.马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怎么写
中华民族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甲骨文
金文大篆体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扩展资料:
1、马字草书
2、字体发展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字起源与演变
6.隶书的宁怎么写
宁
历代名家
写法参考
7.隶书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啊
一、注意事项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隶书竖的写法于篆书相同。隶书的横有短横和长横两种,短横起笔逆入平出,横末护尾,略似篆书。
长横起笔藏锋向上逆入,继之用方笔折下转向右,使之成蚕头的起笔,继而向右行笔,笔稍涩,不可浮滑,至横的三分之二处,按笔带出一向下的波凹,继之提笔稍向上翘出锋,形成燕尾。这一运笔又称为波磔。
捺与长横的写法相似,只是笔势向右下,较横更舒展。撇的写法,与写左下挑相同,起笔后用过笔向左下行笔,行中略增曲势,至全画三分之二以下处用力顿笔,到画的末端捻笔外旋,略提向左上,回笔收锋于线中。
钩的写法有几种,这里只介绍常用的长钩的写法,出锋后不提而是用过笔向下行笔,行至竖下端再依次蹲笔、挫笔、顿笔向左画近似水平的圆弧,至弧末提笔出锋。PS:另外,隶书的书写还应注意:如一字中有数横相迭时,通常是最末一横写成带蚕头燕尾其余都是短横;如一字中既有长横又有长捺,通常是长捺用蚕头燕尾,长横不用,如“大”的写法就是。
二、临摹方法1、字形扁方 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2、起笔蚕头 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 化弧为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431356639直 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4、变画为点 变连为断 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5、强化提按 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扩展资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的异体字而推行小篆,但小篆弯圆缭绕,笔画复杂,书写不便。
为追求效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少用小篆,多用隶书。《说文解字》记载“秦书有八体”,隶书位列第八。
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称:“隶书者,篆之捷也。”清代沈曾植说:“隶者,篆之行也。”
篆书在书写的过程中,演变出更简洁化的“草体”即隶书。它比篆书更便捷纵逸,书写更为简便。
过去,由于史料的缺乏,人们对隶书的形成时间说法不一。广为流传的是秦朝狱吏程邈造隶书之说。
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讲到,程邈是秦朝一名县狱吏,善写大篆,因得罪秦始皇,被关进云阳狱中。在狱十年,他钻研字体结构,把大小篆的圆转改为方折,创造出三千个隶字。
秦始皇见后,非常高兴,不仅赦免程邈的罪,还提升他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小,属于“隶”,所以人们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事实上,一种字体的产生不可能为某一人所造。另一种看法影响较小,认为隶书起源于周朝,以郦道元为代表。
他在《水经注》中称,“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直到近现代大量简牍帛书出土,人们才发现,战国时期的秦国已有早期隶书。
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青川木牍》,年代约公元前309年。木牍采用墨书秦隶,笔法流畅。
与以前及当时的金文相比,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或扁形;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青川木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秦系简牍。
这一时期的隶书体被称为秦隶,又称古隶。从《青川木牍》,到《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再到《云梦睡虎地秦简》,发掘出土的文物,记录了隶书日臻成熟的过程,反映了这一时期“隶变”的大趋势。
到西汉时,隶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书写“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古隶历经多年发展,到此步入定型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隶书 参考资料:人民网-隶书 一波一磔启今文(探密文字)。
8.知的草书怎么写
知的草书如下图会意。
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扩展资料知,zhī,从矢从口。
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动】 (会意。
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知,识也。
——《玉篇》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史记·留侯世家》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沈帅百口保其无他。
公(袁可立)曰:“吾固知其无他。”──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参考资料草书_百度百科中国书法史_百度百科。
9.教大家如何轻松写好篆书
一、篆书入门。识篆和写篆阶段。
先来谈谈识篆。篆书是古文字,是我们的祖先在汉代以前通用的文字。篆书可分为大篆与小篆。先秦古文字为大篆,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的篆书为小篆。识篆可从小篆开始。因为小篆的偏旁部首与我们现在通用文字的繁体偏旁部首是一致的。可以说只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了篆字偏旁部首,那么,百分之九十五的现行汉字都可以写成小篆了。当然,还有百分之五的篆字字形是要死记硬背的。
篆书在写法上有两个要点:一是笔法,二是字法。首先要选择一本篆书字帖来临摹练习篆书的笔法与字法。
篆书在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辅以提按与捻管。二李(李斯、李阳冰)篆书笔法的起、收笔为圆起圆收法,行笔为平移法,转笔用捻管法。清代邓石如开创以隶书笔法入篆书,篆书的起、收笔与行笔、转笔都引入了提按的笔法,增强了篆书笔法的书写性。之后吴昌硕、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齐白石等篆书名家辈出。
篆书在字法上以均匀、对称、对比、呼应等十个结字原则为准。
二、入门之后提高。了解篆书的发展史和提高技法修养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就是研究性地学习历代篆书名家名帖的笔法和字法特点,具体的方法就是比较研究。例如:传为李斯所写的《峄山碑》与邓石如成熟期篆书的笔法、字法之异同的比较研究,邓石如篆书与吴昌硕篆书的笔法、字法之异同的比较研究等等。通过比较研究的学习,逐步了解和掌握历代名家名帖的篆书笔法与字法的特点,及其历代篆书笔法、字法的变化规律。这样,篆书的书法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阶段。
那么,融什么会?贯什么通呢?那就是融历代篆书名家的各种笔法、字法会于自我的审美追求之中,贯自我的审美追求通于篆书的自由书写之境。这个过程是要靠我们的大学(哲学)、小学(文字学)等学问和人生修养来共同完成的。
我书写这本“篆书古文三篇”是以艺术原则为第一性的。在遵循篆字的“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为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地将大小篆、简帛书等笔法、字法融合在一起来书写,笔法上注重既要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婉而通”,又有金文之厚重,同时加强笔法自由挥运的书写性,以丰富篆书之美。我无意追求书法的形式性风格,希望笔里字间不断透发出文雅之气,在自我审美追求的驱使下,个性笔法、字法逐渐地自然形成。